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明詩》有言:“應物斯感,感物吟志。”意思是接觸到外物而引起的感情上的變化和活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托物言志法。“眼中有物”,才奠定了“托物”的基礎;“心中有志”,并選定視角,才會有獨到的見解。
左讀經典
1.去年,月圓過四五次后,幾經洗劫的小園又一次遭受磨難。園旁小興土木,蓋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樓。泥土、磚塊、鋼筋、木條都堆在園中,像是零亂地長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壓在底下。我已習慣了這類景象,知道毀去了以后,總會有新的開始,盡管等的時間會很長。
沒想到秋來時,一次走在這崎嶇山路上,忽見土山一側,透過磚塊鋼筋伸出幾條綠枝,綠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顫顫地開放!
我的心也震顫起來,一種悲壯的感覺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我跨過障礙,走近去看這朵從重壓下掙扎出來的花。仍是嬌嫩的薄如蟬翼的花瓣,略有皺褶,似乎在花蒂處有一根帶子束住,卻又舒展自得,它不覺環境的艱難,更不覺自己的奇特。
忽然覺得這是一朵童話中的花,拿著它,任何愿望都會實現,因為持有的,是面對一切苦難的勇氣。
紫色的流光拋散開來,籠罩了凌亂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著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著我。
(節選自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2.有人從湖北來,帶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于永遠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由命了。
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項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幾次。可是,事與愿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么東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么荷葉。
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臥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
真正的奇跡出現在第四年。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在去年漂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擴大,都是驚人地快……有一些竟然躍出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云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
(節選自季羨林《清塘荷韻》)
賞讀
片段1在描寫木槿時,用詞精準,如“嬌嫩的薄如蟬翼的花瓣”“略有皺褶”等,生動地勾勒出木槿的形態。“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簡短且有力的重復,強化了木槿在困境中頑強的生命力。作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木槿,將其堅韌不拔之志自然地寄托其中,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面對苦難時應有的勇氣與執著。
片段2中,蓮子歷經多年才能長成荷葉,起初細弱單薄,而后迅猛生長。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其生長歷程,展現出蓮子頑強的生命力與不屈不撓的意志,啟示人們在遇到困境或在漫長的等待中不應放棄,只要堅守信念,終能迎來生命的綻放。
借鑒
1.巧選所托之“物”。在明確言“志”的基礎上,首先要選好最能表達自己志向的事物。可根據要表達的情感篩選具體物象,由“形似”到“神似”,找到“物”與“志”之間的相通或相似之處,從而凸顯“志”。
2.巧摹所托之“物”。在摹寫事物時,無需面面俱到,但必須選準角度,緊扣其能“言志”的方面工筆描繪,只有這樣,方能準確表達個人志向。描寫過程中,可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對比等表現手法,使“物”形神兼備,從而順理成章地完成由“描寫”到“言志”的過渡。
3.巧寄所言之“志”。寫作時,要抓住被描寫事物的形象特征,由表及里,挖掘其特殊意義或精神品質,以達到“言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