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我和幾個朋友聚餐。席間,大家暢所欲言,可坐在我旁邊的小海卻一直在刷手機。起初大家以為他是和誰戀愛了,便起哄問啥時結婚。結果小海臉色一沉,說“我和它沒結果”后舉起手機,大家這才發現,原來他一直在看工作群里的消息!
明明已經放假休息了,群里也沒有新信息,小海為何還這樣?追問下小海委屈地說,他也知這樣很荒唐,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事實上,只要是8小時外,小海都會情緒緊張,時刻看手機,生怕領導和同事找他聊工作。但焦慮歸焦慮,小海在處理工作時卻很拖延,不到最后一刻絕不動手。而且,他在工作時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和同事鬧了多次矛盾。他還一度認為自己是廢物,干不好任何工作。
覃凱
覃凱,你好!讀完你的來信,我很想擁抱一下你的好友小海。我要是沒猜錯的話,他很可能陷入了“工作性抑郁”的旋渦當中,需要我們的關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目前全球大約有3.5億的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高達4.4%,是繼癌癥之后的第二大“殺手”。而工作又幾乎是每一個成年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由此可想而知,成年人因工作而導致抑郁的不在少數。對比小海目前的情況,他對工作有持續性的焦慮已經很久了,已經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這都屬于“工作性抑郁”的表現。
為什么會產生工作性抑郁?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起因模型是“生物—心理—社會”模型。也就是說,是生物、心理、社會這幾方面因素引發了這一心理疾病。
在生物因素方面,主要是受遺傳和大腦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曾出現過抑郁癥患者的家庭,家中其他成員的抑郁癥發病率,要比那些沒出過抑郁癥患者的家庭高。而且抑郁癥病人與正常人相比,會表現出“邊緣皮質”通路的損傷,從而表現出對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差、易受外界影響等。
在心理因素方面,易患抑郁癥的人,往往習慣從消極的角度看待周圍環境和自我。最常見的就是“全或無”思維。在他們看來,一件事情只有成功和失敗兩種結果,不存在中間地帶。所以,當此類人遭遇挫折時,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徹底的失敗者,造成這個結果完全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所致,周而復始,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最終覺得自己干不好任何事情。
在社會因素方面,韓裔學者韓炳哲在他的著作《倦怠社會》中已有所指:當今社會已從“規訓社會”轉變為“功績社會”,這種轉變正是導致“倦怠社會”形成的原因。在他看來,“功績社會”中充滿了過度的積極性,人們不再是受他人剝削,而更多是自我剝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不斷地與自己做對比,明明自己已經做了很多、做得很好了,但總覺得還能再突破一下,于是不斷剝削自我,直至精力枯竭。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攻擊,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心理疾病。
在了解了工作性抑郁的成因后,如何才能避開這個陷阱?其實就是三個字:不內耗。雖然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工作確實是最大的經濟來源,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可通過犧牲健康去換取。在工作、生活、健康三者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生命的主旋律才不會“跑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