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尚的聚光燈下,非遺工藝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鮮活姿態,強勢占據時尚界中心位。從時裝周令人矚目的T臺,到潮流街區的個性買手店,古老非遺與現代時尚的大膽融合,已然成為時尚界熱度居高不下的熱門議題。精致細膩的刺繡、獨具風格的印染,繁復精妙的編織……這些歷經千年傳承的中國非遺工藝,正以全新的時尚姿態融入現代潮流之中,為我們呈現出一場場令人嘆為觀止、難以忘懷的視覺盛宴。
非遺工藝,作為人類文明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瑰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它不僅是技藝的卓越結晶,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凝聚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創造力。然而,在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的浪潮沖擊下,這些傳統工藝曾一度陷入瀕臨失傳的困境。但慶幸的是,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與高度重視,以及對個性時尚的熱烈追求,非遺工藝在時尚語境中覓得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非遺工藝與時尚的緣分,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在中國古代,絲綢與刺繡無疑是時尚的代名詞。絲綢,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自西漢時期絲綢之路開辟,中國絲綢便踏上了遠銷海外的征程。在漫長的旅途中,它將東方的神秘與美麗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世界時尚的舞臺上,中國絲綢以其獨特的魅力閃耀著璀璨光芒,成了令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時尚珍品,也讓世界領略到了中國非遺工藝的非凡魅力。而刺繡,作為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明珠,無疑為絲綢增添了無盡的優雅與魅力。細膩溫婉的蘇繡、豪放大氣的湘繡、典雅秀麗的蜀繡、華麗精致的粵繡,每一種刺繡工藝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湛絕倫的技藝。
同時,其他非遺工藝在歷史進程中與時尚也緊密相連。陶瓷工藝中,宋代五大名窯燒制出的瓷器,以其獨特的釉色、優雅的造型成為當時時尚界追捧的對象,官窯瓷器更是在皇家風尚引領下,成為身份與品位的象征;傳統木雕工藝里,能工巧匠們用刻刀在木材上精雕細琢,創作出的木雕家具及飾品,不僅兼具實用功能,更以精美紋樣和深刻寓意成為時尚家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從民間屋舍到宮廷殿宇,處處彰顯獨特的審美風尚;還有景泰藍工藝,金屬的光澤與華麗的色彩使其成為貴族與皇室的至愛,成為那個時代時尚的高端象征。這些非遺工藝各展其韻,共同編織出中國古代時尚的華麗錦緞,見證匠心的傳承與時尚的交融。
非遺工藝的傳承之路崎嶇坎坷。在現代化浪潮的強力沖擊下,傳統技藝曾一度遭遇嚴峻挑戰,其中傳承人的稀缺成為關鍵難題。以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為例,其學習周期漫長,需大量時間精力。從反復練習基礎針法到獨立完成精美作品,常需數年甚至數十年。同時在市場方面,傳統手工藝品因大多純手工制作,工藝復雜精細、成本高,導致價格昂貴,難以滿足大眾消費需求。
然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下,伴隨著文化自覺意識的逐步提升,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呈現出日益強烈的態勢,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亦在持續增強。而這種文化認同的覺醒,為非遺工藝在時尚領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喜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時尚產品,認為它們不僅是一種外在的穿著,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與身份的象征。加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費者對時尚產品的環保性與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非遺工藝大多采用天然材料與傳統制作方法,具有環保、耐用等特性,完美契合現代消費者對可持續時尚的追求。以傳統草木染工藝為例,它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對環境無污染,染出的色彩柔和自然,獨具美感。這種環保、健康的染色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強勢崛起,也為非遺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非遺傳承人可以將自己的精美作品與制作過程展示給全球觀眾,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遺工藝。許多非遺項目借助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的關注。在短視頻平臺上,苗族蠟染刺繡傳承人黃丹便通過直播展示苗族蠟染刺繡手工作品,吸引大量粉絲,并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苗族服飾,帶苗族姐妹把“指尖技藝”變現“指尖經濟”。在她的直播間里,觀眾們不僅能欣賞到美輪美奐的刺繡作品,還能深入了解苗族刺繡的歷史、文化與制作技巧。這種直觀、生動的展示方式,激發了眾多年輕人對苗族刺繡的濃厚興趣,紛紛表示想要學習這門傳統技藝。社交媒體還為非遺工藝的推廣與銷售開辟了新渠道。許多非遺傳承人通過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場,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商業的有效融合。
此外,在時尚的創新浪潮中,品牌合作亦成了非遺工藝蓬勃發展的強勁引擎,為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全新活力。隨著人們對文化內涵與獨特設計的追求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敏銳地捕捉到了非遺工藝所蘊含的巨大魅力與無限潛力,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些承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積極與非遺傳承人展開深度合作。這種合作不僅提升了品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個性,也為非遺工藝帶來了更多的曝光機會與發展空間。非遺傳承人、竹編藝術家錢利淮曾多次與時尚品牌合作打造竹編藝術裝置。其中一組為品牌量身定制的九件2025年農歷蛇年藝術裝置以齊白石作品《草蛇圖》為靈感,將中國傳統手工藝與時尚品牌理念融合交織,既順應中國古典美學,又符合當代審美意趣。錢利淮通過單層竹編紋樣的鏤空設計與三層封面疊加,通過對竹編“平面”的精妙布置與裁切,詮釋竹編的多元化形態,使裝置整體完美呈現出齊白石《草蛇圖》畫中“一筆”勾勒的蛇身之粗細變化與節奏韻律。上海表全新系列摩登·玉蘭系列首發推出兩款刺繡腕表,以上海市市花白玉蘭這一城市符號為設計靈感,同時取上海顧繡之意蘊,采用非遺技藝蘇繡(精微繡)將畫作融于表盤之上,生動勾勒出玉蘭的芬芳與自信。顧繡,作為來自上海的畫繡藝術,源于畫意而勝于畫品,以針代筆,以線為墨,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精工奪巧。此次摩登·玉蘭刺繡系列,繡娘運用近10種不同濃淡的繡線,并以30個小時潛心繡制。
在2024米蘭春夏時裝周的舞臺上,苗繡以獨特民族魅力驚艷世界。由中國駐米蘭總領事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苗·藝術展”,主題“苗印”靈感源自貴州苗族的支系“四印苗”。T臺上,模特身著融入苗繡元素的時裝,展示苗族傳統文化魅力。時裝將苗繡精美圖案與挑花工藝,運用于真絲、歐根紗等輕薄面料,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展廳里,繡娘們現場展示技藝,針法細膩、紋理精巧,引得國外設計師駐足,他們觸摸細密針線紋路,贊嘆不已。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的獨特符號,承載著苗族人民對自然、歷史和生活的感悟。其紋樣、色彩背后,藏著厚重歷史與文化內涵。苗族歷經多次遷徙形成多個分支,傳統服飾及刺繡紋樣成尋根線索。這種傳承讓苗繡紋樣延續,遠古文化因子留存,因而苗繡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此次苗繡亮相米蘭時裝周,打開了世界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帶來傳承發展新機遇。更多人關注苗繡、對苗族文化感興趣,為苗繡產業注入動力,繡娘作品市場更廣闊,帶動當地經濟,實現了苗繡從深山到世界的華麗轉變。
而當上海莘莊鉤針編結這一古老非遺技藝與高級定制的時尚魅力不期而遇,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綺夢便在時尚舞臺上悄然上演。在上海高級定制周,中國本土高級定制品牌WJX婉珺璽的“小囡夢蝶”東方美學時尚大秀,宛如一顆璀璨星辰,照亮了浦江之畔。光影交織的T臺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于上海郊區的“上海莘莊鉤針編結技藝”,幻化成高定禮服上充滿未來感的蝴蝶,這是非遺與時尚的又一次完美牽手。莘莊鉤針編結技藝,俗稱“結花邊”“鉤花”,曾為傳統出口商品。19世紀末經教會傳入莘莊,百年傳承中形成中西合璧的海派技藝。一根針、一團線,能變出50多種針法和上千種花樣。過去,莘莊婦女多會此技,20世紀50到90年代,編結加工場是重要外貿創收地。為促成此次合作,婉珺璽品牌創始人、設計師葉青與非遺傳承人林花,在傳統鉤針編結基礎上大膽求新。經反復溝通、打樣,確定材質與針法。服飾用扁帶線配金屬鏈條,以辮子針等針法包入鏈條,讓作品自然垂墜;頭飾選扁帶線配銅絲線,裹入銅絲后,蝴蝶造型依服飾靈動變化。此次合作,讓古老技藝在華服上重煥生機,實現傳統與現代融合。這不僅是服裝設計的創新,也是傳統技藝的當代表達,為非遺在時尚領域發展提供新思路。
非遺工藝在時尚語境中的煥新之路,才剛剛啟程。未來,非遺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將更加緊密。通過數字化技術,我們能夠對非遺工藝進行更全面的記錄與保存,讓這些珍貴技藝得以永久傳承。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也將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時尚體驗,使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工藝的獨特魅力。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快速制作出傳統手工藝品的模型,提高生產效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傳統圖案進行分析與創新,設計出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不過在追求創新與商業利益的同時,絕不能忘卻非遺文化的保護責任。非遺工藝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要守護非遺文化的純粹與真實,尊重并保護非遺技藝的核心價值。在與時尚品牌合作時,務必確保非遺元素的運用恰當合理、尊重傳統,避免過度商業化與濫用。
非遺工藝在時尚語境中的煥新之路,是一條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探索之路。攜手并肩,以創新為筆,以傳承為墨,共同描繪非遺工藝在時尚領域的美好未來,讓這些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