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賀敬之說:“中國是詩的國度,奉節是詩的故園。”
大江東去,穿三峽,入平原,重慶市奉節縣就坐落于三峽的入口處,赤甲山與白鹽山相互對峙,形成了奉節的標志性景觀——夔門。
奉節古稱魚復、永安、人復,已有2300余年建制史,曾為路、府、州、郡治地,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縣城之一。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因旌表蜀丞相諸葛亮奉昭烈皇帝劉備“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賜名奉節,并沿用至今。
俗語講,天下詩人皆入蜀,行到三峽必有詩。歷史上,有近千名詩人曾到過奉節,或旅居或為官,在此留下上萬首詩篇。僅在《夔州詩全集》中,就收錄了742位詩人的4464首詩篇。2017年,奉節還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城”稱號。
奉節,這座千年古城可謂用詩人的筆墨澆筑而成,這里的一切都詩意盎然,風景中有詩、勞作中有詩、臍橙中有詩,那些耀眼而燦爛的亙古詩篇,歷經千年時光,早已化作骨血融入奉節的山水之間。
千年詩城,處處都有詩人,舉步皆含詩情。
詩景——地質更迭的詩意表達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在赤甲山盤旋的山道上攀登時,這句氣勢磅礴的詩,一直在任偉的腦海中回蕩。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長江二首》中描寫長江之雄偉氣勢的一句。瞿塘峽,就是任偉即將要去參觀的地方,準確來說,他要去的是位于瞿塘峽上空的三峽之巔。
雖是土生土長的奉節人,但因常年在安徽省蕪湖市工作,任偉還從未好好領略過奉節的風光。趁著大年初二陽光正好,任偉帶著家人,向著三峽之巔徒步而上。
早在幾千萬年前,喜馬拉雅運動引發青藏高原強烈隆升,長江中下游地區產生差異抬升。此時,四川盆地持續沉降形成巨大的匯水區,古長江化身利劍向東揮向群山,給地表帶來震天動地的巨變。當高聳的巫山與疾馳的古長江相遇,便誕生了中國最動人心魄的峽谷奇觀——三峽。
“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詩句,在奉節找到了最完美的地理詮釋,這座坐擁長江三峽最險峻地段的城市,用陡峭的崖壁和湍急的江流書寫著大地詩篇。
經過3個多小時攀登,任偉登頂海拔1388米的三峽之巔。向下望去,瞿塘峽如同打開的巨型線裝書,夔門是這部地理詩集的封面,而遠處的白帝城,則是詩集的落款。
“從未在這里,從這個角度看我生長生活的地方,只有登上三峽之巔,才能真正感受到杜甫那句‘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的意境。”任偉說。
而奉節的地理詩集又豈止于此,地質運動在這里展現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
距夔門60多公里處,有一扇被地質界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山門”,因形狀與夔門相似,被稱為旱夔門,它與夔門一起形成“陰陽雙闕”的地理奇觀。
距奉節縣城90多公里的興隆鎮小寨村,在經過兩次不同時期的地下溶洞坍塌后,形成了垂直深度666.2米、呈雙層嵌套結構的小寨天坑,這是詩集中最深邃的標點符號。
這些自然杰作并非靜止的景觀,而是持續參與著詩歌創作的動態文本——唐朝詩人元稹“三峽連天水”的詠嘆,與近現代詩人郭沫若“三峽此為魁”的驚嘆在時空維度上交相呼應;南宋詩人陸游“浪花高飛暑路雪,灘石怒轉晴天雷”的激越,恰與清朝康熙皇帝“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的靜美構成平仄。山川美景在此轉化為詩學場域,每一座山峰都是凝固的韻腳,每一斛江水都是流動的意象。
循過去,詩人們來往于奉節,揮筆寫就詩意山河;看今朝,奉節依托綺麗的獨特風景和璀璨的詩詞文化,成為各地游客的“詩與遠方”,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正成長為現代化文旅名城。
一場場活動為奉節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寫下生動注腳:舉辦《中國詩詞大會》,吸引各方詩人齊聚奉節,感受詩城韻味;開展“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深度發掘、保護和傳承中華詩詞文化;打造《歸來三峽》大型詩詞文化實景演出,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走深走實……2024年,奉節縣旅游接待游客3800萬人次,同比增長22.15%;旅游綜合收入218.89億元,同比增長21.7%,游客滿意度達95.6%以上。
如今,在奉節,隨處可見詩的影子,餐廳叫詩城餐館,道路叫詩城路、竹枝路,學校叫詩城小學,地磚上有詩、路燈上有詩、壁繪上有詩,奉節的山山水水,每一處都是詩的棲居地。
詩人——群星璀璨的詩意長河
長江在夔門打了個結,把巴山楚水系成雄渾的襟扣,這里也因此成為詩壇巨擘們的集體打卡地,號稱詩界“華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某個清晨,白帝城彩云滿天,湍急的長江之上,一葉扁舟順江直下。
一位身著白衣、頭發花白的老者佇立船頭,望著江山一線,聽著空谷猿嘯,想著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情激蕩之下,寫下“天下第一快詩”《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他叫李白,是大唐“詩圈”里最才華橫溢的“頂流”,那葉扁舟后頭,拖著的是三萬里長的人生失意。
“詩仙”走后,“詩圣”又來了。
他叫杜甫,是李白的頭號“迷弟”,李白從白帝城離開7年之后,杜甫拖家帶口來到這里,一住就是一年多,并在此期間寫下430多首詩,占現存杜詩的三分之一。
安史之亂后,大唐由盛轉衰,開元盛世悄然落幕。與李白極致的浪漫主義不同,山河破碎、飄零半生,在三峽的雄奇險峻中,杜甫的詩愈發現實蒼涼。
寓居奉節第二年,杜甫登高望遠,無邊景色闖入眼簾,聯想到國不成國、家已無家,“天下第一律詩”《登高》由此誕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可以說,這是夔門最早的“華山論劍”。
后來,陳子昂和白居易相繼路過奉節,并寄情于詩。陳子昂大筆一揮,在白帝城寫下《白帝城懷古》;白居易更是接連寫下《初入峽有感》和《夜入瞿塘峽》。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劉禹錫來到詩界“華山”,到任夔州刺史。
這位刺史不愛登高懷古,反倒成天鉆到巴山深處進行民歌采風,將文人詩與民歌相結合,寫下新的《竹枝詞》,并在此留下“天下第一情詩”: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夔門一推開,詩從天上來”,再后來,元稹、蘇軾、陸游、范成大、王十朋、張問陶等一大批文人紛紛在此留下詩篇,奉節的天空群星閃耀,他們為奉節留下了詩的根。
夔門終究是要過船的。2003年6月10日,100多名詩人齊聚奉節老城的依斗門下,朗誦著自己的詩篇,送別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老城門,在三峽庫區蓄水達135米時,城門原址將永沉江底。
“農民詩人”趙云鵬也參加了該活動,望著江水不斷上漲,他有感而發——“人間稀奇事,長江水倒流”。看著江水漫過樹木、漫過碼頭、漫過依斗門,一直到當日下午5時,蓄水線正式達到135米,奉節老城初步沒入江底,詩人們才依依不舍地轉身離開。
那是詩的告別。
奉節新城建在老城向西10多公里外的三馬山上,城市規劃得更好,面積也翻了一倍。到了新城,趙云鵬也從未停止過創作,雖然“勤耕薄地二三畝”“拼將勞累換生計”,但仍“閑讀詩書夜聽蛙”,他也逐步從夔州詩詞學會的一名普通會員成長為副會長,學會的會員也發展到160多人。
如今,年滿八旬的趙云鵬除了在田園耕作,還參與編輯詩詞學會的會刊,有時還給縣老年大學學員上詩詞課,為繁榮奉節的詩詞文化默默奉獻力量。
奉節的學校、企事業單位內也建起了詩詞學會,每年舉辦詩詞朗誦會,上至九旬老人,下至六歲孩童都在讀詩、品詩、寫詩。
大江奔流,青山依舊,奉節新城亦有詩。
詩橙——詩與臍橙的共生美學
2024年12月18日,一場盛大的直播帶貨活動在奉節舉行,應重慶市商務委員會邀請,“與輝同行”頭部主播董宇輝再次來渝開播,為奉節臍橙“代言”。
現場的“火爆”程度遠超想象,原本為4個小時直播準備的20萬單現貨和10萬單預售,2個小時便被迅速銷售一空,不得已,董宇輝只得提前2個小時下播。
根據第三方統計,此次直播共吸引1100萬人次在線收看,銷售臍橙57萬單、150萬公斤,銷售額約1700萬元。
奉節臍橙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受到如此青睞?
奉節有悠久的柑橘種植歷史,并由此衍生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漢代,奉節就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柑橘。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蜀漢江陵”就包括現在的奉節一帶。《漢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魚復,江關,都尉治。有橘官。”為管理柑橘的生產經營,專門設置官職,可見當時的朝廷對魚復縣(今奉節)柑橘種植的重視。
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奉節。后來,在時任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幫助下,杜甫購得瀼西(今梅溪河西岸,草堂鎮內)40畝果園,成為一名“果園園長”,果園中栽種最多的便是柑橘樹。
杜甫所作詩中,吟誦柑橘的詩就有20多首,“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青蟲懸就日,朱果落封泥”,從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柑橘不僅是他的生活之資,還是他的精神寄托,甚至在他離開奉節之時,還寫到“具舟將出峽,巡圃念攜鋤”。
這是“詩”與“橙”最直接的對話。
時間來到1953年,奉節縣從四川省園藝試驗站(江津)引入一批臍橙苗試種,經過近20年的選育,終于在1972年選育出適合在奉節大面積種植的臍橙“奉園72-1”,這棵樹曾“養活三十萬人”,現如今又“致富三十萬人”。
作為“奉上好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明星產品,奉節臍橙近年來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等認證。
“目前,奉節臍橙的種植面積穩定在37.5萬畝,年產量50.7萬噸,年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為381.7億元。”奉節縣臍橙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鳴笛說。
王洪均是土生土長的草堂鎮歐營村人,從小就跟著父母在山坡上栽種臍橙,如今更是在歐營村流轉了近500畝地辦起了臍橙園,農歷新年前,所有臍橙便被銷售一空。
肖健是安坪鎮三沱村的創業青年,他的團隊創新性搞起臍橙深加工,通過“文創+”推出“醉白帝”系列臍橙果酒,頗具詩情畫意的品牌包裝,讓這款果酒迅速走紅市場。
“地理好、品種好,更要種植管理好、銷售好。”草堂鎮黨委書記文曉林說,我們大力發展智慧果園,實現生產、管理、加工、銷售全鏈條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果農種植水平。
新年伊始,朱衣河畔的新興產業集聚區熱火朝天,河畔南岸,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奉節臍橙全產業鏈在建項目施工現場,30余臺樁基設備正開足馬力打樁筑基。
這是奉節縣延長臍橙產業鏈的又一大手筆:探索“大果分級、中果加工、小果入藥”發展模式,圍繞臍橙進行系列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匯源項目規劃建設水果加工基地、果蔬生鮮交易中心和智慧冷庫三大板塊。
從“詩”與“橙”融合到現代農業發展,奉節臍橙產業在二者的碰撞中,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正如長江水奔流至夔門拐彎處,完成對自我的超越與重構。
詩魂——千年傳承的血脈詩篇
長江在白帝城打了個急轉彎,把兩千多年的歷史甩成一片漩渦。白帝城的托孤堂內,至今還殘留著劉備的眼淚,回響著諸葛亮的誓言。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故事之一。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為報孫權襲荊州、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次年兵敗猇亭,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諸葛亮自成都趕到白帝城,那一天,永安宮的漏刻聲比長江水還急。劉備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上的藻井——那些彩繪祥云突然裂成蜀漢破碎的版圖。他把諸葛亮叫到床邊,攥著諸葛亮的手,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一邊哭一邊叩首,同時說出了那句流芳百世的誓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在將家事國事盡皆托付之后,劉備撒手人寰。此時正值蜀漢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義無反顧地接過那隨時會支離破碎的蜀漢,穩穩扛在肩上。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于北伐途中身死五丈原,他用余生踐行了所有的托付與承諾,在歷史上樹立了一座至今無人超越的智慧與忠誠的豐碑。
奉節之名,由諸葛亮的事跡而來。奉節人在千百年來對諸葛武侯的欽慕中,亦將這種智慧和堅韌、忠貞和大義融進血液和靈魂。
2003年的夏天,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像把鍘刀懸在奉節老城頭頂。
當挖掘機還在不知疲倦地啃噬奉節老城的建筑時,原奉節縣文化局副局長趙貴林則拖著尼龍口袋在瓦礫中間仔細搜尋著什么。
奉節是三峽庫區的全淹縣城。已經退休的趙貴林看到縣城中大東門民居很有歷史價值,為給三峽留下文化記憶,在縣里的支持下,他計劃把一些古老建筑和遺失在民間的文物進行搬遷,并自建一座博物館。
在老城拆遷中,趙貴林走街串巷,在廢墟中收集一切能反映歷史的東西,雕花木窗、家具、電器、老照片……在老城即將被淹沒的情況下,他把一切即將逝去的東西都當成“寶貝”。
因為缺資金,他賣掉了原本打算用來養老的一套房,換取資金收購民間文物,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都是些破爛,還花錢買”。
“這些都是奉節的記憶,值得用一生去堅守。”趙貴林說。
2004年5月12日,博物館終于開館。因奉節有詩城美譽,趙貴林將其命名為“詩城博物館”。
有人問,博物館里的文物都是真跡嗎?趙貴林總是笑著說:“真跡在奉節人骨頭里刻著呢!”
為了繼承和發揚奉節的“魂”,奉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不斷挖掘其中的“奉公守節”元素。
打造“奉公守節”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展廳、出品以南宋政治家王十朋為主角的創意短片《給水》、打造“紅巖先鋒·奉公守節”基層黨建矩陣……
而奉節的“魂”,更多的是在奉節人的“日用而不覺”中。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是歲月的詠唱;“步云街,幾百道坎,一步一坎向上攀”,那是生活的寫照;“瞿塘峽,萬丈狂瀾,一槳一帆踏浪行”,那是志的高歌。
江水帶得走磚瓦,帶不走刻在基因里的詩行。當明月映在江面,1800多年前的托孤燈火、20多年前的拆遷馬燈、現在的濱江霓虹,在波浪中共振出同一段密碼——那是奉節人用汗水書寫,用信念校準,在爬坡上坎中傳承的血脈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