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電視劇《繁花》自播出以來,憑借其深厚的文化意蘊、精致的視聽藝術、生動的人物塑造,迅速成為現象級作品。該劇不僅在電視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還通過社交平臺的互動和話題創構,實現了更廣泛的傳播。本文通過對《繁花》的精品內容和集體記憶與社交互動的傳播策略進行分析,探討其“破圈”的關鍵因素,以期為新時代的電視劇制作與傳播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電視劇 集體記憶 社交互動 破圈 《繁花》
2024年1月,由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上線并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該劇以身處上海的阿寶為主人公,展示其在時代浪潮中脫穎而出、不斷成長的奮斗歷程。高水準的影片制作,使得該劇的每一幀畫面都散發著詩意和美感,勾勒出一幅充滿藝術張力的都市畫卷,突破了傳統電視劇的審美范式。筆者立足于《繁花》的精品內容,探討其在“破圈”過程中的集體記憶和社交互動策略,以期為其他電視劇的制作與傳播提供經驗借鑒。
一、精品內容奠定“破圈”基礎
近年來,《人世間》《在一起》《以家人之名》等一系列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相繼問世并取得了較好的口碑。《繁花》在內容創作上更是集大成者,既有對歷史變遷和社會背景的深刻描繪,也有對人物糾葛和家庭關系的深入挖掘,還有對家庭情感和親情治愈的強調,故而播出之后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反響。在內容制作上該劇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聚于一體,巧妙構筑文化縱深空間,激起觀眾強烈的解讀欲望,為形成持久的破圈效應提供了堅實基礎。
1.在時代變遷與商業風云的交織中敘述劇情。《繁花》通過巧妙的敘事手法,將時代變遷融入主線情節,在上海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勾勒出了阿寶的成長經歷,他的奮斗故事也成為中國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1992年是劇中主要展現的時代背景,也是中國金融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阿寶迅速適應了開放市場的規則,在股市中嶄露頭角,他的奮斗故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標志著中國商業環境的蛻變和新興力量的崛起。在這一過程中,《繁花》構建并傳播了一種現代都市商業神話,上海的璀璨燈火、高樓大廈、繁忙的街頭巷尾成為這個商業神話的符號系統要素。同時,這個商業神話不僅是對個體成功的敘述,更是現代社會對商業精英的理想化想象,反映了現代人對物質繁榮和社會地位的追求。通過構建神話,劇集引發觀眾對社會變革和文化認同的思考,強化他們對劇集的長期關注。此外,《繁花》中亦不乏對人際關系、家族觀念的刻畫,揭示了傳統社會結構、族群觀念在現代商業沖擊下的嬗變。導演巧妙地編織了多條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線索,以傳統江湖故事的手法,講述現代都市生活,并通過現代審美的鏡頭語言,使觀眾近距離感受個體在變革中的困惑與抉擇。
2.在城市發展與情感表達的融合中重構視聽。電影語言的融入推動了電視劇的創作革新,為觀眾帶來更加多元的審美體驗。王家衛導演的影像風格帶有極強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在《繁花》中,王家衛的視覺風格貫穿整個劇集,重構了大眾對電視劇的審美認知。對上海的呈現,王家衛采取的是虛實交融的方式,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朦朧美感,又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很好地激發了觀眾對海派文化的深刻共鳴。在城市空間營造中,《繁花》通過對黃河路的再現,將上海的繁華與喧囂呈現得淋漓盡致;高樓大廈與小攤販并列,破除了傳統對城市空間的層級劃分,傳達了一種對于秩序的拒絕。這種畫面的安排顛覆了傳統影視劇對都市景觀的刻板呈現,展現了一種新穎而充滿張力的后現代都市面貌。此外,電視劇中的音樂選擇是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融合的生動體現。《安妮》《冬天里的一把火》《再回首》《偷心》等港臺歌曲勾勒出時代的情感氛圍,與劇情中的人物經歷形成了強烈的共鳴。這種音樂的選擇在還原了時代背景的同時,又在現代審美的框架下注入了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使觀眾以此為紐帶感知到光陰變幻和人生起伏。
3.在傳統理念與現代生存的碰撞中刻畫人物。《繁花》中的人物塑造呈現出中國傳統價值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歷久彌新。阿寶以傳統商業精英的形象示人,他聰慧果敢,通過勤奮努力成功躋身商業巔峰,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勤勞致富”“誠實守信”等觀念。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更是義字當先。他為了還蔡司令拉他入股的情分而默默背負責任,承受責難;為了讓汪小姐晉升科長,不辭勞苦地從事外貿;為了感謝李李揭示高仿的真相,在李李陷入困境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然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他也時常不得不采取非常規手段謀取勝利。阿寶與師父、朋友之間的糾葛也展現了傳統親情友情觀念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的考驗。置身于時代漩渦之中,人們渴望向傳統汲取智慧、尋求答案。整體上,《繁花》在時代激流中展現了對傳統的一種復歸意識,這無疑強化了該劇集的文化張力。
二、集體記憶構建傳播生態
《繁花》通過呈現豐富的文化元素、深刻的社會群像和生動的情節,成功構建了一種集體記憶。觀眾在劇中體驗、共鳴這種集體記憶,并通過社交平臺共同傳承和加以延續,從而形成緊密的互動社區,構建出高質量的傳播生態。
1.歷史細節的復現形成懷舊符碼。懷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社交媒體中相應的懷舊社區不勝枚舉。《繁花》成功借勢并引領了懷舊風潮,劇中角色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細節描寫,將特定時代的歷史細節和文化氛圍呈現在觀眾眼前。觀眾通過晾曬遺忘的生活史,將這些記憶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豐富而龐大的集體記憶網絡。從黃河路的繁華煙火到商業街的霓虹燈光,劇中每一幕都成為喚起歷史記憶的符碼,帶領觀眾穿梭回那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年代,近距離感受上海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陣痛與輝煌。在劇集開播之前,制片方通過社交平臺、預告片等多元媒介形式提前展示黃河路的繁華和氛圍,引發了觀眾對時代元素的關注,這為集體記憶的召喚與形成奠定了傳播基礎。在劇集收官之際,“阿寶”空降央視新聞評論區與網友展開互動,分享當年在上海灘做事時的“腔調”,更是激起了網友的分享欲,并進一步將這種記憶凝固在具體的器物和細節之中。
2.城市記憶的共享彰顯時代變遷。在《繁花》中,從繁華的商業街到夜晚燈火輝煌的黃河路,城市景觀不僅是背景,更是時代變遷的有力注腳。通過對城市發展時空交錯的呈現,劇集將過去、現在、未來相互交織,展示了上海的演變歷程。同時,《繁花》也反映了城市作為歷史積淀與現代變革交匯的關鍵節點。通過對在地性的強調,觀眾能夠在情感和認知層面與劇中的故事產生聯系,將個人的記憶與集體的歷史經驗相融合,形成一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共享記憶。劇中對城市景觀的精細描繪,涵蓋了商店招牌、老上海弄堂、餐館街頭小攤等元素。在這些變化的時空中,這些景觀元素作為不變的物質實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觀眾提供了審視時代變遷的參照依據。這種立足于地域特色的線上構想進而拓展至線下,觀眾會依據城市景觀去體驗和探索時代變遷的軌跡。同程旅行數據顯示,“南京路步行街”等劇中出現的地標、路段受到了游客的追捧,市民游客爭相打卡拍照,并將照片與劇照進行對比,感嘆歲月變遷。這些個人故事與劇集內容相互映照,使得《繁花》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個城市記憶的載體。
3.線上線下的聯動促進符號消費。社交平臺上,《繁花》官方通過發布直接呈現集體記憶的相關短視頻、劇照等素材,引發了觀眾對這些集體記憶及其文化符號的討論和分享。黃河路的夜景、至真園飯店的經典場景等成為社交平臺上熱議的話題,觀眾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將這些集體記憶及其文化符號傳播開來,并進一步轉化為消費行動,對各行各業產生了影響力。例如,劇中提到的“排骨年糕”外賣平臺搜索量暴漲670%,和平飯店、劇中至真園的原型苔圣園都適時推出“繁花套餐”,胡歌同款西裝熱銷,和平飯店的“英國繁花套房”預訂火爆。此外,還推動了原著小說的銷量大漲,2024年1月10日,當當網圖書暢銷總榜顯示:《繁花》和《繁花:批注本》在近24小時中,位列第5位和第6位;在近7天中,《繁花:批注本》《繁花》分別位于第6位和第8位;2024年1月8日,舞臺劇《繁花》第一季上海站正式開票,僅僅3小時票房就突破200萬。由此可見,《繁花》不僅在文化娛樂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還在經濟消費層面產生了顯著的“繁花效應”,對相關產業和地區經濟產生了積極的產品推動作用。這些跨界聯動也將劇集的影響力和傳播場域彌散到實際生活之中。可見,《繁花》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更成為連接藝術、商業和社會的紐帶,填補了記憶與當代生活之間的真空,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三、社交互動擴大傳播效能
社交平臺的開放性和情感共鳴效應促使觀眾形成緊密的社群,積極參與劇集的討論和解讀。這種參與感與歸屬感激發了觀眾的分享欲望,擴大了《繁花》的傳播效能。
1.強勁的話題創構形成持續關注。隨著社交平臺的崛起,觀眾聚集的場所也由傳統的電視屏幕轉移到了虛擬的線上空間。在這一新的傳播格局中,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觀眾討論、互動的主陣地。《繁花》在這個新的娛樂生態系統中表現搶眼,劇集開播后,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涌現出的300多個熱搜將其話題傳播推向高潮。這種廣泛而深入的討論不僅僅局限于劇情本身,還包括鏡頭美學、劇情節奏等方面,例如,“繁花 爽劇”“繁花 打光”等熱搜詞構建了一個多維度、多角度的話題網絡,將觀眾的關注點引導到作品的方方面面。在劇集中,角色的塑造和情節的設計也都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另外,阿寶與麒麟會的矛盾、夜東京老板娘玲子的性格等在社交平臺上還引發了廣泛的熱議和爭論。這種話題創構催生了《繁花》在社交平臺上的強勁互動性,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和忠誠度,為劇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持續關注提供了有力支撐。
2.互動的敘事再造擴大傳播范圍。接受美學認為作品只有進入讀者視域,成為欣賞的對象,并由讀者填補了作者在創作后留下的空白后,作品的意義才能出現,社交媒體平臺的出現催化了這種機制。通過點贊、討論,用戶可以影響其他觀眾對作品的接受,對劇情的分析與解讀也為作品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和理解。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性使得觀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還是作品的共同創作者。他們的觀點、情感、解讀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超越了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再創造。例如,《繁花》自身劇情較為復雜,僅在第一集中,就有五條線索來回切換。在劇情進行過程中,也經常夾雜大量的閃回場面。這種煩瑣的敘事構造對很多觀眾理解劇情造成了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有網友結合原著,以視頻的形式細心梳理了故事的正序線索,使故事的來龍去脈變得更加清晰透徹。這種對敘事的重構可以視為一種“讀者式”的解讀和再創作。它不僅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也為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參與的情感共鳴促進普遍接受。在社交媒體平臺大行其道的今天,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劇情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到敘事中,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劇情的看法,與他人進行互動。這種互動使得觀眾之間建立起更為緊密的聯系,形成了一個龐大而活躍的社交網絡,通過這個網絡,情感傳播得以迅速擴散并產生共振效應。在《繁花》熱播階段,通過對人物關系、情節發展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觀眾在社交平臺上形成了一個情感共鳴的群體。例如,觀眾對強總和玲子的感情線的詳細解析就通過評論和轉發在社交平臺上引發廣泛討論。情感共鳴不僅在量上得以體現,更因為社交媒體平臺的多元化和開放式屬性,在質上呈現出多樣性。觀眾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因素,樂于對劇中情節進行差異化的解讀。例如,在《繁花》大結局播放當晚,“李李出家”成為熱搜關鍵詞,引發社交媒體上的巨大爭論。有的觀眾認為這一情節“缺乏鋪墊”“沒有邏輯”“強行出家”,但也有支持者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真實的人生就是想一出是一出”“該得到的該經歷的都有了,還不能出家了?”多樣性的情感共鳴使得觀眾在社交平臺上形成深度的互動體驗,助推劇集在數字時代更加充分的傳播和更深入的共享。
四、結語
《繁花》作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的電視劇,其“破圈”策略為電視劇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該劇立足于文化縱深的精品內容,借助集體記憶和社交互動的傳播策略,使其不僅在藝術上獲得了高度認可,還在商業層面帶來了巨大突破。《繁花》的案例表明,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傳播策略應緊密結合時代背景、社會需求、觀眾心理,通過創新的敘事方式和互動模式,實現藝術與市場的雙贏。在未來的電視劇制作和傳播中,制片方應更加注重文化價值的挖掘和與新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以期推出更多具有時代意義和社會影響力的作品。
(作者單位 四川傳媒學院)
本文系四川傳媒學院校級科研團隊“網絡視聽內容創作研究團隊”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丁文.從沉迷到驚醒:《一一》后現代創作美學與接受審美之探[J].電影評介,2019(12).
[2]鄧樺.儀式中的民族集體記憶建構——以云南文山富寧縣洞波西六村藍靛瑤“度戒”儀式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01).
[3]蔣曉麗,何飛.情感傳播的原型沉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5).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