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好時。眼下,正值春耕關鍵時期,育苗廠生機勃勃、化肥廠機械轟鳴、農具廠產銷兩旺、田地間播種繁忙,農業生產用電需求增加。
為保障春耕用電,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簡稱“貴州電網公司”)出動2.4萬余人次深入田間地頭和農具化肥加工廠,以“保電到田頭,服務到地頭”全力做好農業生產供電,為糧食豐產、農民增收添動力。
增容改造 提質農具生產
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灣水鎮灣水村,最先聽到的是“叮鐺,叮鐺”的打鐵聲,經久不息。傳承百年技藝的鐵匠掄起鐵錘,一起一落間鍛造著鐮刀、鋤頭、柴刀等農具。
“灣水村是遠近聞名的‘打鐵村’,生產的鐵制品美觀耐用。春耕期間,村民鍛造的農具供不應求。我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一天最多時可手工鍛造10把鐮刀。”灣水村村民、鐵匠吳銀貴介紹,相較10年前,現在用上了功率更大的空氣錘和砂磨機,不僅鍛造工藝更精細,生產效率也提升了近1倍。
品質和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充足的電力支撐。“灣水村有鐵匠9戶,目前每一戶都輔以空氣錘和砂磨機鍛造農具,原先村里的2臺配變已不能完全滿足農具生產的需要。為此,我們新加裝了1臺100千伏安配變,并升級改造一條長度為0.9公里的400伏線路。”貴州電網公司凱里市郊供電局龍場供電所職工楊鵬說。
由于貴州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田地大多藏于山間,導致較難開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鋤頭等傳統農具仍是許多農民開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正因如此,每當農業生產高峰時,灣水村鍛造的農具便迎來了銷售旺季,來自黔東南州各地及周邊市州的商人青睞從灣水村購入農具后再進行買賣。吳銀貴算了算,僅春耕期間,靠銷售農具自己就能收入1萬余元。
隱患排查 保障化肥加工
“A項27度,B項29度,C項29度,1號專變運行正常。走,再去生產車間看看……”在位于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貴州廣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貴州電網公司安順紫云供電局組建的春耕服務專班正深入企業開展專項用電檢查。
作為貴州省2023年重點建設項目,貴州廣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擁有目前國內技術先進的禽畜糞便發酵罐6臺以及有機肥生產車間、原料車間、陳化車間等配套廠房,是一家農業高科技企業,年產有機肥6萬噸,產品備受市場歡迎。
“化肥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營養來源之一。每當春耕,我們生產的化肥供不應求,目前接到的訂單總量已達1萬噸。”貴州廣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寧云濤介紹,生產線正以每天12個小時的高速運轉加緊生產,每天可生產有機肥100噸。生產過程中,禽畜糞便發酵需依靠電加熱維持恒定溫度,有機肥營養物質的精準配比也需依靠自動化設備,所以穩定的電力供應至關重要。
“我們對貴州廣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配電房和車間各機器進行了用電安全隱患排查,及時發現并解決隱患3個,確保其生產順利。”貴州電網公司安順紫云供電局貓營供電所職工袁仁忠說。
目前,貴州電網公司安順紫云供電局春耕服務專班已完成供電轄區范圍內的3家農業生產企業的專項用電檢查,助力企業開足馬力生產。
網格服務 護航智能育苗
百香果苗、羅漢果苗、辣椒苗、茄子苗、西紅柿苗……在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車江大壩智慧育苗基地,400余萬株過冬苗鮮翠欲滴、長勢喜人。
作為黔東南州規模最大的育苗基地,10個智慧育苗大棚依次排列,占地4.94萬平方米,但育苗工人卻鮮少見到。育苗基地負責人王宗明說:“我們為每個大棚加裝了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連接育苗基地的‘智慧大腦’,實現全智能化精準噴灌。”
王宗明口中的“智慧大腦”是一臺需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智能中控裝置,除了可實現智能化精準噴灌外,還可根據監測到的數據自動調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適應不同季節、不同苗種的生長環境要求,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動力。
“為確保中控裝置實時在線,我們在春耕期間為該基地專門匹配了一名網格化服務客戶經理,并建立‘點對點’專項聯系。”貴州電網公司凱里榕江供電局忠誠供電所職工何偉偉說。
與此同時,貴州電網公司遵義市郊供電局充分發揮“區崗隊”聯動機制,通過黨員示范崗組成“點”,再將黨員突擊隊連成“線”,最后把春耕供電區域劃塊成96個“面”,精心編織起一張春耕保電網格化“服務圖”。
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遵義勞侖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遵義市郊供電局片區客戶經理正穿梭在占地1萬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間,仔細檢查著每一臺正在運轉的加熱器和噴淋裝置。
“初春時節平均氣溫在個位數,育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溫度,需恒定保持在20攝氏度以上。自2024年冬天開展育苗以來,加熱器和噴淋裝置運轉順利,種苗長勢良好。”遵義勞侖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忠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