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自認為是個熱心腸,幫助別人是我的快樂。但最近因為一次幫忙,我淪落到極為尷尬的境地。
前段時間公司接到一個時間緊的項目,領導安排剛入職的小宇負責市場調研分析。他經驗匱乏,明顯力不從心,于是我主動幫他。每天下班后,辦公室里只剩我和小宇。我耐心教他,一些比較復雜的工作還親自上手幫他完成。
本以為我的付出能換來感激,可在團隊內部會議上,他卻質疑我的幫助,讓我好生委屈。不僅如此,其他同事也對我有意見,有人說我過度插手小宇的工作,破壞了團隊原本的分工。領導還找我談話,嚴肅提醒我不要剝奪小宇歷練的機會。
我苦惱極了,難道不是高效完成任務最要緊嗎?再說,我幫小宇減輕負擔又有什么錯?我實在想不通,希望您能給我些建議,幫助我擺脫這煩惱。
磊子
磊子,你好!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委屈、困惑與苦惱。一番好心卻換來同事的質疑、領導的提醒和團隊的不滿,任誰都會不好受,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你的來信,讓我想到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卡普曼提出的“戲劇三角形理論”。這個理論描述了人際關系中常見的互動模式。卡普曼認為,在人際關系中,常常出現三個角色: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 “拯救者”總是覺得自己有責任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受害者”傾向于將自己視為無助的一方,依賴他人救助;“迫害者”則習慣指責、批評他人。在不同情境下,三角中的角色還可能發生轉換。
拯救者除了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助人心愿,內心深處往往還藏著期盼:他期盼有人看見他的犧牲,感激他的付出;他還期盼被拯救的人能如他所愿,接受他的所有幫助。不妨拿這兩年網上流行的段子“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舉例,當你反駁說不冷時,媽媽是怎樣的反應?有的媽媽會委屈甚至氣憤:“我關心你,你怎么不領情?”在這一刻,拯救者就轉變成了迫害者。
你說你一向熱心腸,我猜不僅是這個項目,可能你在很多時候都在扮演拯救者角色。當你沒有得到你想象中的感激,反而面臨小宇、同事甚至領導等一眾人的質疑時,你的內心也像段子里的媽媽那樣不解:“我為你們做了這么多,我有什么錯?你們為什么不領情?”在這一刻,你出于委屈,從拯救者轉變為迫害者的角色,一味將問題歸咎于他人,難以從自身找原因。這便是戲劇三角形中角色發生轉變而出現的心理沖突。
在卡普曼看來,健康的關系模式應該是“成人自主模式”,即戲劇三角形應該轉變為“創造者”“責任者”與“合作者”。在這樣的模式下,個體積極為自己的問題尋找方法,樹立清晰的邊界,為自己的行為及后果負責,并與他人建立平等合作的共贏關系,而非依賴的共生關系。
如果卡普曼的戲劇三角形理論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不妨試試在之后的生活與工作中,用這個理論來觀察自己:我現在在扮演什么角色?當你發現陷入戲劇三角形時,要立刻明確自己的邊界,意識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比如,你可以在小宇主動尋求幫助時,適當地給予指導和建議,同時也要避免直接替他完成工作,讓他有機會自己成長,也能讓團隊成員各司其職。
祝你能離開戲劇三角形的旋渦,重獲內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