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牡丹為精品
牡丹是紫禁城里受歡迎的花卉之一,而“進宮”的牡丹,則為精挑細選的品種。根據《竹葉亭雜記》記載,嘉慶十九年(1814年)春天,嘉慶帝想要搜集新奇的牡丹品種,要求宮廷畫師們先把牡丹繪圖給他看,入選后再移植至宮中花園。姚元之有幸參與了此事。他從春天到秋天,遍訪了多座園林,仔細研究了牡丹的栽培方法,并在自家小花園里進行了“試驗”,然后將其中的精品繪制下來,匯集成《寫生牡丹二十八種》,敬獻給嘉慶帝參考。
御花園中的牡丹為精品,還可由“陪嫁牡丹”傳說來說明。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將固倫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給額琳臣。固倫郡主為康熙帝叔伯妹妹,而額琳臣為蒙古貴族萬丹偉征之子,且遠在小城子(今內蒙古寧城縣小城子鎮)。除了豐厚的嫁妝外,康熙帝還將御花園中一株郡主喜愛的牡丹,作為陪嫁禮物,送給了固倫郡主。而三百余年來,這株牡丹現在還在寧城縣,依然充滿生命力,并成為當地一景,而此傳說亦在當地盛傳。
故宮藏《牡丹十六種》,繪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為清代宮廷畫師蔣廷錫,照宮中花園中所植牡丹繪成。全冊十六開,繪制有折枝牡丹十六種,畫面優雅美麗,均為精挑細選的品種。如圖冊所示牡丹之一,外層的白色花瓣如同純潔的雪花,而內層的粉色花瓣則像晨曦中的粉紅云彩。各花瓣層層疊疊,宛如細膩的絲綢,給人一種高貴而純凈的感覺。花朵之上,幾只蝴蝶以優雅的姿態翩翩起舞,與牡丹花相互映襯,為畫面增添了一份生動和活潑。畫面左上方有題字:“壬寅孟冬臨內苑牡丹十六種,南沙蔣廷錫”。宮中牡丹之精美,可見一斑。
當然,“入宮”的牡丹被栽植于宮中各處,不僅僅限于御花園。比如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記載: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儲秀宮添種牡丹八墩,鐘粹宮添種牡丹六墩,養心殿添種牡丹六墩,御花園添種牡丹三十五墩。
圓明園有座牡丹臺
圓明園九洲景區后湖東南角,有一片建筑群,為清代帝王欣賞牡丹的場所,初名為“牡丹臺”。牡丹臺的建筑前,種植了牡丹數百株。每到花開時節,各種牡丹色彩斑斕,猶如天工開物,美不勝收。
弘歷(乾隆帝)即位后,將此處改稱為“鏤月開云”。《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鏤月開云”繪畫,繪制了一組宮殿,建造在高高的白玉石臺基之上。其中最前方的一座建筑,即為鏤月開云殿。其采用楠木構架,青黃相間瓦面,藍瓦剪邊,極現金碧輝煌之感。畫面有乾隆九年(1744年)御制《鏤月開云》詩,其中載:“殿春饒富貴”“詞雄想賦舒”,說的就是牡丹盛開,引詩人抒懷之場景。乾隆帝又在詩中注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父皇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帝)邀請皇祖康熙帝來此處,共賞牡丹花;他本人也有幸見受到了皇祖的接見,且得到了皇祖的寵幸,被召入宮中培養。需要說明的是:古代三代天子聚會,被認為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嘉慶帝亦作多首《牡丹臺》,其中之一有:“獨冠群葩首,殿春初夏開。紛敷遍瑤砌,層疊布瓊臺……瞻臨念堂構,惕若重仔肩。”嘉慶帝在詩中描述道:這種花在眾多花卉中獨占鰲頭,于春末夏初之際綻放;它繁茂地開遍在如同美玉鋪就的臺階上,層層疊疊地裝飾著猶如美玉堆砌的高臺;他看著眼前的盛景,心中感到身負重擔,必須謹慎而認真地肩負父皇(乾隆帝)交給自己的使命。
故宮藏《雍正帝觀花行樂圖》,描繪了雍正帝、少年弘歷在牡丹臺賞花的場景。此畫為雍正帝即位后,在牡丹花再度盛開之時繪制,因而具有紀念意義。畫面中,雍正帝率儲君弘歷和親王大臣,在牡丹臺祭奠皇祖,表明他已遵循康熙帝遺愿繼承皇位,并立弘歷為太子。從穿著來看,雍正帝雖然是一身素服,但是其身上黃色的腰帶、座下黃色的坐褥,表明他已經是皇帝。類似的,弘歷身上秋香色的長袍、金黃色腰帶,表明他已是皇太子身份。需要說明的是,清代關于宮廷服飾用色規定,康熙朝《大清會典》記載:“親王以下官民人等,俱不許用黃色”;“(皇太子冠服)禮服用秋香等色”。
康熙帝最愛暢春園牡丹
位于今北京海淀區頤和園路的暢春園,在明代被稱作“清華園”(非今之清華園),又稱“李園”。李園為萬歷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官名)李偉建造,其景觀特色之一為牡丹。康熙帝于二十六年(1687年),在李園舊址上打造了一座山水、植物景觀別致的御園,作為休閑之地兼理政場所,取名為“暢春園”。園中的牡丹仍為景觀特色之一,且為康熙帝最愛。
康熙帝在暢春園理政之余,會欣賞園中牡丹??滴醯墼髟姟稌炒簣@眾花盛開最為可觀 惟綠牡丹清雅迥常 世所罕有 賦七言絕以記之》。詩中載:“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花殘又是一年事,莫遣春光放日長?!笨滴醯圪澝缊@中的綠牡丹有著碧綠的花蕊,云霞般的花瓣,深紅的花心。他享受著花中蘊含的迷人香氣,又感慨花謝后又得等一年才能賞花,因此格外珍惜春天難得的賞牡丹機會。
康熙帝也會和皇子們一起,在暢春園賞牡丹。比如皇太子允礽作有《綠牡丹》:“雕鎪蒼玉起樓臺,紅紫叢中巧樣裁。碧葉承花花似葉,綠圖還有鳳銜來?!痹实i描述了自己在暢春園觀綠牡丹的感受:五彩斑斕的花叢中,綠牡丹的花葉融為一體,綠意盎然,極其富有特色,似乎還能感受到鳳凰銜花而來,以為之增色。
康熙帝還召宮中大臣一同賞牡丹。如張英的《乙亥四月二日蒙召賜宴暢春園,蓋特旨也,謾成四首》,其中有:“遠砌斜傾赤玉盤,輕陰更帶露華漙。侍臣不管雕闌隔,爭看中央綠牡丹?!贝颂帯耙液ァ奔纯滴跞哪辏?695年)。張英在詩中描述道:遠處的石階旁擺放了紅色玉盤般的牡丹,還帶有露珠;但侍臣們顧不上雕花欄桿的阻隔,爭先觀看中間那朵綠色的牡丹。又如高士奇的《恭賦暢春園牡丹八首》,其中之一有:“暈紫程紅各一群,望中糾縵卷瑀云。玉皇案畔香如海,未必仙官便得聞?!备呤科嬖谠娭忻枋龅溃簳炒簣@中的牡丹,呈現淡淡的紫色和鮮艷的紅色,看上去就像交織纏綿、輕盈飄動的美玉般的云彩;其散發出的芬芳,即使天上的仙官也不一定能夠聞到。
另,康熙帝某年春天南巡,時時不忘暢春園牡丹,作詩《憶暢春園牡丹》。詩中有:“曉雨疏疏薄灑,午風習習輕吹。忽念暢春花事,正當萬朵開時?!笨滴醯墼谠娭忻枋龅溃耗戏降暮惋L細雨讓他浮想聯翩,而印象最深的卻是暢春園里的牡丹,此時正是萬千朵牡丹競相綻放的美好時刻。
慈禧亦為“牡丹迷”
清朝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權四十七年,而其日常生活中喜愛的花卉之一即為牡丹。慈禧賞牡丹,畫牡丹,服飾也多用牡丹花。
作為慈禧太后晚年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頤和園有一處專門種植牡丹的場所,稱為“國花臺”。據《頤和園志》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萬壽寺之南、佛香閣之東,增建了國花臺,栽種從山東進貢的名種牡丹,供其游賞。國花臺坐北朝南,上下14層(1972年改為13層)。而慈禧在頤和園接見外國大使夫人時,請她們游園,并贈送牡丹。而美國女畫師凱瑟琳·卡爾曾在頤和園為慈禧作畫。她在《美國女畫師的清宮回憶》里回憶道:萬壽山麓有一處大花臺,宮里稱作“花山”;這里種植了大量牡丹,而牡丹被稱為“花中之王”,因此每逢鮮花盛開的季節,便姹紫嫣紅,散發出醉人的花香。此處的“花山”,應該就是指國花臺。國花臺的專辟,可反映慈禧對牡丹的喜愛。
慈禧有多幅牡丹繪畫作品。如故宮藏慈禧繪《牡丹》軸,繪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冬天。畫面設色清麗、構圖飽滿、花葉繁茂,凸顯富貴奢華之氣。三朵大小不一的牡丹,巧妙地分布在畫面的上、中、下部位。其顏色分別為粉、紅、黃,色彩交織,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其構圖平衡,使得畫面飽滿而不雜亂。畫面中,盛開的牡丹花瓣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宛如細膩的絲綢輕輕鋪展,又似精致的錦繡細心編織?;ㄈ~寬大肥厚,綠意盎然,充滿著勃勃生機。淡雅的綠葉與鮮艷的牡丹花相互映襯,又巧妙凸顯牡丹花的主體地位。畫上部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畫面右側,還有同治元年(1862年)狀元徐郙的題志。需要說明的是,徐郙書法很好,深受慈禧的喜愛。
宮女何榮兒曾伺候慈禧八年。她在《宮女談往錄》中回憶道:“最讓人奇怪的是老太后的睡衣睡褲。睡衣的前后襟和兩肩到袖口都繡有極鮮艷的牡丹花。說句眼皮子淺的話,就是大家閨秀的嫁衣也沒有那樣漂亮?!焙螛s兒分析認為:慈禧之所以喜歡牡丹花,很可能因為它是“花中之王”,穿著繡著大紅牡丹花的睡衣,有利于至老不衰。
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齡,著有《慈禧野史》。書中“御衣庫”部分,記載了慈禧對宮中命婦(受有封號的婦女)的服飾規定。慈禧要求她們照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分別,穿各式不同的衣服,而每一個季節又用一種花來代表。其中,春季用的就是牡丹花。到了春季,棉衣服和夾衣服便先后穿起來了,上面繡著牡丹花紋。德齡又在書中寫道:由于牡丹在我國有“花王”之稱,可算是百花中最富麗華貴的一種,因此那些美貌的婦人穿上繡著牡丹的衣服,便格外嬌艷。另外,慈禧又規定:衣服的顏色可以自定。因此,每個女人都盡量選用顏色最鮮艷的衣料。這樣,她們打扮起來,自己就像牡丹花一樣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