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路百年,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甚至文明結構。
火車鐵道是一項復雜綜合的社會工程。粗略估算,除了源于公元前4500年的車輪和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首次出現的戰車,還有三項進展也至關重要:為馬車車輪鋪設軌道以減少阻力的想法、蒸汽機的發明,以及將兩者結合起來的尤里卡時刻(頓悟時刻)。這是許多代人共同努力探求的結果。書中特別提到“汽轉球”: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作家兼土木工程師維特魯威記錄了一種裝置,它由蒸汽噴射器驅動一只球旋轉。這是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第一次利用蒸汽動力,盡管它聽起來像是沒有任務作用或價值,可卻是人類改變時代力量的一次萌動。
或許,最早的火車更為準確的名稱應當是“馬拉鐵路”。那是在17世紀的第一個10年,英國采礦工程師亨廷頓·博蒙特鋪設了2英里軌道,將一個礦坑與特倫河連接起來,以便把礦坑中的煤炭運送到最近河流的船上。此時蒸汽機還未問世,馬匹成了最為優質的動力——人類社會曾一度出現過“用馬還是蒸汽拉動火車”的熱議。鐵道是社會生產的直接產物,跟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鐵路延伸,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與城市、工廠與市場、車站與碼頭在愈發完善的鐵路網中聯系日益緊密,社會財富急劇倍增。甚至到現代,城市中地標性的建筑,或者最為繁華之地,往往還是新建設的火車站。
火車深刻地改變了社會,也讓一些事物突然變得極其重要,比如時間。火車時刻表的出現,重塑了人們的時間概念——精準的時間成了舉足輕重的社會需求。旅游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選項,因為鐵路,人們可以用較短的時間到達更長距離的遠方,世界變小了,也更豐富而精彩了。
本書以火車鐵道發展為線索,為我們呈現了資本、能源、技術、革命、國家、戰爭、工業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在一次次現代社會的華麗冒險中所蘊含的工業時代的大博弈與大融合。對于國人而言,從“馬拉鐵路”到中國高鐵的全面落地,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文明在現代技術變革中的再次興盛。
一個新的世界誕生后,每個人都會開始習慣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