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花卉混播組合是通過模擬自然效果而建立的一種組合形式,具有維護成本低、觀賞性強、可持續性好等特點,符合節約型園林和生態型園林的發展需求。從12個花種中篩選出百日草、雞冠花、大阿米芹組成的3種觀賞性佳、適應性強的1年生花卉組成混播組合,探究不同播種密度(2 g/m2、4 g/m2、6 g/m2)的景觀效果差異,結果表明:播種密度為4 g/m2的1年生組合景觀效果最理想,可在黔東南地區推廣應用。
關鍵詞" "草花混播組合;播種密度;黔東南;1年生
草花混播是一種通過人工挑選出1~2年生或多年生的野生花卉或栽培花卉,并通過人工調和配置,再通過混合播種方式創建起來的一種模擬自然又具有富于景觀效果的種植形式,是當前國內外園林景觀綠化的研究重點[1]。目前,草花混播在國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國內仍處于初級階段且缺乏國內本土特色[2]。本研究通過在黔東南地區進行播種試驗并對適宜本土生長的草花混播組合進行觀測,確定草花混播組合植物的種類及播種量,篩選出在黔東南地區應用成本低、觀賞價值高、持續性久的1年生草花混播組合[3],為黔東南地區草花混播組合應用實踐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選取常見的12種1年生草本花卉,分別為鳳仙花、屈曲花、向日葵、大阿米芹、百日草、雞冠花、鼠尾草、黑種草、蛇目菊、金雞菊、千日紅和醉蝶花。花卉種子購買自寧夏小螞蟻和酒泉絲路博卉花種有限公司淘寶店鋪。
1.2" "試驗方法" "各取25粒種子置于濕潤紙巾上培養,每天觀察記錄種子的發芽情況,計算發芽率。選擇發芽率高于70%的花種進行露地播種,觀測發芽速率、營養生長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花期、花序類型、花色和適應性等9個指標。發芽率=發芽種子數/參試種子總數×100%;
發芽速率:指種子在一定時間內發芽的速度,通常用平均發芽日數來表示;營養生長期:幼苗至葉完全長成;初花期:5%~25%植株開花;盛花期:25%~75%植株開花;末花期:75%以上的植株停止開花[4]。從中選發芽率快、花期長、適應性強的花種作為混播組合品種。
1.3" 試驗過程" "2023年4月15日進行播種量比較試驗,每個試驗小區面積為1 mx1 m,3次重復,播種量分別為2 g/m2、4 g/m2和6 g/m2[5],組合內各花種質量比為1 ∶ 1 ∶ 1。觀測覆蓋度、株高、冠幅、花徑和病害程度,從中篩選出覆蓋度高,株高、冠幅、花徑較大,病害程度較輕的播種密度。覆蓋度[6](%)=植物地上部分冠幅總面積/樣地面積×100%;株高:每個小區隨機選取3株掛牌植株測量,取平均值,高度為植物主莖頂部到地面的垂直距離[7],測量記錄持續到試驗結束;冠幅:每個小區隨機選取3株掛牌植物進行測量,植株東西和南北方向寬度的平均值為冠幅,測量記錄持續到試驗結束;花徑:不同花卉品種的盛花期隨機選取3朵盛開的花,測量其花冠橫軸和縱軸的長度,取平均值[8]。
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試驗法,試驗地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學院農林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試驗場地平坦、土壤肥沃、通風透光條件良好、灌溉便利。播種前清理地面雜草、石塊等雜物,翻耕松土,種子均勻撒播,覆薄土,澆透水。植株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規水肥管理并及時清除雜草。
1.4" "數據處理" "運用Excel 2021 和SPSS 20.0進行數據整理與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子發芽率" "由表1可知,紙巾催芽7 d后,不同花卉種子發芽率差距較大,發芽率70%以上的有大阿米芹、雞冠花、鳳仙花、向日葵、蛇目菊、百日草、屈曲花等7種,可作為混播組合的備選花種。
2.2" "備選花種性狀比較" "由表2可知。百日草發芽最快,只需4 d;最慢的是大阿米芹、向日葵和屈曲花,需要12 d;營養生長期最長的是蛇目菊,需要83 d,最短的是雞冠花,僅有35 d;雞冠花于4月26日進入初花期,花期持續66 d;百日草、大阿米芹、向日葵、屈曲花于5月份進入初花期,花期在40~64 d;鳳仙花和蛇目菊分別于5月4日和6月16日進入初花期,花期持續44和50 d,蛇目菊的花期較長但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倒伏,影響景觀效果;鳳仙花的發芽快、花期長,但在生長過程中遇雨季不耐澇,根部易腐爛。因此綜合選擇發芽速率較快、花期較長、抗性較好的雞冠花、百日草、大阿米芹作為混播組合的成員。
2.3" "不同播種密度對混播景觀效果的影響" "表3為不同播種密度下的覆蓋度、株高、冠幅、花徑和病害程度。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覆蓋度逐漸增大;在2 g/m2、4 g/m2、6 g/m2播種密度下,覆蓋度分別為60%、83%和90%左右,播種密度小覆蓋度低;百日草、雞冠花、大阿米芹的株高、冠幅和花徑均在2 g/m2時達到最大,在6 g/m2時最小,這是由于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株高、冠幅和花徑的生長空間受到限制,單株的水分供應量減少所引起。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大,植株緊密相連,植株之間通風透氣性變差、容易引起百日草滋生白粉病。2 g/m2播種密度下的株高、冠幅、花徑都最大,白粉病最輕,但是覆蓋度太低;6 g/m2雖然覆蓋度最高但是株高、冠幅和花徑的數值最低,白粉病也最嚴重;4 g/m2的株高、冠幅和花徑數值適中,白粉病也較輕。綜合來看,4 g/m2的播種密度最適宜。
2.4" "4 g/m2播種密度下株高和冠幅的生長動態" "由圖1可知,4月中旬,組合內各植株開始生長,株高5~30 cm。3種植株4月15日至6月1日生長最快,百日草在6月1日后株高呈降低趨勢,雞冠花和大阿米芹在6月15日株高呈降低趨勢;百日草冠幅在4月15日至6月15日生長最快,6月15日后冠幅逐漸減小,雞冠花和大阿米芹的冠幅在4月15日至6月30日生長最快,6月30日后逐漸減小。
3" "結論與討論
在本試驗條件下,從12個花種中篩選出雞冠花、百日草和大阿米芹3個花種作為1年生混播組合的成員,在1 ∶ 1 ∶ 1的質量比下,最適宜的播種密度為4 g/m2。
花卉混播在城鄉園林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我國對花卉混播的應用模式還是照搬國外的,缺少對本土花卉混播的研究,通過在本土學習建植可以有效為花卉混播組合提供啟示。草花混播的關鍵在于植物的種類選擇和配比,草花混播組合除了受播種密度影響外,還受土壤條件、播種時間、栽培管理措施等影響,因此草花混播時要充分考慮土壤情況、播種時間、花卉品種的選擇、混播比例以及雜草情況,合理搭配,才能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未來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探討花卉混播組合景觀營造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完善花卉混播組合的設計方法和技術體系,提高景觀效果的質量和穩定性,同時,還需加強對花卉混播組合景觀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效益的研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冰華,高亦珂.草花混播發展歷程研究[J].北方園藝,2010(19):220-222.
[2] 肖卓琳.多年生草花混播組合初步構建[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1.
[3] 劉燁,高亦珂.各國野生花卉的保護與應用現狀初探[J].現代園藝,2022,45(9):125-128+130.
[4] 孟繁祎.冀北地區人工草花群落初步構建[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1.
[5] 劉文竹,李坤峰,高亦珂.花卉混播組合研究初探[C]//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11.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國家花卉工程技術中心,2011:3.
[6] 戚俊.長三角地區復合型混播花卉組合建植初探[D].杭州:浙江大學,2018.
[7] 符木,劉晶晶,高亦珂,等.禾草-花卉混播群落中花卉植物生長特性[J].北方園藝,2017(4):56-61.
[8] 孫苗苗,張蔚,張林霞,等.矮牽牛花朵大小遺傳規律及相關基因的表達分析[J].植物學報,2024,59(3):42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