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明委員提出的“息屏24小時”倡議,像一束光照亮了當代青少年成長的困境。電子屏幕成為新時代的“精神奶嘴”,孩子們的手指在虛擬世界靈活舞動,雙腿卻在現實里日漸綿軟。
在骨科診室,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長期低頭看手機,出現頸椎曲度變直。眼科門診里,小小年紀就戴上厚厚鏡片的孩子,看樹影搖曳,眼神里帶著迷茫。這些現象不該成為數字時代的必然代價,人類的骨骼本應在奔跑跳躍中強健,視神經需要在遠眺山川時發育。體育場上揮灑的汗水,比任何護眼模式都更能守護成長中的身體。
體育教會孩子的不僅是運動技能。籃球架下的團隊協作,比網絡游戲里的“五殺”更有成就感。跑道盡頭的堅持,比短視頻里的即時快感更滋養心性。我曾在社區籃球場見過這樣一幕:兩個爭搶籃板球撞翻飲料的男孩相互道歉,笑著用球衣擦地,這種真實社交中產生的情感連接,是表情包永遠無法傳遞的溫度。
大自然更是最神奇的體育老師。爬樹能鍛煉肌肉協調性,觀察螞蟻搬家培養專注力,在草叢里追捕蝴蝶的孩子,比窩在沙發刷視頻的少年,更能體會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芬蘭教育專家發現,每天在戶外活動的孩子,不僅近視率降低40%,創造力指數也顯著提升。
當然,我們不必談屏色變。數字時代自有其魅力,但成長需要平衡。就像姚明在籃球場上既能用中投得分,也擅長籃下強攻,孩子們的成長同樣需要虛實結合——虛擬世界的娛樂是調味劑,現實生活的體驗才是營養餐。當他們的手掌被籃球磨出繭子,當他們的笑聲在山谷回蕩,這樣的青春記憶終將成為支撐人生的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