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早的動物園距今已有百年。
成都最早的動物園距今已有百年。說是動物園,其實就是20世紀20年代在“少城公園”內,有幾間房舍養了幾只動物,后來疏于管理就“垮桿”(四川話,倒閉的意思)了。少城公園也就是現在的人民公園,20世紀50年代初公園里面用鐵絲籠圍起養了一些鳥類和金魚,我還有印象。據說在1952年秋天,宜賓的一個農民抓了一只金錢豹。金錢豹被送到人民公園展覽,引起了轟動。成都市便拍板在百花潭附近的鄧公樓(川軍將領鄧錫侯的公館)修建獨立的動物園,名叫“百花潭動物園”,于1953年國慶節正式開放,門票5分錢。在那個年代,5分錢的門票對一般老百姓來說還是很昂貴,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1954年10月,母親從軍區保育院轉業到四川育才保育院(一部)當院長,工作的地方就在百花潭動物園背后的省社科院內。記得母親每次從金河街王澤浚公館(原成都軍區保育院所在地)接我回去都要從青羊宮過一個很陡的拱橋,才能到保育院,每次拉黃包車或三輪車的師傅拉不上去,就要喊我下來走過橋再上車。接送保育院娃娃的家長們頗有怨言……
于是,母親便同百花潭動物園商量,每周末派一個工作人員到動物園大門口值班,接小朋友的家長可以從百花潭動物園前門進去,出后門進入保育院,大約可以節約兩公里路程。這樣一來,我每個星期都可以穿過百花潭動物園順便看動物了。
這個育才保育院的歷史比較短,后來就撤回玉泉街62號了,現在的名字叫“四川省直屬機關玉泉幼兒園”。這個幼兒園不簡單,其前身是來自山西臨汾的“晉綏保育院”,1950年隨軍南下來到成都,號稱“馬背上的搖籃”。
20世紀50年代初,百花潭動物園大門前的木橋是搭在四只木船上的,必須先買票才能進去。若繞道青羊宮過河,按當年百花潭動物園丁耀華園長的回憶,大約要多走兩公里路。
以上是我小時候與成都的動物園相關的一些回憶。
20世紀70年代,百花潭動物園經過多次擴建和選址未果后,最終確定在昭覺寺的地盤上改建,成為現在的成都動物園,園內還可以看到昭覺寺的“圓悟禪師墓”,并有僧人管理。動物園與昭覺寺僅一墻之隔,并有一道大門可以出入。這兩家曾經合為一體,因為當年昭覺寺的在冊僧人全部成了動物園的職工,也算參加了工作,有了工齡,可以領退休金。
幾十年后,我因患癌癥需修心養性和編輯一本書,經常從成都動物園大門進去,再從后門進入昭覺寺,想起來怎么和小時候一樣……
其實成都動物園早就應該再來一次飛躍了,曾經聽說它準備搬遷到龍泉山上,那可算“登峰造極”了,但愿有生之年能夠見證。我還可以進哪個前門,出哪個后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