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昆曲亦稱昆劇、昆腔,明初產生于江蘇蘇州、昆山一帶,創始人顧堅在對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整理和改進的基礎上形成了昆曲的雛形——“昆山腔”,為當時四大聲腔之一,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最初,昆曲只是盛行于昆山地區的一種音樂土腔。明嘉靖年間,魏良輔潛心研究改良,造就了曲調優雅婉轉、唱詞典雅華麗、集南北曲于一體的“水磨調”,昆曲才作為完整音樂形式出現。后其學生梁辰魚以這種音樂形式完成了劇本《浣紗記》的創作,昆曲也由此過渡到戲劇形式,形成劇種的昆曲唱腔圓潤婉轉、曲調悠揚細膩、文辭典雅,從而又被稱為“水磨腔”或“雅部”。
昆曲于明清之際盛行于全國,并進入宮廷演出。清代康雍乾年間,昆曲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此后隨著“徽班進京”,昆曲與地方戲的“花雅之爭”漸露端倪。至清代晚期,昆曲地位被京劇取代,自此,昆曲進入衰退期,觀眾日漸稀少,專演昆曲的戲班和演員也因沒有市場而散班或改演他劇。
民國后期,全國已經沒有一個專業昆班,昆曲藝術瀕臨滅絕。在數百年的發展與流傳的歷程中,昆曲藝術結合了地方特色而形成南昆、北昆、湘昆、永嘉昆曲等諸多風格,并對諸多劇種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京劇與川劇中更是保存搬演了大量昆曲劇目。因此,昆曲也被稱為“百戲之祖”。
江蘇省昆劇院是南昆風格代表性劇團,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為第一屆梅花獎榜首得主。目前,南方昆曲院團所演出的《牡丹亭》基本均以張繼青版為模板。
(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