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海漂流記》
王東京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年3月
最近讀了王東京教授的新書《學海漂流記》。本書記錄了作者在數十年經濟學研究中所遇到過的迷茫與感悟,其本意是幫助年輕學者更好地做研究,但我讀完此書,覺得自己從中學到了一種如何破解低效努力的思維方法。
麻省理工學院的相關實驗顯示,經過認知訓練的投資人,三年收益率比對照組高出47%。提高認知和做學問的過程高度相似,兩者都遵循“發現問題-構建理論-驗證迭代”的循環進階方式。
《學海漂流記》很多篇章都談到了思維方式。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夯實學術功底、提升“自問”能力、不斷修正認知。
先說學術功底。在筆者看來,并不是只有學者才需要學術功底,學術功底就是認知功底。如果年輕人不具備經濟學功底,遇到經濟問題就難免人云亦云,分不清真偽。
作者在《學海漂流記》中提醒讀者:“要將理論、歷史、現實三個維度結合好。不然脫離歷史與現實研究理論,理論沒有針對性,往往是無的放矢;而離開理論與歷史研究現實,又難免就事論事,分析不深不透?!?/p>
年輕人如何筑牢自己的學術功底呢?
我非常認同《學海漂流記》書中的說法:功底來自讀書,尤其是要讀經典和歷史。經典是前人濃縮了的智慧,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篩選而屹立不倒。讀了經典,我們就有了觀察世界的參照坐標。讀歷史也如此。歷史是一面鏡子,懂得歷史會讓我們少走彎路。而且,熟悉歷史才更能深刻理解經典,熟悉歷史也才能理解某些理論的局限性。
歷史容易讀,但經典卻不容易讀懂、讀透?!秾W海漂流記》講到了讀經典的方法,告訴我們首先要相信經典是對的,待讀過且讀懂之后才能提出質疑。此方法對我自己啟發很大,如果讀者在讀經典時也遇到了困難,不妨試試作者的“三遍讀書法”。
再說提升“自問”能力。我一直認為“自問”是訓練思維最關鍵的步驟。思維與認知沒有進步,往往是因為沒有提出正確的問題。王東京教授特別重視“發問”,他說治學的法門是邊學邊問,問即思考。求學階段更多是問老師和同學,而開始獨立探索后,則主要是“自問”。自然科學和經濟學中很多突破性成果都源于研究者的“自問”。
關于提問的角度,作者在書中講了兩個方法:
對復雜的問題可以從簡單的角度問。他舉了經濟學中一個經典的案例。20世紀30年代,國際學界就計劃與市場問題展開論戰。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說:企業內部是計劃,企業外部是市場。他問:若市場萬能,地球上為何存在企業?經此一問,答案石破天驚:計劃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兩者的邊界取決于交易費用。
當然,對于簡單的問題也可問其本質。比如人們都追求幸福,而德國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就問:幸福的本質是什么?提出這個問題后,他找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的人生如鐘擺,在欲望未滿足時痛苦,在欲望滿足后空虛無聊,幸福只是暫時的平衡。于是他給出了增進幸福的配方:避免貧窮和疾病帶來的痛苦;發展智力樂趣;保持獨立與閑暇。
相反,對于簡單的問題,則可以從復雜角度問。書中舉了國際分工的例子。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研究發現,如果兩個國家有各自的絕對優勢,那么按照絕對優勢分工,就可提高總體效率。
后來,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從更復雜的角度問:具有絕對優勢是國際分工的必要條件嗎?他發現,絕對優勢并不是必要條件,所以提出了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理論”。
最后說修正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體系,但所有人的認知體系都有偏差。作者在書中多篇文章中也講到了自己的認知偏差。他說,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不一定正確;我們所觀察的事實不一定真實;我們通過總結歸納的理論觀點也不一定經得住實踐檢驗。

那么如何提高認識能力呢?對此,作者為我們支了三招:
第一招,用眼睛看的同時,要用“心”看。就是要根據常識做邏輯判斷。對于不合常理或邏輯的事要特別留心,要從多角度觀察細節,若有疑問要及時問,要一直問到疑問解開。
第二招,從對比角度看。既要做縱向比較,也要做橫向比較??v向比較是時間上的比較,能看清楚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橫向比較是同一時間相似個體的比較,容易看出真假。比如,條件差不多的兩個縣,一個縣上報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比另一個高50%,這就很反常。
第三招,要看見看不見的。比如某地用財政資金建了樓堂館所,這能夠增加就業和稅收。但是我們還要分析這筆錢是不是有更好的用途,是否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與稅收。
總之,得到真知灼見非常不容易,我們在接受某個事實判斷之前,要多想想事實存在的適用條件、微觀機理以及是否可用反例證偽。
《學海漂流記》還對如何改進文風談了自己的思考與經驗。筆者認為,學者寫文章的確應該學習作者的文風,輕快明了,還不失幽默。
我一直喜歡讀王教授的書,書中不僅有經過思辨的真知,而且讀起來毫不費力充滿樂趣。我想如果所有的書都寫成這樣,我一定會更喜歡讀書。
(作者為《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