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主要流行于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福建南部等地。明代西北地區的西秦腔與地方民間藝術相結合,至清初形成了西秦戲。
西秦戲曲調有正線、西皮、二簧、小調四類。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又分為二方、平板、梆子三種。西秦戲曲調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武畔”兩種,“文畔”使用頭弦、二弦、三弦、月琴、嗩吶等樂器,“武畔”主要使用鑼鼓等打擊樂器。
西秦戲表演風格粗獷豪邁、雄渾激昂,長于武戲,其武打技巧取自南派武功。西秦戲角色分“打面行”“打頭行”“網辮行”“旗軍行”,“打面行”包括紅面、烏面等;“打頭行”包括正旦、花旦、藍衫、婆腳等;“網辮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等;“旗軍行”包括烏軍、紅軍等。西秦戲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戲”,《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回窯》《葛嫩娘》《秦香蓮》《趙氏孤兒》《游西湖》等劇目也深受觀眾喜愛。
西秦戲還留存了古老劇種秦腔的藝術因子,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證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目前,海豐縣西秦戲登記在冊的劇團僅有一個,從藝人員50多人,傳統劇目和富有傳統特色的打頭、打擊樂、曲牌、道具已瀕臨消亡,演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較為嚴重,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西秦戲于2006年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廣東省文化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