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0日,希臘納瓦里諾羅曼諾斯會議大廳,當巴赫打開信封念出那個名字,國際奧委會新主席謎底揭曉。由7位候選人參與的競選,出人意料地在一輪投票后就見分曉。國際奧委會131年歷史上,首次迎來一位女性主席——來自津巴布韋的考文垂。
回望歷史,國際奧委會九任掌舵人的更迭猶如一部史詩,反映著國際奧委會的演進,也攜帶著所在時代的特殊印痕。1894年6月,希臘文學家維凱拉斯因陪妻子治病而客居巴黎,受家鄉體育組織之托,走進索邦大學,參加由顧拜旦組織的會議。那次會議宣告了國際奧委會的誕生。對于計劃在兩年后舉行的首屆奧運會,維凱拉斯說服顧拜旦,將其落戶雅典。按照當時“東道國出主席”的規則,這位與體育本無瓜葛的文學家成為國際奧委會的首位掌門人。
隨著1896年雅典奧運會閉幕,維凱拉斯離職,顧拜旦接掌由他領導創立的組織,實屬眾望所歸。那年,他33歲,是國際奧委會迄今最年輕的領袖。1901年主席之位首次競爭性選舉,顧拜旦毫無懸念地勝出,6年后再獲連任,任期10年。1917年,又一次選舉到來,那時的歐洲戰火彌漫,委員們通過郵件推舉他走上第4個任期。他1925年辭職,留下了跨越29年的任期紀錄。
顧拜旦留下的空位,有4人有意接管,歷史上第一次呈現主席之職的激烈競爭。比利時人拉圖爾在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組織中功勞顯著,聲望大增,經兩輪投票,如愿以償。8年任期后,他在1933年再次贏得投票。接下來本應在1941年舉行的選舉,因二戰炮火而取消,拉圖爾繼續任職。但一年后他猝然離世,是唯一以這種方式結束任期的主席。
這也導致了奧運史上一次特殊的權力交接。時任副主席的瑞典人埃德斯特隆頂上了主席之位。二戰結束,國際奧委會1946年重啟選舉,戰火中仍努力保持組織運行的埃德斯特隆獲得了廣泛信任,委員們不是以投票,而是用掌聲將他從代理主席轉為正式主席。兩年后,奧運會時隔12年終于掙脫停擺。埃德斯特隆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戰后復興發揮了巨大作用。
1952年,82歲的埃德斯特隆決定在赫爾辛基奧運會后退休,主席選舉設在開幕前夕。時任副主席的美國人布倫戴奇在與獲得過奧運冠軍的國際田聯主席伯利的“對決”中勝出,成為首位來自歐洲以外的國際奧委會最高領導人。曾征戰1912年奧運田徑比賽的背景,讓他成了第一位擁有奧運選手經歷的主席。8年后再度選舉,在此前對手伯利提議下,委員們鼓掌通過了布倫戴奇繼續任職。此后,布倫戴奇又獲得了兩次共8年的連任。最終,他決定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之后移交權位。那年,布倫戴奇85歲,那是離開主席職位時的最高齡紀錄。
第六任主席是愛爾蘭人基拉寧。他的任內,國際奧委會經歷著財政問題和奧運申辦意愿低迷的困境。但他達成了一項載入史冊的成就。上任后,基拉寧不只一次釋放希望中國重返奧運的言論,并在1977年訪問中國,最終助推中國在1979年回到奧林匹克大家庭。
1980年選舉,只一輪投票,薩馬蘭奇就以明顯優勢勝選。他不僅延續了前任讓奧運跨越意識形態鴻溝的使命,而且展現出超凡的領導力、斡旋力和改革力,成功化解了奧運會財政困境和大規模政治抵制兩大難題。90年代末,國際奧委會因賄選丑聞而陷入信任危機。薩馬蘭奇主導了內部改革,包括對主席選舉及任期做出新的規定。
選舉新規在新的世紀實操落地。2001年7月,第八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在新規下產生,五位候選人經兩輪投票,比利時人羅格勝出,成為首位遵循“8+4”任期制的主席。2013年,6人參選,首輪投票,因兩人并列墊底而啟用了附加投票來決定誰被淘汰。巴赫在之后5人競逐的第二輪投票中獲勝,成為第九任主席。
預測中將會膠著的第十任主席競爭,意外地只經一輪便告結束,考文垂在97張選票中取得49張,恰巧超過半數而勝選。這樣的細節為競選史添上了一個極為獨特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