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觀察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窗口。
在距離重慶中心城區200多公里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63家民營企業在群山深處蓬勃生長著。
2022年5月,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扎根橋頭鎮。不到3年時間,它立足鄉土特色,在這里打造出土家風情小鎮、半山民宿,建成高山松木臘肉加工廠,落成萬缸豆瓣非遺基地、300畝莼菜基地。
2022年7月,橋頭鎮充分利用生態和人文兩大優勢,瞄準藝術寫生產業,并引進天籟教育集團。企業的助力,讓藝術寫生產業在這里落地生根,推動產業鏈從基礎食宿服務向藝術培訓等多元化領域延伸拓展。
2023年11月,重慶慕奕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在橋頭鎮瓦屋村打造的再別康橋藝術展覽館民宿院落開始試運營,土家風情濃郁的民宿院落面山瞰湖,成為許多游客的“打卡”點。
……
這個沉寂已久的千年小鎮,因為民營企業的紛至沓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度假勝地。2024年,在橋頭鎮的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1億元,全鎮接待游客17萬人次。
社會資本的進入,民營企業的高集聚度和旺盛生命力,重塑了橋頭鎮的發展基因——從單一農耕文明過渡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多元業態共生。
龍頭企業搭建發展骨架
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已經是一個“新橋頭人”了。2024年,她往返橋頭鎮和中心城區183次,把項目、人流、技術等源源不斷帶到這里。
2022年5月,嚴琦第一次來到橋頭鎮,一開始,她并沒有強烈的投資意愿。這里雖毗鄰石柱縣中益鄉、黃水旅游度假區,但產業發展業態單一,只有萬畝脆紅李、1700畝翠冠梨,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主的家庭作坊式經營占90%;雖坐擁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但資源優勢發掘不夠;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等方面也存在短板,導致招商引資環境不優,只有7家小型企業,7個村平均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
2021年被列為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后,橋頭鎮黨委、政府就下定決心,不管怎么干,一定要千方百計引進社會資本,豐富發展業態。嚴琦到來后,橋頭鎮黨委書記王東和時任橋頭鎮鎮長的陳森林抓住機會,帶著她用一天半的時間走遍全鎮7個村,并同步向她介紹自然生態、山地林地、閑置資產等。
“我既被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也被當地黨委、政府的誠意所打動。”嚴琦坦言,“來橋頭投資興業,算經濟賬是算不過來的,但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我們有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把這里的文化底蘊及閑置的資源資產轉化為經濟優勢。”
陶然居集團的入駐,成為橋頭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的發端。
橋頭鎮與以陶然居集團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共同謀劃,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搭建起集藝術創作、風情民宿、加工園區、文旅小鎮于一體的“農文旅”全產業鏈條,推動“工農餐旅文宿購”融合發展。
“以前農村要發展一個項目,通常是政府牽頭把平臺修好再進行招商引資,但是平臺的設計、運營模式等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企業的發展屬性和需求,企業進來后可能還要重新建設。”王東說。
因此,橋頭鎮打破以前招商引資的思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按照“政府負責基礎配套、企業投資設計建設運營、集體經濟入股分紅、群眾參與增收致富”的方式引商入橋,創新制定集“策劃、設計、建設、運營”于一體的整體運營招商模式。
也就是說,橋頭鎮把項目發展的主動權交給企業,由企業結合自身經營和當地發展,全程主導項目的策劃、設計、建設和運營。與此同時,黨委、政府建立動態服務清單,24小時為企業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龍頭企業在鄉村振興中具有獨特優勢,如果能夠充分尊重企業在項目中的主導地位,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便能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不斷向鄉村集聚,從而提升鄉村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王東說。
的確如此,龍頭企業對產業鏈的聚集作用不可估量。陶然居集團入駐后,慕奕文旅公司、天籟教育集團、重慶美地湖畔文旅有限公司等企業也紛紛到橋頭鎮投資興業。
鏈上企業豐富發展業態
慕奕文旅公司一直走在服務鄉村的道路上,它在橋頭鎮打造的“再別康橋”項目,是距離中心城區最遠的一個,也是投入最多的一個。
“公司在橋頭鎮的投資,已經從300萬元追加到1000多萬元,現在公司把總部也落到這里,就是想長期扎根于此,把藝術、文化、人流帶到鄉村、振興鄉村。”慕奕文旅公司總經理劉曉波說。
“再別康橋”項目坐落于橋頭鎮的半山腰,這里原本是一片閑置的老舊民居,共8棟,近6000平方米。如果只以民宿來打造這個項目,可以建設60間到80間客房,但是項目最終建成后只有不到30間客房,少客房、多公區的原因,是為了完善民宿產業的發展業態。
這兩年,橋頭鎮的民宿產業發展迅速,已形成陶然居瓦屋小鎮、濱湖康養小鎮等環藤子溝三大民宿組團。但是,民宿產業的配套設施很少,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慕奕文旅公司在“再別康橋”項目的公區打造了咖啡館、書吧、游泳池等,除了滿足本店顧客的需求外,還可提供給周邊民宿作為配套產品使用。
“大家可以把這些配套融入自己的產品中,實現抱團發展。”劉曉波說。
實際上,來到橋頭的每一家企業,都不只是為了經營而經營,幾乎每家企業都將自身的經營與當地的發展結合起來,不斷完善產業鏈,豐富發展業態。
雖然橋頭鎮的民宿很多,但是來這里投資民宿的企業都在差異化發展,有的側重家庭旅行、有的側重寫生團隊接待、有的側重濱湖觀景,民宿類型多樣,大家還會互相推薦客源。
隨著人流的到來,橋頭鎮缺乏娛樂場景的短板逐漸暴露,陶然居集團、慕奕文旅公司等積極牽線搭橋,將專注做水上運動項目的重慶金海獺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引進橋頭鎮,在橋頭鎮橋頭村發展帆船等水上運動,橋頭鎮的康養旅游又將迎來新風口。
如今,在橋頭鎮的63家企業集群成鏈、錯位發展,有的企業助力“工農餐旅文宿購”融合發展,有的企業推動民宿休閑產業發展,有的企業引領文化生態體驗產業……橋頭鎮的發展業態越來越豐富,產業鏈更加完善,自然生態、特色文化、閑置資產等資源都得到深度挖掘利用,二、三產業占比從2021年的10%提升到2024年的78%。
“我們感到特別高興的是,企業都在抱團發展,把各個鏈條都串起來了,一個項目不錯,它只能獨美,但是幾十個項目、幾十種業態整合起來就非常豐富多彩,很有競爭力。對一個鎮域來說,這樣的發展態勢是充滿希望的。”王東說。
“人到橋頭自然值”
在橋頭鎮,63家民營企業帶動了170多家個體戶發展。在6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企業在頂天立地,個體戶也在不斷迸發力量。
瓦屋村村民向光勝的家就在悅川路上,離陶然居集團打造的瓦屋小鎮不過幾十米遠。
2021年底,一直在浙江省打工的向光勝回到家鄉,他把家里重新裝修一番,打算做一家餐飲店,但是具體的品類遲遲沒想好。
嚴琦來到橋頭鎮后,想帶動周邊村民一起創業,她經常到村民家里,鼓勵大家發展餐飲、民宿等。
在向光勝家,嚴琦幫他分析每一個餐飲品類的利弊,最后確定了烤魚這個發展方向。
作為重慶市餐飲商會會長,嚴琦還牽線搭橋,讓重慶諸葛飲食文化有限公司成為瓦屋村的對接點,向光勝有了免費學習烤魚技術的機會。
學成歸來后,向光勝臨街的家成了諸葛烤魚店,橋頭鎮的餐飲又多了一種業態。
開業以來,諸葛烤魚店的生意一直很好,向光勝每年能掙十幾萬元,旺季時,店外的壩子上都擺滿了桌子。
和向光勝一樣,橋頭鎮的許多村民都就地做起了生意:長沙村村民馬培生雖身患殘疾,但他自強不息,利用家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機會,返鄉將老宅改建成集餐飲和住宿于一體的民宿;瓦屋村村民向建偉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小超市,他還到附近的項目工地上打工,一共有3份收入;趙山村村民劉海龍的長毛兔養殖規模已經在石柱名列前茅……2024年,橋頭鎮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長到2.11萬元。
“我們臨街的20幾戶幾乎都做起了小生意,政府的幫扶、企業的到來,把我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變成了家家有產業、月月見現錢的生活。”向光勝說。
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黨群人力資源部一部部長、橋頭鎮瓦屋村第一書記孫淑培駐村快兩年了,她把自己完全融入這片熱土中,和當地干部、群眾、企業家一起推動橋頭的發展,“在各方助力下,橋頭鎮可以用‘一月一小變、三月一大變’來形容,在這里,村、企、人都在共同發展”。
“目前,橋頭鎮已經從‘招商’進入了‘選商’階段,越來越多企業前來咨詢合作事宜,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發展信心。”王東說,“下一步,我們要選擇更契合鄉村發展需求的企業,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建立更高效的服務機制。”
“人到橋頭自然值”,這是在橋頭鎮隨處可見的宣傳語。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這句話讓更多人產生了共鳴:生活在橋頭的村民覺得值,來這里的游客覺得值,在此投資興業的民營企業家也覺得很值……
當看到學生們在山間支起畫架,民宿的燈光點亮夜空,民居變成了餐飲店、小超市……橋頭鎮的黨員干部、民營企業家和廣大村民無一不為這些變化動容,這是許多人一起努力編織的鄉村振興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