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東北地區的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連市高新區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遭遇產業轉型帶來的挑戰: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讓他們真正在這里扎根。
為解決這個問題,大連市高新區總工會積極創新服務模式,與職工同成長、共進步。他們建立一個包含192條定制班車線路的交通網絡和每平方米24元的職工公寓,解決了職工的通勤和住宿問題;依托文體自組織和嵌入式企業托育點,實現了工作場景與生活社區的無縫對接。在近500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背后,是工會年均舉辦的數十場賽事所釋放的創新活力,也是6萬余名職工在工會培訓計劃后所展現的歸屬感答卷。高新區用實踐證明,真正的人才高地,必定是充滿人文溫度的家園。
聽職工說
位于大連市區西南部的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高新區”)聚集了3000余家企業,近20萬職工。由于位置相對偏遠,周邊居住配套設施并不完善,職工的住行問題一度成為制約高新區發展的瓶頸。
“提高職工的生活品質,得從衣食住行的細節入手,幫他們減少工作之外的負擔。”高新區總工會宣教部負責人顧典說。在意識到轄區內職工的通勤和居住問題后,高新區總工會開展了一次覆蓋全區職工的調研行動。一份《關于摸排職工通勤和住房情況的通知》的郵件投遞到各企業工會主席的郵箱里,當天,幾乎所有職工都參與了調研。
“這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大優勢。”顧典說,2010年左右,智能手機尚未普及,工會想要辦一場活動,甚至下發一條通知都不容易。但高新區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每個公司、每名職工都有電腦,讓工會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遞到位。
很快,高新區總工會收到了反饋結果,有高達74%的職工提到了同一個問題——高新區內公交線路只有8條,高峰時段根本無法滿足職工需求。這一問題引起了高新區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工會意識到,職工的通勤問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于是,高新區總工會與高新區管委會交通管理部門取得聯系,詳細闡述了職工面臨的通勤困境,并提出增設公交線路、調整班次密度的建議。為了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們還組織了一次由職工代表、企業管理層和交通管理部門共同參與的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經過多輪討論和修改,最終確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職工線路優化方案。
“最終,我們聽取了職工的訴求和建議,用現在的話講,叫聽勸。”顧典回憶,高新區總工會一方面積極與校車公司溝通協調,讓白天閑置的校車在非高峰時段承擔起接送職工的任務,以緩解公交壓力;另一方面,他們開始探索建立職工通勤車制度,通過工會補貼的方式,與大連交運集團“散客服務中心”合作,為職工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方式。
截至2025年2月,高新區總工會累計開通定制班車線路192條,有固定乘客1.7萬余人。無論是住在市區最西端的旅順還是最東端的東港,班車都能覆蓋。
在衣食住行里,成本最高的無疑就是“住”,這是一個區域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在一次季度職工代表座談會上,高新區總工會敏銳地捕捉到職工“租房貴、通勤遠”的痛點——月租金支出占工資比例超35%的職工超過七成。這直接推動了職工公寓項目落地。
“職工公寓到今年正好第十年。”2015年,在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支持下,高新區總工會牽頭,協調國土、人社等部門,將凌水街道王家村“青春公社”公租房項目改建為職工公寓。
10年間,職工公寓始終維持每平方米24元的月租金標準,這也源于工會每年開展的?職工收入動態調研。在租房動輒兩三千元的大連,這樣的價格吸引了大量的職工申請入住。這一舉措解決了2000多名職工的住房難題。
2023年4月,高新區總工會把服務更進一步,將職工公寓的閑置區域轉化為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體培訓中心,實現服務功能從基礎保障到價值創造升級。在文體中心里,職工不僅能接受烘焙、茶藝、插花等多種免費培訓,還能根據自身愛好報名瑜伽、舞蹈、器樂等課程。后經職工建議,文體中心里還開了一家城市書房。?
“住行問題,最有發言權的一定是職工群體。工會要做的,就是把職工需求轉化為實際行動。”顧典說,高新區總工會始終堅信,只有真正站在職工的角度,傾聽他們的聲音,才能為他們提供更加貼心、準確的服務。
由職工定
“我們的舞蹈超級棒!”2025年1月27日上午,埃森哲信息技術(大連)有限公司的徐松雪拿著手機,興致勃勃地和同事們一起觀看大連高新區總工會微信公眾號剛剛發布的職工線上春晚視頻。她是公司舞蹈團負責人,看到自己的節目被安排在開場,高興得不得了。
“聽說今年報名的舞蹈節目有10多個,我們每天下班都在文體中心練習,生怕被刷下去。”徐松雪說,她最初只是一名舞蹈愛好者,后來加入了高新區總工會組織的舞蹈協會。工會不僅提供固定的訓練場地,還出資聘請了專業的舞蹈教師,讓她有了在舞臺上展示自我的機會。
這只是高新區工會開展職工文體活動的一個縮影。在高新區,像徐松雪這樣的職工文體愛好者還有很多。2014年,高新區總工會決定組建一些職工文體活動自組織協會,豐富職工8小時外的生活,這個任務落到了高新區總工會宣教部工作人員唐鑫肩上。
“做這個事兒不難,但是想做好可不簡單。”唐鑫介紹,在高新區的勞動大軍中,90%是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三高”(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職工,這里是全國罕見的人才密集區。職工既年輕、有素質,又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如果按照傳統模式,只建立傳統文體項目協會,他們未必能買賬。
為了吸引職工的參與,唐鑫和同事們開始了一場頭腦風暴。他們決定打破常規,“把所有權利都放給職工,想成立什么項目的協會都可以,而且協會是自組織模式。換句話說,工會只提供資金和規則,其他全部由職工自行決定。”唐鑫說,隨之而來的,是職工前所未有的參與熱情和活動質量的顯著提高。
“唐哥,能組織個匹克球協會嗎?”這項起源于美國,結合了網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特點的新興運動,在大連并不普及,更別說在高新區了。但唐鑫沒有猶豫,立刻答應下來:“沒問題,只要大家喜歡,我們就支持。”緊接著,各種潮流文體活動的協會如雨后春筍般誕生,飛盤、射箭、脫口秀、播客……
在文體協會管理中,高新區總工會也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協會里,協會成員通過民主推薦選出一名會長,帶領職工骨干開展協會日常管理和各項活動協調工作,實現了職工的自主組建、自愿參加和自我管理。”唐鑫說,截至2023年底,全區共培養區級職工文體活動自組織協會26個,職工參加活動人數累計超8萬人次,覆蓋全區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
在協會的運作過程中,高新區總工會退居幕后,以推手的形式大力支持和協助。他們不僅為各協會提供了活動場地和必需的器材設備,還定期組織各類比賽和活動,確保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
解職工憂
時間一年年過去,年輕職工也都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對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需求日益凸顯。高新區總工會覺察到了這一變化。“職工的需求在變化,我們也要跟著成長。”顧典說。
一次,一家企業的工會主席找到高新區總工會,希望工會能幫助解決職工在生育和撫養孩子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特別是那些哺乳期的女職工,她們面臨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許多人難以平衡。
“生完孩子回來上班像打仗,衛生間里吸奶更讓人難堪。”這位工會主席的話,像一記重錘敲在顧典心上。經統計,全區有超過七成的哺乳期女職工遭遇過無處吸奶的尷尬,有近一半女性因育兒壓力萌生離職念頭。
面對這些扎心數據,高新區總工會迅速打出組合拳。他們以“女職工不出廠房、不出樓宇”為主要原則,陸續開設了190多個母嬰室,為備孕期、懷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職工提供休息空間。這些母嬰室不僅配備了舒適的座椅、干凈的嬰兒床,還有完備的衛生設施和緊急呼叫系統,確保女職工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與舒適。此外,工會還聯合專業機構定期開展育兒知識講座,幫助女職工更好地應對育兒挑戰。
“傳統的哺乳假制度,不僅企業執行得不好,還會加劇職場歧視。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加人性化的制度。”顧典說,高新區總工會和園區內企業進行了多次溝通協商,最終決定采取靈活多樣的休假制度。比如允許女職工在哺乳期內選擇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或者分段休假等方式,以便她們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
“在高新區,職工工作節奏快,加班現象相當普遍。而且,夫妻雙方均為職工或其中一方家庭成員在外地的情況也很常見,導致育兒問題增加。”顧典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新區總工會在2018年啟動了寒暑假子女托管班項目。
項目啟動之初,高新區總工會遭遇的最大難題是缺乏足夠的師資力量。為了確保每位教師都具備專業的教學技能和高尚的職業操守,工會制定了嚴格的招聘標準,使得招聘過程一度陷入僵局。幸運的是,高新區教育局伸出援手,推薦了許多合適的人選。后來,工會還對招聘來的教師進行了全面培訓,并主動與區內多家教育機構建立合作,引入了更多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以豐富托管班的教學內容。
得益于大連市總工會與高新區總工會聯合承擔超90%的托管費用,寒暑假子女托管班真正實現了職工子女零費用托管,企業僅需承擔剩余小額支出。這種“免費不離崗”的托管模式,疊加專業師資保障的教學質量與辦公園區內的接送便利,使得工會托管班成為高新區雙職工家庭的首選。
2025年寒假還沒開始,中電金信公司“親子工作室”托管班就因提前滿員關閉報名通道。受場地限制,親子工作室只有40個名額,每年報名都需要拼手速,而今年寒假留給職工的報名時間只有不到10分鐘。
“下個假期,我們準備換個大房間,盡可能讓所有職工都能享受到這項福利。”中電金信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親子工作室接收的孩子為小學1—6年級。他們準備向高新區總工會申請開設假期自習室,將初中生、高中生也納入托管。
“10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很聽勸,眼睛緊盯著職工的需求。”顧典說,聽勸也成了高新區總工會解決職工急難愁盼問題的秘訣。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以職工為本”的服務理念,為高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