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運動逐漸成為“熱潮”,而傳統羽毛球競賽形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參賽需求,必須創新現有羽毛球競賽體系。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對廣西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的開展與參與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廣西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的動機、類型、影響因素、滿意度等現狀,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有益于優化廣西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形式的建議。
關鍵詞:廣西大學生" 羽毛球競賽" 體教融合" “面向人人”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6-016-3-HQW
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頒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而完善學校體育競賽體系既是推動學校體育競賽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落實體教融合戰略的具體實踐。當今,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運動逐漸成為“熱潮”,但傳統的羽毛球競賽往往只針對少數特長生,導致大多數學生的參賽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創新現有競賽形式將成為未來大學生羽毛球競賽創新的突破點。本研究將在體教融合政策主要精神的引領下,以廣西部分羽毛球競賽開展較好的高校為例,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等方法進行,對大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校內外羽毛球競賽的動機、類型、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與分析,試圖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有益于創新羽毛球競賽形式的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廣西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為研究對象,以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藝術學院、廣西職業師范學院、玉林師范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共18所高校為調查對象,其中本科院校為10所、高職院校為8所,總人數為240人。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等搜索引擎以“體教融合”“高校羽毛球競賽”“體育競賽”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收集一些與本文相關的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星平臺,對廣西18所高校中已參與羽毛球競賽的240名大學生,隨機發放240份調查問卷,回收240份問卷,回收率為100%,然后進行篩選,240份為有效問卷,合格率為100%。
(3)實地調查法。
對廣西18所高校中部分羽毛球教師、學生以及羽毛球賽事負責人,進行實地考察訪談,對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校內外羽毛球競賽的參賽動機、賽事目標、參賽類型、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咨詢與學習。
(4)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相關調查問卷數據,利用Excel軟件進行匯總和分析處理,最后制成相應表格。
2、結果與分析
2.1、廣西高校大學生參加羽毛球競賽的形式現狀
(1)廣西高校大學生參加羽毛球競賽動機調查分析。
從教育角度來看,學校體育競賽的本質功能在于“育人”,而從生命視角來看,體育競賽的重心在于“育”體。通過表1可知,廣西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的動機是以鍛煉身體為主,占比高達80.83%;其次為以球會友,占比57.92%;提升技戰術,占比49.17%;而爭取名次占比僅為25%。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下廣西大部分大學生都能夠充分認識到羽毛球運動所帶來的健康效益,參與羽毛球運動的健身目的性比較強,而對通過參與競賽來獲得優異成績的意愿并不強。
(2)廣西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類型調查分析。
通過表2可知,廣西大學生參與各類羽毛球競賽類型主要有:小組賽、班級賽、學院賽、全校賽、市級賽、省(區)級賽。其中149名學生參加了小組賽,占比62.08%;82名學生參加了班級賽,占比34.17%;22名學生參加了學院賽,占比9.17%;29名學生參加了全校賽,占比12.08%;17名學生參加了市級賽,占比7.08%;17名學生參加了省(區)級賽,占比7.08%。整體上看,廣西各高校大學生參與最多的就是班級內部的比賽,而更高級別的市級、省(區)級賽少之又少,主要歸因于班級賽往往以全員參與為宗旨,弱化競技水平的高低,強調享受樂趣,而更高級別的市級、省(區)級賽比較注重“錦標主義”,通常學校不具備一定的競技水平,往往都不會組織學生參加,無形之中減少了學生參與更高級別比賽的機會。
(3)廣西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通過表3可知,影響廣西大學生參與各類羽毛球競賽的主要因素有:競賽次數太少、技術掌握較差、缺乏合適搭檔、課外時間太少、學業過于繁重。其中206名學生認為影響自己參加羽毛球競賽的原因為技術掌握較差,占比85.83%;178名學生認為影響自己參加羽毛球競賽的原因為缺乏合適搭檔,占比74.17%;134名學生認為影響自己參加羽毛球競賽的原因為課外時間太少,占比55.83%。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廣西高校大學生從小并未接受系統的羽毛球專項訓練,都是僅靠觀摩學習的形式來獲取羽毛球技術動作知識;另外,即使有少部分同學參與羽毛球課程的學習,但因學習時間短、教學缺乏針對性,導致整體學習效果不佳,單一技術動作掌握仍然停留在泛化和分化階段,無法在真實比賽場景中靈活運用。
(4)廣西高校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滿意度調查分析。
通過表4可知,調查的廣西高校大學生中有139人對參與的羽毛球競賽的滿意度為一般,占比為57.92%;有50人對參與的羽毛球競賽的滿意度為很滿意,占比為20.83%;有41人對參與的羽毛球競賽的滿意度為滿意,占比為17.08%。綜合來看,廣西大學生對自己已經參與的羽毛球競賽滿意度達到滿意及以上的占比僅為37.91%,說明當前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形式還有待創新,賽事的組織與管理服務水平還有待提升。另外,在廣西大學生校園羽毛球競賽調查中還發現,有79.17%的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正規羽毛球競賽次數太少,無法滿足眾多學生愛好者的參賽需求。如許多高校通常都是1—2年才舉行一次全校的羽毛球比賽,項目幾乎全是以學院為代表隊的團體賽,參賽人數太少,覆蓋面過窄,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參賽需求。
2.2、廣西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形式現存問題
(1)學生參賽動機過于表淺,競賽價值目標過于工具理性。
體育競賽成為推進教體融合的核心節點之一,大學生體育競賽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核心目標。當前,廣西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更多是追求參與羽毛球運動所帶來的健康效益,而對競賽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育人內涵知之較少,如“以球會友、磨煉意志、完善人格”等。參與羽毛球競賽獲得較好的身體層面的健康效益固然重要,但在保證身體健康效益的前提下,我們更應提倡體育競賽所帶來的健身、文化、教育、競賽等多方面的價值和功能。
(2)競賽數量和項目偏少,無法滿足全員參賽需要。
調查發現,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學會所主辦的大學生羽毛球比賽僅有錦標賽和全區學生運動會兩種類型,其中全區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目前為2年舉行1次,全區學生運動會羽毛球項目比賽則為3年舉行1次;項目設置分為超級組、體育專業組、普通本科組、高職高專組共四個組別。另外調查還發現,由各高校內部組織的羽毛球比賽主要有團體賽、單項賽兩種類型。一方面,上述兩種類型校園比賽通常1—2年舉辦1次;另一方面,在項目設置上則主要分為團體賽(男女團、混合團體)、單項賽(男單、女單);而實地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學校在項目設置上以混合團體賽居多。隨著渴望參與羽毛球競賽的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1—2年舉辦1次的校園團體賽或2—3年舉辦1次的區級賽根本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參賽需求。
(3)學生專項技能普遍薄弱,校水平呈現非均衡狀態。
調查發現,影響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的因素中,除了缺乏合適搭檔、課外時間少、學業負擔重等一些外部因素外,還有85.83%的學生認為自身專項技能掌握欠佳,限制了其參與羽毛球競賽的積極性。課題組調查發現,2021年廣西共有107所高校,對比同年12月在廣西大學舉辦的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學生羽毛球(大學組)比賽代表隊數量,發現僅有41所高校代表隊參賽(同一所學校的代表隊不重復計算),參賽學校占比僅為38.32%。調查得知,沒有帶隊參加的高校羽毛球教師一致認為“受學校辦學層次和學生生源的影響,沒有招收到羽毛球特長生,即使中途積極開展訓練也是徒勞,因各高校羽毛球競技水平差異明顯,能取得優異成績的都是區內排名靠前的名校,各項目取得前幾名的學生幾乎都具備‘童子功’”。
(4)賽事服務滿意度低,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滿意度是指參賽者在體驗后對整體賽事的主觀評價,將影響今后的參賽行為。羽毛球賽事現場觀眾滿意度主要由項目設置、編排分組、競賽質量、比賽環境、組織服務等方面構成。調查發現,廣西大學生普遍認為現有羽毛球競賽在項目設置、項目分組、賽程安排、服務質量等方面應進一步完善。一方面,在各高校內部組織的校園羽毛球競賽中,普遍存在項目設置較少,參與學生僅限各學院代表,賽事經費較少,裁判專業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如競賽中開幕式和閉幕式忽視儀式感的營造,只是“按部就班走個流程”;另一方面,在全區的錦標賽或學生運動會中也存在賽事數量過少,項目分組過于傳統,賽事營銷宣傳未被重視,賽事日程安排過于緊湊等問題,如舉辦方場館數量配置有限,占用運動員正常休息時間。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現狀情況。
廣西大學生參與羽毛球競賽動機以鍛煉身體為主,參與各類羽毛球競賽類型以小組賽和班級賽為主,限制學生參與各類羽毛球競賽的因素以技術掌握較差和缺乏合適搭檔為主,學生對自己已經參與羽毛球競賽的滿意度評價普遍較低。
(2)現存問題。
廣西高校大學生羽毛球競賽形式現存問題主要有學生參賽動機過于表淺,競賽價值目標過于工具理性;競賽數量和項目偏少,無法滿足全員參賽需要;學生專項技能普遍薄弱,校水平呈現非均衡狀態;賽事服務滿意度低,組織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2、建議
在大學生體育競賽領域中,基于工具理性驅使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然而,過度追求以增強體質、爭金奪銀為競賽目標,容易出現異化現象,如爭金奪銀的盲目追求導致體育精神的缺失、利益的攫取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因此,需要辨證統一地看待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二者關系,由工具理性逐步向價值理性的競賽價值目標轉變。
為落實新時代學校體育“常賽”“有賽”“會賽”“樂賽”等相關要求,積極探索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學生又樂于參加、晉級體系貫通的羽毛球競賽新形式。可積極探索并推廣“班—院—校”“校—市—省”“校—盟—國”三種不同類型的羽毛球競賽形式,以此豐富高校羽毛球競賽數量、擴大賽事的覆蓋面、體現“面向人人”的理念。
針對學生羽毛球專項運動技能薄弱的實際,可引入“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將以上四個環節切實做到“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實施”,實現課內外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專項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針對校水平呈現非均衡狀態,建議可采用分賽區辦賽(一個比賽不同組別的項目在不同地方舉行)的前提下增設項目組別,如在保留超級組、體育專業組、高職高專組的前提下將普通本科組細分為大學組、學院組,以此來滿足“職業院校轉型升本科”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彰顯平衡、保持均勢,讓更多的學校有動力參賽。
根據賽事規模級別的不同,廣西大學生可參加的非商業性比賽可分為校園賽、全區錦標賽、全區大運會賽;為進一步提高賽事組織與管理水平,建議引入社會力量辦賽,提倡商業冠名,拓寬經費來源,提升賽事服務水平。一方面,依托地方體育用品公司或專業羽毛球俱樂部,開展專業化、多樣化賽事服務,從而提高參賽選手的滿意度;另一方面,通過商業贊助等形式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借助專業賽事服務團隊的力量來提高各高校組織辦賽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楊蒙蒙,吳貽剛.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競賽體系價值、困境與完善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1(10).
[2]黃愛峰.競賽育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質[J].人民教育,2023(19).
[3]鐘秉樞,張建會,李海濱,等.新時代我國大學生體育競賽體系的改革與創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7).
[4]顧祎晗,李娜,阮香君,等.體育賽事參與動機、賽事期望與滿意度關系研究[J].體育科技,2023,44(6).
[5]李曉鵬,徐成立,田靜,等.創新·構建·拓展:我國高校體育競賽創新發展的三維審視[J].體育學研究,2024,38(2).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體教融合,面向人人”理念的高校羽毛球競賽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GXXDYB202323)。
作者簡介:廖將勇(1985-),男,壯族,廣西河池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