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其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被重點提及。與此同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也迎來發布一周年,改革創新成果亮眼,形成了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前海模式”,為深港合作按下“加速鍵”。
南都灣財社記者近日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教授。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如何發揮兩種制度的優勢,金融開放是關鍵。
南都·灣財社:前海是特區中的特區,你如何看待前海扮演的角色?又如何展望深港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肖耿:前海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平臺,承擔著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的戰略定位。近年來,前海在金融領域的創新實踐不斷加速,為深港金融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金融開放創新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前海為載體,近年來深港合作領域不斷擴寬,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模式不斷創新,推動兩地協同發展、互惠共生。
南都·灣財社:那么,深港金融合作的落棋點在哪里?
肖耿:合作的核心與重點應該是為深港實體經濟高質量雙贏合作提供與“風險、回報、成本”相匹配的高質量金融服務與支持。
深港兩地金融體系都不缺資金、金融機構、金融服務能力,但缺高質量的實體經濟合作項目。兩地金融業不能守株待兔,而應該主動幫助政企開拓新思路、創造高質量實體經濟項目,從而為金融業找到高質量的服務對象與客戶。
深港實體經濟的合作重點應該是抓住兩地獨有的制度創新型深度合作的需求、潛力與機會。
南都·灣財社:如何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內地的產業優勢進行疊加,探索深港金融合作的新路徑,既讓企業享受香港自由港制度優勢和金融靈活性,也能讓企業享受內地的發展空間和資源優勢?
肖耿:深圳和香港在金融合作方面應該實現從“2選1”到“1+1gt;2”的轉變。“2選1”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深港金融合作的需求,企業需要在兩地之間選擇注冊和監管地點,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也限制了深港金融合作的深入發展。而“1+1gt;2”的模式則能夠實現兩地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互利共贏,為深港金融生態圈的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前海規劃》曾提到,探索香港參與前海發展新模式,支持香港有關部門和企業參與前海重大項目的建設運營,正是為“雙總部”提供基礎。加之數字化監管的實現,我們認為深港企業“雙總部”機制的實現條件已逐漸成熟。
南都·灣財社:這個企業跨境“雙總部”的機制如何運行?又如何做好監管?
肖耿:建議在與深圳接壤的區域,香港特區設立可以疊加兩地優勢的國家級“北都大片區”超級經濟特區群,如“北都大河套片區”“北都大元朗片區”“北都大新界北片區”“北都大沙頭角片區”“北都機場天空之城片區”。
這些大片區可以與內地的河套、前海、橫琴、南沙,以及其他國家級產業園區一起,形成一個高質量、有規模、低成本、高回報的兩地雙贏合作試驗區集群。
我們建議以制度性開放創立企業跨境雙總部機制。在香港與內地的兩地合作片區,包括深圳的河套、前海及其他重點產業合作片區,可以探索實行企業跨境雙總部特許運作機制,即允許在香港片區內注冊的重點香港企業可以在深圳的片區內設第二運營總部,由深圳政府及內地監管部門委托香港行業監管機構對第二總部實行港式行業監管,同時在內地監管機構備案或雙注冊。
以上提出的“北部都會區大片區”與跨境第二總部都可以創造高質量跨境實體經濟項目,將為深港金融界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跨境金融服務場景與客戶。因為這些具有制度創新特色的改革會吸引全國及全球優秀企業落戶大灣區,探索其獨有的“1+1gt;2”的發展潛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