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傅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時剛剛恢復高考,我倆考到西南師范學院(現西南大學)讀書,他在79級我讀78級,不在一個系。大約在1981年,學校團委和學生會組織了一些書法展覽活動之后,活動積極分子們計劃籌組一個學生書法協會。第一次拜謁鄭思虞、徐永年(無聞)、秦效侃、荀運昌等老師,得到他們的指導,籌組工作順利完成。次年我畢業離校了,在傅舟(當時我們都叫他漆建)的帶領下,西師歷史上第一個學生書法協會成立了。傅舟擔任創始會長。協會現在仍在,已有40多年了。
那是百廢待舉的時代,物質、精神都相當匱乏。記得是1985年,由中國書協和國家教委編寫了一套35本的《小學生習字教材》,我負責體例編制和組織書法家編寫。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鵬為此題詞“從小學習書法,繼承傳統文化”,印在書的扉頁。國家層面分管教育的領導為一套寫字教材題詞,足見那個時代的因“匱乏”而“渴求”的程度!據傅舟說,那時徐無聞說起跟他學書法且有成績的不少,但跟他學篆刻而有成績的一個也沒有。徐無聞是老西泠印社社員,在當時的中國絕對鳳毛麟角,偌大的四川省也就一二人。已拜徐師入門的傅舟即在有意無意之間用力于篆刻。這在那個時代,匱乏已久的社會突然風到雨來,沛雨甘霖,可選的道路很多,傅舟選了條“人煙稀少”的小徑,平心靜氣地坐上了冷板凳。幾十年后回首,不禁擊節:選得精彩!著名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傅舟沒有風大從風雨大從雨,而是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吟嘯獨行”。
各自奔走自己的人生,跟傅舟很多年沒見過面。當再見到傅舟,冷板凳上已經坐出了一位名家:長于篆書、篆刻、中國畫。常年執教于我心中的丹青勝地四川美術學院,心血灌溉,桃李輩出,令人感慨系之!
中國文字,由甲骨而鐘鼎而篆而隸而楷而行草,一路走來三千年,其形成書法審美體系的源流可堪追之高古。猶如遍布大地的萬千江河,雖然密如蛛網,雖然滔滔奔流,雖然無窮無盡,但追至源頭,究竟也就是那青藏高原上點點滴滴的溪水細流——三江源。中國書法當下汪洋恣肆千姿百態,但源泉系于一線,那就是篆書,特別是體系趨于完備的秦朝小篆。徐無聞先生最擅小篆,特別卓著的是戰國中山王鼎一路,面貌雋永,放之中華也堪稱首善。在此門中竹杖芒鞋,浸淫數十年,傅舟于今已卓然成家。在傳統秦篆領域他謙稱第二,誰可妄言第一?篆刻一途,日夕奏刀,刻鶴圖龍,銘心于石,方寸之間孜孜以求,大有學識、胸懷、技術、效果之佳境。
曾請教韓天衡、熊伯齊諸先生,如何看篆刻作品。各有側重,但我歸結起來是三點:字源、布局、刀工。篆刻作品中字字有來源,所謂正本清源。沒有臆造,慎重使用通假字異體字,不會造成辨識分歧、杜絕以訛傳訛。居于教壇,傅舟先生做得當然很好;所謂布局最見才情,方寸幅面,占位布白,或揖讓或沖重、或堅執或殘損,總要氣韻流動。或茂密或舒朗,或奇峰聳峙水流山澗,或云卷云舒平曠淡遠……總要在審美中撥響你的某一根心弦。傅舟精研繪畫,印面布局很有自己的特色;第三是刀工,這純屬一類嚴苛的訓練。傅舟說,徐無聞先生講要在印面看到筆墨。這是一個大的修辭中的移情表達。在刀與石的剛性碰撞中,在電光石火里迸發出柔韌的“筆酣墨飽”,或者“筆斷意連,一曲三嘆”,又或者“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又或者“氣若游絲,力牽千鈞”,又或者刀砍斧削天門中開,又或者“山隨平野盡”“月涌大江流”……讀看傅舟的印譜,這些復雜美妙的情愫,會引起你的心緒跌宕交響。潛心屏氣,跟隨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欣賞傅舟的書、畫、印作品帶來的審美意義上的心理滿足。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傅舟是個既學又思的“學人”。他獨有建樹的美學論文在我們社(商務印書館)結集出版,書名《象外環中》,學界反響很好,重慶市政府還為他評了獎。
文化藝術流派之所以有其歷史地位,和它們本身所具備的獨有“門風”相關。徐無聞先生終身治學,桃李滿天下,自有其“徐氏門風”。孔子《論語·雍也第六》里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認為用這話來歸納徐氏門風,非常妥帖。同時,交往近半個世紀后,我覺得用這話來描述傅舟的文化風格也極為恰當。
徐氏門人里,傅舟確乎是中流砥柱。世風澆薄,他不動;世風熱絡,他不動;陽春白雪驕矜造作不動,下里巴人甚囂塵上不動;印學里刮“工穩風”和刮“寫意風”都不會跟著動,恪守著秦篆源頭,風格上往東南西北都會走走,淺嘗輒止又回到他的“三江源”上。萬水奔騰,我自叮咚。這風格令人著迷,這風格會寫進文化史里。
傅 舟
又名漆建,號老篆,室名滋蘭軒。九三學社社員,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書法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重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多次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西泠印社等主辦的全國書法篆刻展評委。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西泠印社、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美術館等文博單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