【關鍵詞】數字貿易治理""人工智能""生成式AI""規則重構""技術主權
人工智能(AI)特別是生成式AI技術正在將數據從要素轉化為可直接交易的數字商品,形成以生成、確權、交易為鏈條的新型數字貿易。主要經濟體在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且未形成共識,這使當前全球數字貿易治理呈現出碎片化和區域化特征。中國堅定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組織在全球數字貿易治理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縮小全球數字鴻溝和各方共享數字經濟福利。
在人工智能時代,貿易手段和要素成本結構的變化促使國際貿易的根本變化已經或者正在發生,并孕育著新的全球經貿格局。
合成數據是通過算法模型模擬真實數據分布生成的虛擬數據集。原始數據和合成數據之間存在互補、替代和迭代三種關系。合成數據通過其隱私合規性等優勢與原始數據形成互補,同時替代部分低價值的原始數據采集,還通過模擬未來場景,反向推動原始數據采集標準的優化。
相對于原始數據,合成數據通過成本重構與場景適配重塑全球數字貿易格局。一是合成數據通過算法生成規避敏感信息,使邊際成本趨近于零。企業無需為跨境數據采集支付指數級增長費用,可將資源集中于算法優化與業務拓展。合成數據通過模擬真實數據分布,可直接生成符合隱私規范的虛擬數據集,使跨境數據流動成本趨近于零。[1]二是合成數據可以跨場景重復使用,[2]具有場景適配性。合成數據通過參數化調整,可動態匹配跨境電商、物流優化、數字營銷等多元場景需求。
合成數據的出現和不斷豐富,促進了新型數字貿易形態的形成。第一種形態是生成式AI模型形成的數字貿易,生成式AI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為境外客戶提供各種數據服務。第二種形態是數據即服務(DaaS)。生成式AI可自動生成標注數據(如文本分類、圖像標簽),形成以合成數據為載體的數字貿易。第三種形態是合成數據的跨境交易。生成式AI生成的文本、圖像和視頻等合成數據通過區塊鏈確權形成可跨境交易的數字貿易。第四種形態是生成式AI與云計算結合形成的模型即服務(MaaS)新模式。云平臺提供預訓練的生成式AI模型,集成智能客服、內容生成(廣告文案、設計圖稿)等服務,用戶通過API直接調用。第五種形態是合成數據與原始數據相結合形成的新型數字貿易。通過AI生成模擬信息并整合真實數據集,驅動跨境金融建模、醫療研究及商業分析,并利用區塊鏈確權、聯邦學習實現安全交換。
生成式AI通過語義理解與模式重組能力,突破傳統采集邊界,利用潛在擴散模型將文本圖像跨模態數據生成效率提升87%。[3]生成式AI技術將進一步改變傳統國際貿易方式,重構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
第一,生成式AI推動服務貿易數實交互、智能驅動,其廣度和深度取決于技術、政策與全球治理的協同演進。一是自動生成多語言使新型專業數字貿易形態(如跨境商業合同、專業性商業報告等)成為可能。二是出現了“虛擬服務提供者”。[4]AI驅動的虛擬教師、醫生、客服等將突破地理限制,直接為境外客戶提供服務。三是廣告、影視等創意行業通過AI生成劇本和分鏡,改變傳統服務貿易的運作模式。
第二,生成式AI促進貨物貿易模式變革。一是高端產品設計并不一定需要配置在發達國家,通過AI驅動的拓撲優化和模擬測試自動化,設計迭代速度提升50%。[5]同時通過AI生成個性化產品方案,推動全球性大規模定制方式推廣。二是AI可自動生成標準化貿易合同、信用證、報關單等文件,以促進貿易便利化來降低國際貿易成本。三是生成式AI促進含有數字元素貨物貿易的發展。所謂“數字元素”,是指任何具有數字功能的軟硬件產品,即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連接到網絡或設備的數字化組件,這種新型貨物貿易將改變貿易結構。
第三,生成式AI技術應用在衛星服務、生物制藥和無人駕駛等前沿性產業,將改變全球價值鏈的實現方式和路徑。在衛星服務領域,生成式AI將構建更全面的地球數字孿生模型,成為衛星服務中的新增長點。在生物制藥領域,生成式AI模型通過對大量化合物數據的學習,可大幅縮短研發周期。[6]同時,生成式AI技術可模擬臨床試驗過程,預測不同藥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療效和安全性。小型生物制藥企業借助生成式AI技術,能夠以更小成本開展研發,參與全球生物領域的數字貿易競爭。[7]在無人駕駛技術領域,生成式AI從“硬件主導”轉向“軟件與數據驅動”,并重塑全球汽車貿易供應鏈。生成式AI技術應用對全球價值鏈形成三種效應。一是擴張效應,在衛星、生物制藥等領域,形成新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使之成為全球價值鏈及其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替代效應,例如汽車領域的無人駕駛系統將改變傳統的汽車價值鏈運行軌跡,形成新型全球價值鏈體系。三是整合效應,生成式AI技術將改變全球價值鏈的部分環節,從而形成全球價值鏈的新主導者。因此,生成式AI技術帶來的數字貿易不僅是數字貿易增長或者傳統貿易方式的轉變,而且將重構全球價值鏈的權力配置機制,這種演變要求重構基于數據要素稟賦的新型貿易理論模型,建立包含數據生成能力、算法資本和數字基礎設施的三維比較優勢分析框架。
新型數字貿易形態不斷發展不僅加快第一代數字貿易治理規則的傳播和升級,而且使生成式AI標準和規則制定成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新焦點。
第一代數字貿易治理規則是指為國際貿易提供數字化服務的規則,主要包括數字貿易便利化措施、數字產品的非歧視待遇以及數據跨境自由流動措施。這主要體現為國際組織和國際組織之間形成的標準與規則以及各經濟體之間簽署的區域貿易協定。
第一代數字貿易治理規則升級和傳播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以全球貿易數字化推進為目標,形成國際組織下的數字標準和規則。無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還是專業性國際貿易組織,它們在無紙化貿易、電子支付、電子發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國際物流等各環節都提供了相應的標準和規則支持。二是新成立各種形式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現代化,這些國際組織正成為制定全球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的新力量。這些新成立的非政府國際組織與傳統國際組織之間在參與制定全球數字貿易治理標準和規則方面存在互補、替代和競爭三種關系。三是全球數字企業特別是歐美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組織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制定,它們通過前沿技術優勢已經或者正在成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主導者。例如微軟參與的國際組織合作有國際標準化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WEF)和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等,推動云計算和數據治理標準制定。

區域貿易協定也是傳播和升級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的主要渠道,但區域貿易協定并不具有全球性。首先,區域貿易協定中含有數字貿易條款的協定明顯增加。在2000年1月至2023年11月簽訂或簽署的432個優惠貿易協定中,214個包含與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相關的條款,122個設有專門的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章節,許多規則旨在通過無紙化貿易、電子認證和電子合同等條款來促進數字貿易,并通過處理未經請求的商業電子通信(垃圾郵件)和在線消費者保護等,增強人們對數字經濟的信任。其次,新型區域貿易協定通過“附錄—注釋”結構,將技術標準(如W3C數字身份驗證協議)直接賦予法律約束力,突破了傳統協定中的“軟法化”傾向。最后,形成互操作性的動態調整機制。為應對技術迭代,許多區域貿易協定授權更新互操作性標準清單,以適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例如,美國和歐盟通過區域貿易協定推動數字貿易治理標準和規則升級與傳播。
生成式AI技術在全球的快速傳播和應用使國際組織將數據治理標準和規則作為數字貿易治理的重點方向,涉及與生成式AI相關的數據標準和規則、生成式AI在云計算領域的標準和規則、生成式AI與產業結合形成的標準和規則三個方面。
第一,與生成式AI相關的數據標準和規則。其主要涉及數據傳輸標準、AI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框架以及隱私信息管理標準和規則等三個方面。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數據傳輸標準(數據格式規范、傳輸速率和質量要求),網絡安全標準(訪問控制和認證機制、數據加密標準)和模型優化標準(模型訓練和評估標準、模型更新和優化標準),確保生成式AI系統在通信網絡中的安全、可靠運行。在數據治理基礎標準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要求生成式AI訓練數據需通過完整性校驗,存儲加密等級不低于AES256。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要求建立AI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框架,涵蓋數據收集、合成、遺忘三個階段控制點。在隱私信息管理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規定AI數據處理需實施隱私設計,數據留存周期不超過模型訓練所需最低時限。2019年,OECD對其AI原則進行修訂,要求生成式AI訓練數據需標注來源合法性,跨境傳輸時需評估接收方司法管轄區合規性。

第二,生成式AI在云計算領域的標準和規則。一是在云服務信息安全與個人數據保護方面,國際電信聯盟發揮關鍵作用,制定一系列基礎標準和規則,同樣適用于大模型訓練數據保護。國際電信聯盟聚焦全球通信和信息技術領域,其制定的標準涵蓋數據在云端存儲、傳輸過程中的加密規范和云服務提供商對用戶數據訪問權限的管理要求等。通過這些標準,確保大模型訓練數據在云環境中的安全性,防止數據泄露和未經授權的訪問。二是在AI大模型開發的算法透明度要求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積極推動AI大模型開發的算法透明度標準制定。國際標準化組織作為全球性的標準化組織,其制定的標準具有廣泛影響力。針對AI大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要求開發者提供算法的詳細說明,包括模型架構、訓練過程、數據使用方式等信息,使模型的決策過程可解釋,增強用戶和監管機構對模型的信任。三是在數據治理和模型泄露防護規則方面,國際數據治理研究所(DGI)專注于數據治理領域,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數據治理和模型泄露防護規則。國際數據治理研究所要求企業對訓練數據進行嚴格的溯源管理,詳細記錄數據的收集、整理和使用過程,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快速定位和解決。同時,強調對模型進行定期的偏見檢測,防止模型生成帶有偏見的內容,保障生成式AI的公平性和可靠性。
第三,生成式AI與產業結合形成的標準和規則。生成式AI在產業中的應用幾乎涉及所有產業領域。例如,在生物制藥領域,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健康領域AI倫理與治理指南》(2021年)要求生成式AI在藥物設計中的算法決策須具備可解釋性,防止“暗箱操作”。OECD《AI系統分類框架》(2023年)將藥物研發AI系統劃入“高風險”類別,強制要求第三方審計。國際標準化組織和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等要求生成式AI模型需滿足可追溯性和驗證程序,在藥物發現中,使用電子數據與AI分析系統時,對其可靠性有要求,訓練數據需滿足臨床相關性、偏差控制等標準。生物醫藥行業協會《AI制藥數據標準》(2022年)統一了54家跨國藥企的AI訓練數據格式與元數據標注規則。在衛星數據服務應用領域,國際電信聯盟規范AI驅動的動態頻譜分配系統在衛星互聯網中的應用,國際標準化組織要求生成式AI處理的衛星遙感數據需標注數據來源、處理算法版本及置信度。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規定衛星導航AI模型須具備“失效可解釋性”,錯誤定位必須生成溯源報告。空間數據系統咨詢委員會新增AI生成數據的數字水印技術要求,適用于遙感影像合成檢測。世界氣象組織禁止生成式AI偽造衛星氣象數據,要求保留原始數據與生成數據的比對日志。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盟制定AI增強衛星影像的精度驗證標準,要求地面分辨率誤差≤3%。
在生成式AI應用無人駕駛技術標準和規則領域,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制定關于車輛安全方面的法規。R155是全球第一個汽車信息安全強制法規,主要針對車輛網絡安全,旨在確保車輛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網絡安全。R156聚焦于車輛軟件更新管理系統,以提高車輛軟件更新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R157是關于車輛自動車道保持系統(ALKS)的法規,旨在建立車輛自動車道保持系統認證的統一規定,保障車輛在自動車道保持模式下的安全運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關于生成式AI的標準和規則正加速完善,國際組織根據生成式AI技術的特征使其標準和規則朝著三個方向發展,即形成新的標準和規則、對原有標準和規則的更新以及與生成式AI相關產業應用類的標準和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以保障安全、規范應用與發展。
美國和歐盟在全球數字貿易治理中起到主導作用,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兩大經濟體加快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迭代,以強化數字貿易治理的主導權。
美國的數字貿易治理目標以技術主權為導向,以“維護國家安全”為旗號,通過“長臂管轄”形成遏制競爭對手的法律體系。從以創新為導向的數字貿易國內治理體系看,美國技術和市場的主導權決定了其在全球率先形成國內完整的數字治理體系。首先,生成式AI以及相關應用領域標準和規則持續迭代升級。美國2021年《國家人工智能倡議法案》資助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制定合成數據基準測試框架(如NISTSP1270),側重技術性能而非倫理約束。《聯邦數據戰略》(2023年)允許政府機構采購合成數據替代敏感原始數據。在生成式AI應用領域,如生物制藥、量子計算、衛星互聯網和無人駕駛系統等領域,美國試圖成為全球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的主導者。其次,美國主導的區域貿易協定,不僅不斷迭代數字貿易規則體系,而且將其擴散到盟友,[8]并試圖成為多邊數字貿易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美國主導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最后,美國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或者主導形成非政府國際組織,或者深度參與國際組織,通過參與制定全球數字貿易標準和規則成為數字貿易治理體系的重要行為體。
同時,美國通過《云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及配套行政令(如《確保美國ICT供應鏈安全》行政令等)構建“長臂管轄”的規則體系。《云法案》核心條款是授權美國政府跨境調取存儲于境外服務器中的數據,以“數據控制者”國籍而非“數據存儲地”為管轄權依據。《芯片與科學法案》構建由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組成的“芯片四方聯盟”(Chip4),依據所謂《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中國云計算、AI企業實施出口管制。
歐盟在數字技術領域處于相對劣勢,但具有龐大的數字市場,正試圖通過技術主權確保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和通信的完整性和彈性,為歐洲建設自己的關鍵數字基礎設施、提高數字能力創造條件,從而減少對全球其他地區最關鍵技術的依賴。[9]
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數字服務法》(DSA)、《數字市場法》(DMA)及《數字治理法》(DGA)構建全球最嚴密的數字治理體系,實現域外管轄權力擴張,形成“布魯塞爾效應2.0”模式。歐盟正從單一數據保護轉向系統性規則輸出,其域外效力引發全球平臺治理范式重構。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及其在產業和企業中的廣泛應用,歐盟除了繼續對現有法律進行解釋和補充外,還進一步以產業為載體,細化歐盟數字貿易治理體系。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生效后,將高風險合成數據(如醫療、司法)納入監管,要求生成過程可追溯。《數字治理法》設立“合成數據公共池”,非商業研究可低成本獲取。在生成式AI的應用領域,歐盟醫療器械法規(MDR)將AI藥物研發工具納入Ⅱa類醫療器械管理。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第二十二條禁止完全依賴AI決策,生成式AI提出的候選藥物必須由人類專家最終確認。歐盟《太空數據法案》(2024年草案)要求生成式AI處理的衛星數據需通過歐盟認證的“可信AI審計”,伽利略系統安全條例AI優化的導航信號需滿足EN168033標準,定位偏差超過1米時強制人工介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數字貿易治理呈現“規則碎片化”與“治理模塊化”并行的特征。一方面,單個國際組織的標準和規則制定、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區域貿易協定以及歐美的域外監管措施,使全球數字貿易治理出現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類經濟主體在算法透明度、人工智能倫理等領域的技術性和利益分歧,從而在本質上反映了數字經濟時代國家監管權與市場自由化的深層矛盾。另一方面,區域貿易協定通過標準和規則移植正形成新治理范式,并呈現不斷迭代和區域性特征,全球數字貿易治理規則體系已進入“規則重構期”,傳統貿易協定框架正經歷根本性變革。
在全球數字貿易規則重構背景下,中國參與治理的機理體現為技術賦能、制度競爭與利益協調的動態耦合,以“發展權優先、安全可控、包容普惠”為原則,構建“多邊主導、區域貿易協定推進、國內規則優化”三位一體的數字貿易治理路徑,推動形成公平包容的全球數字貿易新秩序。
中國已經形成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的框架。首先,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契約》制定過程,堅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數字貿易治理體系。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等,與《全球數字契約》理念高度契合,以包容性參與和發展為導向、尊重人權性別平等、環境可持續性、公平與可互操作性等主要內容為原則,促進全球數字治理發展。支持聯合國作為全球AI治理核心平臺,推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規則體系。其次,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標準和規則制訂。中國企業在國際電信聯盟、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組織的提案數量占比從2010年的5%升至2022年的18%。其中,華為推動5G標準納入3GPP,阿里云參與ISO/IEC云計算安全標準制定。最后,中國加快數字貿易國內治理體系建設,已經出臺諸多生成式AI領域以及應用領域的部門規章,包括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三部門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全球數字貿易規則重構的新態勢,中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快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

第一,繼續支持聯合國在全球數字治理和規則制定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多邊領域的全球數字貿易治理。[10]一是推進國際組織數據定義和標準的一致性。目前不同國際組織采用各自的數據標準,導致跨組織數據交換需頻繁轉換格式。這種狀態下數據孤島效應加劇,國際組織難以構建連貫的全球治理體系。因此要把數據定義、標準和互操作性作為多邊領域全球數字貿易治理推進的首要任務。二是推動WTO改革和貿易自由化,以WTO電子商務倡議為切入口,推動WTO電子商務協定早日達成。三是促進中國企業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通過官產學研標準和規則體系重構提升企業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的能力。
第二,用好各種國際區域、雙邊平臺,形成中國引領的數字貿易規則體系。一是加快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融入全球數字經濟規則體系。中國加入DEPA不只是與伙伴國建立數字市場的伙伴關系,更為重要的是確保中國在數字貿易領域核心條款制定上擁有話語權。二是將中國引領的區域貿易協定網絡體系作為數字貿易規則載體,除辯證吸收歐美區域貿易協定中的數字貿易條款外,要結合中國與相關國家的數字貿易合作程度,在生成式AI以及應用領域形成新一代數字貿易規則體系。三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上合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等區域合作平臺以及雙邊合作平臺,推進中國與相關區域和國家的數字貿易治理合作。

第三,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則落地。聚焦生成式AI及其產業應用,對現有措施進行分析和評估,應對生成式AI存在的錯誤信息、虛假信息、操縱、偏差、知識產權盜竊、侵犯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問題。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則加快落地,要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數據質量。確保用于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的數據質量高、準確可靠,避免數據偏差對模型性能的影響。二是數據隱私。嚴格保護個人數據隱私,細化數據隱私保護法律,明確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和共享的規則,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三是模型評估和性能評估指標。對生成式AI模型的性能進行全面評估,尤其是安全性評估。四是倫理和社會問題偏見和歧視。關注生成式AI系統可能存在的偏見和歧視問題,制定相應的規范和措施,確保系統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五是責任和問責制。建立生成式AI系統的責任和問責制框架,明確開發者、使用者和監管者的責任和義務,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問題。
[1]"Daron"Acemoglu,"“Harms"of"AI,”"September"2021,"https://www.nber.org/papers/w29247.
[2]"Brynjolfsson,"Chen"L,"Gao"X"J,"“Gains"From"Product"Variety:"Evidence"From"A"Large"Digital"Platform,"”"December"2022,"https://www.nber.org/papers/w30802.
[3]"Rombach"et"al.,"“High-Resolution"Image"Synthesis"with"Latent"Diffusion"Models,”"April"13,2022,https://arxiv.org/pdf/2112.10752.
[4]"“ChatWTO:"An"Analysis"of"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International"Trade,”"September"2024,"www3.weforum.org/docs/WEF_An_Analysis_of_Generative_Artificial_Intelligence_and_International_Trade_2024.pdf.
[5]"“The"Economic"Potential"of"Generative"AI:"The"Next"Productivity"Frontier,”"June"14,"2023,"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mckinsey-digital/our-insights/the-economic-potential-of-generative-ai-the-next-productivity-frontier.
[6]"Sumida,"et"al."“Improving"Protein"Expression,"Stability,"and"Function"with"ProteinMPNN,”"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Vol.146,"No.3,"2024,"pp.2054-2061.
[7]"Vimla"L."Patel,"Edward"H."Shortliffe,"Mario"Stefanelli,"Peter"Szolovits,"Michael"R."Berthold,"Riccardo"Bellazzi,"Ameen"Abu-Hanna,"“The"Coming"of"Ag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Medicine,”nbsp;Artificial"Intelligence"in"Medicine,"Vol.146,"No.1,"2009,"pp.5-17.
[8]"沈玉良等:《是數字貿易規則,還是數字經濟規則?——新一代貿易規則的中國取向》,載《管理世界》2022年第8期,第81-97頁。
[9]"沈玉良:《數字貿易發展轉折點:技術與規則之爭——全球數字貿易促進指數分析報告(2021)》,載《世界經濟研究》2022年第5期,第3-13頁。
[10]"《中國關于全球數字治理有關問題的立場(就制定“全球數字契約”向聯合國提交的意見)》,中國外交部官網,2024年1月,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jks_674633/zclc_674645/qt_674659/202305/t20230525_110836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