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初,春雨綿綿,綠葉新發,在位于重慶市開州區趙家街道周都村的劉伯承同志故居,游人來來往往,或在劉帥墓前敬獻鮮花,或與劉帥銅像合影,或參觀室內陳設。
周都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劉伯承的故鄉。
1911年,19歲的劉伯承從這里出發,胸懷革命壯志踏上追求理想信念的求索之路;100多年后,周都村探索出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紐帶、以治理為根基的鄉村振興之路,村民生活富裕富足,鄉村產業高質高效,基層治理向善向好,和美鄉村宜居宜業。
紅色基因融入鄉村建設
“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饑寒又一秋。”
1914年,劉伯承乘船經三峽前往上海時,寫下這首《出益州》,表明自己繼續戰斗、繼續革命的決心。
劉伯承元帥的一生,恰如他在詩中所言,“手執青鋒”、戎馬一生,享有“軍神”的美譽。
1986年,劉伯承逝世后,他的骨灰由中央軍委派專機運回故鄉,撒在故居前。次年,劉伯承同志故居修繕完成,正式對外開放。
“劉帥深受群眾敬仰,每逢節假日,前來參觀劉伯承同志故居的游客絡繹不絕。2025年春節假期期間,每天到故居參觀的游客超過2000人次。”周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學玖說。
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周都村的每一寸肌理。
2021年,周都村被確定為全市首批推動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以此為契機,周都村整合資金1.2億元,打造了“劉帥故里·紅色周都”國家4A級景區。該景區以同樣是國家4A級景區——劉伯承同志故居為核心,同步打造周邊黨建展廊、溯源廣場、周都文創館、紅色研學基地等多個景點,形成了集紅色教育、文化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目的地。
“按數字鍵1收聽元帥原聲,按2至9聽周都村故事……”走進周都村溯源廣場,講解員楊永翠在一臺特殊的座機電話前向游客介紹。一名游客拿起話筒,按下數字鍵1,傾聽20世紀50年代,劉伯承元帥在軍事學院講解多兵種配合作戰時的講課內容。
前些年,楊永翠賦閑在家照顧子女,但總覺得閑不下來。2024年5月,村里建議她來當“劉帥故里·紅色周都”的景區講解員。
第一次崗前培訓,楊永翠就迅速進入角色,這讓她對講解工作充滿信心。如今,楊永翠已是村里的“明星”講解員。
對紅色資源的深度挖掘,不僅讓周都村成為渝東北地區紅色文化的重要地標,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數據顯示,“劉帥故里·紅色周都”景區的名氣和人氣呈逐年上升態勢,截至目前已開展紅色研學95場次,接待游客38萬人次,紅色研學年游客量突破15萬人次。
從一棵柑橘樹到遍地“周都紅”
沿著周都村的鄉間小路漫步,沿途鮮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柑橘的清香。
山坡上,成片的柑橘樹上掛滿金黃的果實,幾名來自外地的游客正在生態農莊柑橘林里體驗水果采摘。
“每年旅游旺季,我們這兒人氣火爆,訂客房都得提前大半個月!”周都村致富帶頭人、生態農莊經營者廖杰說,“我們不僅種柑橘,還同時發展了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等業態,2024年營業額超過100萬元。”
“2020年以前,周都村的產業以柑橘種植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品質優勢不明顯,加之柑橘市場競爭激烈,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較大挑戰。”開州區趙家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
為此,周都村一方面推動外出務工村民依托“開州金廚”“開州工匠”等品牌效應,提升技能水平,增加務工收入,另一方面則積極探索“紅色旅游+特色農業+電商”的融合發展路徑。
在積極發展以柑橘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業同時,2021年,周都村與開州區區屬國有企業聯合組建重慶市開州區周都紅企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此后,村里的柑橘、春橙等農產品有了統一包裝和品牌推廣,迅速走紅市場。
不僅如此,周都紅公司還與開州區本土品牌“開味開州”“文阿妹”等合作開展電商銷售,聯合推出印有“周都紅”商標的紅糖、麻辣牛肉等特產,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借助‘周都紅’的品牌效應,周邊南山村土李子、姚家村水蜜桃等特優農產品銷售額也同樣實現快速增長,實現了從周都村‘一枝獨秀’到趙家街道‘百花齊放’的轉變。”趙家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
從“一棵柑橘樹養活一個村”,到“周都紅”商標知名度不斷提升,周都村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紅色美麗村莊鄉村振興新路子。數據顯示,2023年周都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156萬元,2024年則達到170萬元。
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活力
“現在到村里辦什么事都很方便,黨群服務中心旁邊就是溯源廣場的活動室,平時孩子也能來這里下象棋、看課外書。”在周都村黨群服務中心,前來辦理社保的村民李昌英說。
周都村黨群服務中心本是用于政務服務的場地,經過改造升級,如今已成為村里“聚民心、暖民心”的新場所。
辦完事,李昌英又來到黨群服務中心旁的“鄉村治理積分兌換超市”,用上月保持人居環境整潔、助人為樂等得來的積分,兌換了醬油、米、面等生活物資。辦好社保,換到商品,李昌英開開心心地領著孩子回家。
“近年來,周都村聯合幫扶企業建設積分兌換超市,制定興業致富、榮譽表彰等7個大類清單,成立積分工作群眾自管小組,實行正向加分、負向扣分等積分管理制度。”余學玖介紹。
2021年以來,周都村充分利用“141”基層智治平臺的智能化手段,做實網格化治理,不斷優化“掌心村莊”小程序功能,深入實施鄉村治理積分制。截至目前,周都村1至4組280戶村民以積分兌換了日常生活用品約400件。
鄉村治理氛圍好了,生活幸福融洽了,許多村民也愿意主動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下,200多名村民注冊成為周都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他們發揮各自特長,分別加入“紅先鋒”“紅領巾”等5支志愿服務隊伍,與網格員力量充分結合,人人參與鄉村治理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春風細雨里,劉伯承同志故居前,劉帥銅像的目光依然堅毅地望向遠方。在銅像身前的河灘旁、身后的高山上,一座紅色美麗村莊正茁壯生長。周都這片流淌著紅色血脈的熱土,正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