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被蚊子叮過起了包,還是身上突然出了點兒疹子,都會讓人感到一陣瘙癢。但為什么會越撓越癢呢?其實直到今天,醫學上對癢的認識也才剛剛開始。
一種生物機制
一直以來,癢都被認為是一種輕微的疼痛,只要微微激活痛覺感受器或痛覺受體,就能觸發癢覺。在這種理論中,疼痛和瘙癢本質上是同一種感受,隨著刺激增強,瘙癢會逐漸變成真正的痛苦。
2007年,在華盛頓大學任職的陳宙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表明在脊髓中存在一簇專門傳輸癢覺的神經元。該結論從神經通路上證明,癢覺和痛覺是兩種獨立的感覺。
幾年后,陳宙峰還意識到,血清素或許是誘使人撓癢的關鍵因素。他發現當小鼠撓癢時,腦部會釋放一股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調節情緒的“快樂激素”,會讓人感受稍微好一些。但不幸的是,血清素同樣能激活傳遞癢覺的受體,會讓人繼續感覺到癢。也就是說,有了血清素的支持,撓癢變得很容易上癮。并且,撓癢過后癢覺并不會馬上離開。這又是怎么回事?
實際上,抑制癢感的并非撓癢本身,而是撓癢帶來的輕微痛感。每當指甲輕刮過皮膚,都會對表皮造成輕微的損傷,引發一陣輕微的痛楚。盡管沒有人偏愛疼痛,但在極度瘙癢難耐時,對大多數人而言,用痛感來掩蓋癢感或許是一個可接受的權宜之計。
然而,就算是微小的皮膚損傷也會引起免疫反應。當大腦接收到疼痛信號時,它會指示身體在受損部分釋放組胺。組胺可以讓血管擴張,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來更多吞噬病原體的白細胞,甚至引發炎癥反應,這也是撓癢過后的皮膚會變紅的原因。但糟糕的是,在炎癥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組胺本身,也可以直接激活皮膚中的癢覺感受器,繼續讓人感到瘙癢。
不論是讓人感到快樂的血清素,還是引發炎癥的組胺,這兩種撓癢時產生的物質都會加劇身體的癢覺,最終導致“癢—撓—癢”的無限循環。
癢會傳染
為什么人們會感到癢?與其他感覺相比,癢似乎沒有那么明顯的功能。例如,痛覺能幫助避開危險,但癢的作用似乎并不那么直接。有趣的是,撓癢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行為。不僅人類,許多靈長類動物在觀察到同伴撓癢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模仿這一動作,就像打哈欠一樣具有傳染性。
2022年,陳宙峰發現了一種介導傳染性癢的視覺通路。通過在小鼠身上的實驗,他發現癢的傳染性依賴小鼠視網膜上的一組特殊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這些細胞與視交叉上核相連,后者是大腦中一個微小的區域,它不僅控制著晝夜節律,還能引發撓癢的連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神經通路非常原始,即使關閉小鼠的視覺皮層,也無法阻止通過視覺傳播的癢感。
設想一下,先人們生活在蚊蟲肆虐的環境中,當這些惱人的昆蟲降落在他們身上時,一些人會感到瘙癢,通過拍打和撓抓來驅趕這些不速之客。蚊子是許多寄生蟲和疾病的傳播媒介,那些能夠感知瘙癢并采取撓抓行動的人,成功地避免了被蚊子叮咬,從而在自然選擇中存活下來。從這個角度審視,瘙癢感的傳染性似乎也具有其必要性。畢竟,觀察到同伴在撓癢,通常意味著周圍環境中蚊蟲較多,提前采取撓抓動作,可以有效驅趕蚊子,降低被叮咬的風險。從某種程度上,這也能解釋為什么癢會傳染。
對大多數人來說,蚊蟲叮咬帶來的癢只是暫時的。真正令人困擾的當屬尚無特效藥物可治療的慢性瘙癢。隨著對癢的認識逐漸深入,或許能改變這一現狀。
少洗澡不是壞事
不只是蚊蟲叮咬,皮膚瘙癢的原因其實多種多樣。例如,過度清潔或皮膚干燥時,皮膚的角質層可能受損,導致屏障功能減弱而引起皮膚瘙癢。此外,當溫度升高時,瘙癢感往往會加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如果腳部有輕微瘙癢,溫暖的被窩會使癢感更加明顯,甚至可能在夜間因瘙癢而醒來。這是因為傳導瘙癢感覺的神經纖維對熱非常敏感,皮膚表面溫度的上升會觸發并加劇瘙癢感。
此外,老年人群也經常遭受皮膚瘙癢的困擾,原因較為復雜。一些情況是由于身體機能衰退、免疫系統老化以及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所致。另外,糖尿病、肝病等慢性疾病也是誘發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激素類藥物并非適用于所有皮膚瘙癢情況的“萬能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使用它來對抗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癬、體癬,這是不恰當的。僅使用激素類軟膏,皮疹可能持續存在,瘙癢癥狀甚至可能加劇。此外,長期大量使用這類藥物不僅會產生依賴性,還會加重皮膚損傷。因此,在使用激素類外用藥之前,最好先咨詢相關臨床藥師或醫生。
緩解皮膚瘙癢,最有效的方法是涂抹保濕潤膚劑。保濕潤膚劑有助于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建議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保濕潤膚劑,并且要足量且頻繁地使用,特別是沐浴后應立即涂抹。常見的保濕潤膚劑包括含有維生素E和尿素的軟膏。在冬季,根據皮膚干燥程度,還可以選擇富含脂質的潤膚產品。
對于皮膚瘙癢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建議減少洗澡的頻率,并注意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32℃—37℃為宜。同時避免過度搓洗皮膚,并且避免使用堿性浴液或香皂進行清潔。有時候,皮膚表面的癢感并不明顯,但內心的焦慮卻可能加劇這種感覺。通過控制情緒或轉移注意力,癢感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