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板栗是冬季最受歡迎的“網紅”小吃之一。作為著名傳統特色美食,糖炒板栗已有一千余年的“網紅進化史”,堪稱小吃界不折不扣的“千年網紅”。
我國是板栗的故鄉,栽培及種植板栗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五百余年。據《千金要方》記載:“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本草綱目》亦有記載:“栗咸,溫,無毒;益氣、厚腸胃、補腎氣……”板栗營養豐富、藥效奇佳,是藥食同源的佳品,因此受到了歷代百姓的喜愛和追捧。由板栗制作或衍生出的美食五花八門,有蒸有燉,有炒有炸,宜甜宜咸,但風靡大江南北的做法當屬糖炒板栗了。
據考證,糖炒板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相傳,北宋汴京城內的商販李和兒是發明糖炒板栗的“祖師爺”,他首創用沙與蜜翻炒板栗的技術,其炒制的板栗沙糯香甜、遠近聞名,深受時人的喜愛。南宋文史學家陸游在其《老學庵笑記》中記載:“故都(即北宋汴京)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他對李和炒栗贊譽極高。
在汴梁的眾多美食中,宋人對糖炒板栗尤為鐘愛。由于北方板栗香甜細膩,食之令人口齒留香,因此宋人為糖炒板栗起了個別名——“灌香糖”。當時民間有詩流傳:“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可見糖炒板栗已成為時人待客、佐酒的佳品。
元、明兩代,我國的板栗種植業有了長足發展。據元人熊夢祥的《析津志輯佚》記載:“紫荊關下有栗園,尤富。歲收栗數千斛。”由于種植和灌溉技術的改良,元代板栗產量頗高。明代相繼出現了大量官辦栗園和私人栗園,板栗產量進一步提高。明朝統治者還將懷柔板栗作為祭祀時的主要供品之一。在明末清初文人周筼所著的《析津日記》中記載了明代糖炒板栗的做法:“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餳拌雜石子爆之。”可見明代板栗炒法已有創新,出現了“石子”炒栗的方法。
至清代,糖炒板栗更為流行,亦更“接地氣”。在歷代有關糖炒板栗的記載中,清代文人筆下的糖炒板栗最具煙火氣。郝蘭皋在《曬書堂筆錄》中記載:“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高坐登子上,操長柄鐵勺頻攪之令勻遍。”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曾記述:“十月以后,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余,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作者一邊挑燈夜讀,一邊剝栗品味,著實愜意。
到了民國時期,糖炒板栗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小吃,尤以老北京糖炒板栗最為著名。而當時老北京炒栗中的佼佼者,當屬“通三益”“聚順和”“信義源”等老字號。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曾這樣描述老北京炒栗:“良鄉的肥大的栗子,裹著細沙與糖蜜在路旁刷啦刷啦地炒著,連鍋下的柴煙也是香的。”
從北宋至今,糖炒板栗憑借其香甜軟糯、滋補養生、“接地氣”等特點,歷時一千余年仍被廣大群眾所喜愛,是小吃界當之無愧的“千年網紅”。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度過了凜凜寒冬、迎來了春意盎然,是無數人心中永恒的溫暖和慰藉。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