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春寒未消的午后,“紅巖騎手”周云川在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街道學府社區的樓宇間穿行送餐。當他行至陳西路99號時,像往常一樣敲響了獨居老人劉大爺的家門。
“小周,我家的舊燃氣灶出毛病了,新買了一個卻不會安裝,你能幫忙聯系一下網格員,讓他們來看看嗎?”聞言,周云川立即通過“渝快辦”小程序上報了這一情況。
兩小時后,社區網格員帶著技術人員上門服務。在金屬工具碰撞的清脆聲響中,藍色火苗“噗”地躍起,燃氣灶安裝完成。
這般令人動容的鮮活場景,在沙坪壩區早已成為尋常風景。這座浸潤著紅巖精神的“老城”,正以黨建為“針”,穿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三新”組織,繡出基層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
黨建聯“新”
2025年3月6日清晨,沙坪壩區沙坪壩街道建筑巷暖“新”驛站內,周云川坐在一群新人騎手間,手指在手機屏幕上輕點、滑動,耐心地為大家展示附近暖“新”驛站、暖“新”商家的查詢方法。
這個穿梭于市井巷陌的外賣騎手,還有另一重身份——陳家橋街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黨支部書記。
時針撥回到一年前,彼時的周云川還是一名黨員組織關系“懸空”的流動黨員。
2017年,從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后,他的黨員組織關系便從學校轉接到了重慶市合川區龍市鎮,本人卻留在沙坪壩區就業。
熱心腸的他,在忙碌的送餐之余,常到學府社區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2024年7月,一次閑談時,學府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龍嬌得知,這位樂于助人的騎手竟是一名“隱形黨員”,欣喜之余,趕緊助其“歸隊”。
周云川的“歸巢”故事,在沙坪壩區“三新”組織中并非個例。
近年來,沙坪壩區堅持對全區“兩企三新”組織開展常態化摸排,分類建立起職工隊伍、法定代表人等6項臺賬,摸清了組織內黨員的基本情況;社區網格員深入樓棟開展地毯式摸排,實現黨組織與流動黨員間的“雙向奔赴”。截至目前,僅在新就業群體中,沙坪壩區就摸排出290余名流動黨員。
流動黨員“歸巢”只是起點,抓好黨員教育培訓才是關鍵。如何確保黨員學習不掉隊?
沙坪壩區把黨課搬到“云端”,將微信群化作流動課堂,茶余飯后、工作間隙,黨員們隨時隨地都能“充電蓄能”。
“黨建引領‘三新’發展,就像放風箏,既要給予其足夠的發展空間,又要牽牢‘思想線’。”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區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李聰形象比喻道。
松弛有度的治理智慧,催生出令人振奮的“化學反應”。沙坪壩區“三新”組織中,優秀個體、團隊、公司不斷涌現:外賣騎手黎杰袁被評為“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連續3年榮登重慶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指數100強榜單的榜首,重慶市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商會等多家商會獲評全國“四好”商會……
從個體“歸巢”到群體共振,黨建引領下,沙坪壩區“三新”組織正凝聚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服務貼“新”
2025年3月4日,外賣騎手龔希松來到重慶融匯溫泉城B區送餐,小區保安看見他胸前的“紅巖騎手”標識,立即打開門禁放行。這般絲滑的通行體驗,對于一年前的龔希松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四年外賣生涯,日均50余單的送單量,讓龔希松成為沙坪壩區大街小巷里爭分奪秒的“閃電俠”。
“山城”夏日,熱浪滾滾,宛如蒸籠。
2024年7月的一天,龔希松接到一個訂單——將共計12瓶、6公斤的礦泉水送到溫泉城B區1幢,這是讓他心力交瘁的一單。
從摩托車停車點到客戶家中,需要先爬上近300米的梯坎抵達小區東北門,再在步道上疾跑近1000米。烈日炙烤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快點,再快點!
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當他終于將水送到客戶手中時,才發現另一個訂單早已超時。
“要是有一天,能直接騎車到住戶樓下就好了。”龔希松想。
2024年5月,在沙坪壩區委社工部的推動下,龔希松和同行們的愿望得以實現。令他更為驚喜的是,更多暖心舉措正接踵而至。
為解決新就業群體“休息難”“就餐難”等問題,近年來,沙坪壩區打造了可以充電喝水、休憩歇腳的暖“新”驛站200余個,經濟實惠、菜品豐富的暖“新”食堂30余個……一項項舉措落地,變成了新就業群體抬頭可見、觸手可及的幸福感。
而這份貼心,不僅限于服務新就業群體,也深深滲透進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肌理。
作為沙坪壩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專職非公黨建指導員,顏如玉的工作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當當,協同社區與物業服務企業、居民召開物業矛盾化解聯席會議,準備招商引資企業辦理注冊地所需的工商手續資料,都是她的日常工作。
翻開厚厚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著政策要點、企業訴求和工作成效:2023年,聯合重慶大學、金融街重慶裕隆實業有限公司舉辦第十屆“重慶大學建造季”學生建造競賽活動;2024年,走訪物業企業、項目36個……
“對新經濟組織而言,我們既是政策解讀員,又是發展參謀助手。”顏如玉說。
“當好新社會組織的‘后勤專員’,同樣是我們的必修課。”李聰告訴記者,“政策法規‘服務包’精準投送、人才庫動態更新、資源池持續擴容,我們就像一個‘成長供給站’,不斷為扎根當地的新社會組織輸送‘養分’。”
賦能用“新”
2023年高考首日,凌晨5點左右,“雷鋒的士”司機徐偉家已經亮起燈光。這是他第15年參加愛心送考志愿服務活動。“先給考生煮上雞蛋,再準備一些文具、暈車藥。”多年堅守,徐偉樂在其中。
2024年11月15日,快遞員張澤在配送快遞途中,經過沙坪壩區楊梨路160號居民樓時,習慣性地按了兩下喇叭。很快,高齡獨居老人姜婆婆推開窗戶,探出頭來,兩人揮手致意、互道平安后,張澤繼續駕車前行。
2024年12月2日,龔希松在“建筑巷網格群”微信群里發送一則消息:“建筑巷10號2單元路口有亂堆放的雜物,過路行人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社區網格員立即響應并前往現場整改,隱患被及時消除。
……
這些散落在城市褶皺里的溫暖圖景,正是沙坪壩區將“流動力量”轉化為“治理增量”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沙坪壩區招募并聘用700余名新就業群體為“紅巖騎手”,他們走街串巷,片區熟、人頭清,化身“移動探頭”,發現安全隱患“隨手拍”、遇到群眾困難“搭把手”,成為城市治理的得力助手。
奔跑在路上的新就業群體恰似春日的蒲公英,將善治的種子播撒在巴渝大地,扎根于沙坪壩區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同樣心懷熱忱。
賽力斯集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近3年累計捐款捐物2600余萬元;重慶興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參與“萬企興萬村”等行動,累計捐贈財物超2000萬元……
如果說新經濟組織側重以物質支持筑牢民生基石,那么新社會組織則重視以人文關懷織密溫暖網絡。
重慶市沙坪壩區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注于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既為困境兒童拂去心理陰霾,又給空巢老人送去精神慰藉;重慶市沙坪壩區慧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堅守二十余載春秋,用超過10萬小時的專業服務,全力構建殘障群體融入社會的橋梁……
黨建引領下,沙坪壩區“三新”組織持續反哺區域發展,城市的經緯線上,無數細密的“針腳”,正合力編織起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錦繡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