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全民健身意識不斷增強,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逐漸步入大眾視野,石鎖運動作為傳統非遺體育項目,蘊含著獨特的體育文化價值。本文在全民健身的視角下,分析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戰略發展中的基本涵義、社會作用及前景展望。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法對全民健身戰略下石鎖運動的社會作用及前景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結果表明: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戰略下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推動,通過社會媒體的宣傳、從業人員的優化、石鎖器材的革新等方式,以期在全民健身戰略下讓石鎖運動能夠得到蓬勃發展。
關鍵詞:全民健身" 石鎖運動" 社會作用" 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6-007-3-TBB
引言
針對群眾身體健康的問題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在全社會廣泛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并且進一步強化青少年體育方面的工作,以此推動群眾體育以及競技體育實現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此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強調:“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石鎖運動作為傳統體育非遺項目,蘊含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其源頭最早能夠上溯至唐朝時期,是歷朝歷代士兵、百姓鍛煉身體,增進情感的鍛煉器材。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石鎖運動于2011年6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石鎖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獨特的優勢,且符合群眾的鍛煉特點和運動休閑需求。研究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戰略下的內涵及社會作用,以此展望非遺體育運動的未來趨勢,為全民健身事業的建設添磚加瓦。
1、全民健身戰略下石鎖運動的基本涵義
1.1、石鎖運動的基本含義
石鎖運動,即用銅鎖狀的石器,進行徒手的力量練習或技巧練習。
作為傳統武術常用練功法的石鎖功歸屬于硬功類別。《清碑類鈔·技勇類》記道光年間謝福魁一手舉廣場巨石,被王剛節公錫朋見而錄為親兵,后官至把總。此后,石鎖運動在軍營傳播,成為士兵強身健體的主要運動。
縱觀石鎖的器械,外形近于古代門閂與櫥窗上的鎖具,以青石、大理石與花崗石加工而成,故稱為石鎖。在形狀方面,主要呈現為正方形與矩形,相比之下,月牙形和圓形的石鎖就較為罕見了。原材料采用石頭、鐵塊、木頭等材質組成。
經歷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石鎖運動也呈現出不同的展現形式,傳統以青石材質的石鎖為主,技巧類以傳統輕重量石鎖為主。近年來,隨著新型石鎖的研制,新型石鎖逐漸代替傳統石鎖,從時間、空間、受眾面等角度,解決了傳統石鎖的受限條件,促使更多的群眾得以參與石鎖運動,助力石鎖運動在更大范圍內普及開來。
1.2、石鎖運動的特點
(1)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戰略的帶動下得到傳承與發展。石鎖運動相傳源于唐代,盛于清朝道光年間,最早是用于軍事訓練,后逐漸流傳至民間,并在明清時期得到蓬勃發展。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器材簡單,便于推廣。
傳統石鎖由青石制成,價格便宜,制造簡單,原材料易獲取。新型石鎖材料更為廣泛、安全,并且符合大眾健身的經濟需求。新型石鎖的開發,解決了空間小、受眾面窄等問題,符合全民健身類項目的成本低、難度小、易操作等特點,大大降低了參與難度,讓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登上大雅之堂,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注入活力,使得越來越多的群眾被吸引并能夠參與石鎖運動。
(3)鍛煉全面,效果顯著。
傳統體育中蘊含著古老東方哲學的智慧,并且呈現體醫融合共生的特性,它是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與疾病艱難斗爭的漫長過程后留存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見證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拳起于易、理成于醫”。石鎖運動特點在于把力量、技巧還有協調性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提、舉、拋、接等多種動作的訓練,鍛煉者的上肢、下肢、腰腹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可以實現全面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以及反應速度均能獲得提升。同時,石鎖運動還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預防和改善多種慢性疾病具有積極作用。
2、全民健身戰略下石鎖運動社會作用的體現
2.1、承載歷史傳承,彰顯石鎖魅力
民族傳統體育以其獨特的形態和內涵,折射出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豐富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它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不僅是健身方式,更是文化傳承,是大眾的精神源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歷經數千年之久,傳統體育在經歷演變和發展后,涵蓋了諸如蹴鞠、武術、太極拳、龍舟、舞龍、舞獅等各種表現形式,而石鎖運動則相傳于軍事訓練。
從內涵的角度來看,石鎖運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軍營走向民間,成為人們日常鍛煉的方式和娛樂的手段,彰顯出了非遺體育文化背后所蘊含的傳承與發展的特點。
從精神的角度來看,石鎖運動能夠鍛煉人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作為訓練手段的同時,也是精神力量的體現。在武術修煉過程中,習武者會借助對各種招式的反復練習來提升自身能力。通過練習,可以逐漸領悟到中庸之道與和諧共處的價值觀,認識到尊重對手、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石鎖運動的傳承和推廣,能幫助人們了解、認識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2.2、順應國家政策,滿足百姓需求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根植于國家發展的宏觀環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指出:“要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石鎖運動作為承載豐富歷史文化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推廣。石鎖運動誕生之初,起源于軍營,流傳于民間,成為百姓日常鍛煉和娛樂的重要方式。這項運動始終堅持以百姓的需求和興趣為導向,通過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改良傳統石鎖,發明新型石鎖,融入花樣和技巧性動作,提高群眾的身體素質,滿足不同群眾的體育需求。石鎖運動的賽事開展、文娛表演、走進校園等活動,在推動石鎖文化普及和發展的同時,還承擔著培養石鎖愛好者和傳承技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石鎖運動以百姓為本,為民服務,為建設體育強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獨特力量。
2.3、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和諧之基
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在于人民幸福、國家強盛。力求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自身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民族傳統體育強調對人身心的關注,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具有一致性,是實現人的自我完善的一種渠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石鎖運動根植于社區活動,發展石鎖運動能夠增強群眾的體質,推動社區居民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培育社區感情,增強居民對所屬社區的榮譽感、自我認同感,同時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建立科學的現代化生活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居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進而給共建和諧社會提供相應的幫助。
3、全民健身戰略下石鎖運動的前景展望
3.1、國家政策的完善,為石鎖運動的發展保駕護航
完善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中的政策法規,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一方面,將石鎖運動納入全民健身計劃發展規劃中,為群眾普及石鎖運動的基本知識,強調石鎖運動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增強體質方面的功能和特點,提升石鎖運動的社會地位,提高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中的普及率。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法規,是規范石鎖運動發展方向的根基。制定石鎖運動的相關法規,是確保石鎖運動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開展,保護參與者合法權益的有效抓手。此外,在完善政策法規的同時,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政策執行以及監督機制。加強對石鎖運動政策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和評估,確保石鎖運動在政策法規下得到有效落實。
3.2、社會媒體的宣傳,為石鎖運動的發展拓寬視野
隨著新興時尚體育項目的誕生,對石鎖運動造成劇烈的沖擊,給石鎖運動的發展帶來瓶頸,想要躍出困境:一是搭建官方權威宣傳平臺,多方面、多渠道地展示和發布石鎖運動的歷史、文化、規則、賽事等內容,以便群眾可以更快捷、有效地了解石鎖運動;二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上注冊官方賬號,定期發布與石鎖運動相關的資訊、視頻、圖文等內容,與群眾互動,增加群眾黏性。并且可以跨界聯動,與其他新興體育項目和品牌合作,拓寬石鎖運動的宣傳渠道,滿足群眾的體育需求與消費需要,進一步提升石鎖運動在群眾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活動中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石鎖運動中來。
3.3、從業人員的優化,為石鎖運動的發展注入力量
要實現從業人員的優化,關鍵需從學校以及社會這兩個方面著手來解決相關問題。對學校而言,開設相關的課程、社團、興趣班等,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身體條件等特點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石鎖運動的基本動作,吸引學生參與石鎖運動。
就社會群眾來講,把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當作首要任務是十分必要的。要著力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工作,積極培養熟練掌握石鎖運動技能的社會體育骨干人才,全方位挖掘潛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比如,民族傳統體育愛好者、體育教師、退休的體育教練等,對其開展專業性的培訓,以此來滿足群眾對于石鎖理論知識、運動技術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3.4、石鎖器械的革新,為石鎖運動的發展拓寬受眾
石鎖運動雖然簡單易學,但是練習人群較為集中,一般為中老年人群體,且隨著練習習慣的形成,社會群眾更多是趨向于使用傳統石鎖。通常而言,傳統石鎖主要以20公斤以上的青石為常見選材,石質的器材往往會讓初學者覺得既沉重又枯燥乏味,訓練時有所顧慮。因此,初學者能否找到適配的練習器材顯得尤為關鍵。
最新研制的新型石鎖改變了傳統石鎖沿用的材料,并針對石鎖器材的重量進行了分化處理,使其更加多樣化,適應于各種場地、環境,契合不同群眾的練習需求,提高練習者使用時的性能,同時保障安全性,并且還提升了石鎖的美觀程度和藝術性。新型石鎖的研制能夠極大消除群眾對于石鎖運動的安全系數低、參與不方便、易損壞場地的擔憂,滿足群眾的體育器械需要。
傳統石鎖練習的場地通常較為簡陋,常設置在公園的一角、社區的空地或者一些老舊的運動場館。石鎖運動想要真正融入全民健身活動中,離不開練習場地的建設和革新。在公園內和社區的空地中設置合理的練習區域,布置一些專業的防滑墊和防護設施;通過改造老舊的運動場館,配備一些空調、照明等基礎設備,形成室內場地,不受天氣影響,一年四季都可以練習。為愛好者提供舒適的練習環境,營造良好的練習氛圍,提高場地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專業性,是拓寬受眾群體,推動石鎖運動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4、結論
石鎖運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以石鎖運動的功能和特點作為切入點,探究全民健身戰略下石鎖運動的基本涵義、社會作用和前景展望。相對于其他的體育項目,石鎖運動在歷史文化底蘊和提升群眾身體素質方面并不遜色,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新興體育項目的出現,給石鎖運動的發展帶來瓶頸,群眾基礎逐漸下滑、宣傳曝光度少、傳統器材的限制成為石鎖運動難以躍出困境的主要原因。在現今時代,想要傳承好石鎖運動,必須解決傳統石鎖使用不方便、從業人員結構單一等問題。通過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在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基礎上加以改造,形成屬于石鎖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而使石鎖運動在全民健身中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地進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并得到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倩.民間石鎖運動的歷史淵源與變遷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38(1).
[2]劉斌瑞,于翠蘭.傳統石鎖的現代化改造初探[J].山東體育科技,2016,38(4).
[3]孫蛟,楊少雄.對南京殷巷石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J].武術研究,2021,6(10).
[4]竇彥麗,竇彥雪.石鎖溯源及其流變[J].體育文化導刊,2012(9).
[5]朱永光.現代石鎖運動發展研究[J].武術研究,2023,8(2).
[6]馮振偉,韓磊磊.融合·互惠·共生:體育與醫療衛生共生機制及路徑探尋[J].體育科學,2019,39(1).
[7]吳宣廷,吉燦忠.論民族傳統體育助力全民健身[J].體育文化導刊,2023(4).
[8]陳應發.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戰略中的價值與實施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5).
[9]王俊.中華武術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3,43(5).
[10]顧海勇.非物質文化遺產“殷巷石鎖”的傳承與保護[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7).
[11]易建取,劉英梅,李秋利.論民族傳統體育與全民健身活動的融合及發展契機[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
[12]羅英梅.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全民健身活動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5).
[13]于翠蘭,徐誠堂,劉斌瑞.全民健身視域下新型石鎖器材的研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3).
作者簡介:楊皓元(2002-),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體育;
通訊作者:鄔代玉(1991-),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