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廣東新高考改革的第四年,彼時的我正為糟糕的數學和物理成績焦頭爛額。身為理科生,數學和物理不好無疑是致命的。和大多數理科生相反,令他們頭痛的英語和語文卻是我的舒適區,我總是能在這兩科上拿到很好的成績,甚至成績可以在年級名列前茅。因此,“偏科”在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每次考完試,面對被紅叉包圍而慘不忍睹的數學答題卡,我總是會很焦慮,難過會變成淚水在寂靜的夜晚悄悄地奪眶而出。
無數次主動找老師談心、無數個日夜的苦思冥想沒有換來成績的提高,反而排名止步不前甚至后退。當迷茫痛苦像洪水一樣即將把我吞沒時,我抬起頭在重重疊疊的書山里看到了一抹明亮的綠色。正是這一抹綠,讓我在苦澀的高三生活中看到了無數次的希望。每當我學不下去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就會翻開《意林》,短暫地將我與外界隔離,盡情地遨游在文字的海洋里。《意林》是十七歲的我大腦多巴胺的重要來源,它用一個個小故事讓我看到了高考之外的世界,用無聲的文字陪我走過了兵荒馬亂的高三時光。它像一位長者,溫柔地撫慰了我支離破碎的心,給予了我短暫的快樂,讓我在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能擁有一個歇息的港口。漸漸地,我在與《意林》相伴的日子里,找到了我與數學物理和諧相處的平衡點。一個密密麻麻的摘抄本記錄著我與《意林》相處的點滴,而一張張分數逐漸上升的試卷則是我在《意林》的啟發下重振旗鼓換來的進步。
那年夏天蟬鳴一聲又一聲,送離了高考也送走了我的高三時光。教室里成堆的試卷,在壓抑許久的哭泣與欣喜中變成青春的漫天雪花。那年高考數學和物理都出乎意料的難,所幸我沒有考差,高考分數比平時考試的分數還要高。如果說高三有什么是讓我回味無窮的,那一定是那天下午書山里的一抹綠。《意林》陪我走過了高三的低谷期,也陪我順利蹚過了人生轉折點遇到的河。前路漫漫亦燦燦,回頭看,高三已成為歲月長河的過去式;向前看,我與《意林》的故事仍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