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香山腳下的古剎臥佛寺,受益于清代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怡賢親王允祥的大力修繕,和雍正乾隆兩代帝王的皇恩加持。如今幽深的寺廟院落內《清世宗御制十方普覺寺碑》和《清高宗重修十方普覺寺瞻禮詩碑》經歷光陰歲月,見證著臥佛寺因為允祥的緣故,使它一躍而成為中國十大名寺,香火旺盛,而允祥也因為重修臥佛寺讓后人長久地記住了他的貢獻和名字。
臥佛寺成為名剎的關鍵人物
十方普覺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因寺中三世佛殿供奉一尊三米多長的香木臥佛,俗稱臥佛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是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寺院之一。元代是臥佛寺的鼎盛時期,至治元年(1321年)12月,“冶銅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始稱壽安山寺,中期稱大昭孝寺,元末稱洪慶寺。明代始稱壽安禪寺,崇禎年間改稱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雍正皇帝賜名“十方普覺寺”后沿用至今,位列中國十大名寺。自元至治元年(1321年)鑄銅臥佛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400多年的時間內,因兩尊臥佛共存一寺而名聞天下。1957年,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臥佛寺與皇家淵源頗深,唐代后的擴建、修繕均出自皇家手筆,特別是元、明、清三朝定鼎北京,皇室對臥佛寺的擴建、修繕不遺余力,多位帝王親臨臥佛寺祈福朝圣,并欽命高僧執掌法席,臥佛寺逐漸具備了“開山第一巨剎”的規模。明末清初,社會動蕩,“亂后寺廢,香燈久斷矣”“饑僧二三人,踏落葉、守敗椽”。雍正八年(1730年),賜給怡親王允祥為家廟。據《清世宗御制十方普覺寺碑》記載:“歲久頹圮,朕弟和碩怡賢親王以無相悉檀,庀工修建;嗣王弘晈、弘曉繼之,舍貲葺治?!苯涍^允祥和其子弘晈、弘曉父子兄弟接力修葺整治,“琳宮梵宇,丹雘煥然,遂為西山蘭若之冠?!彼轮兄两袢源嬗星≡辍扳H王誠造”的銅鐘。
雍正十二年,允祥大規模修建臥佛寺工程竣工后,雍正親撰碑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一級臣勵宗萬奉敕敬書,記述修寺緣起;欽定寺名,賜名“十方普覺寺”;為寺內佛堂題寫楹聯匾額,御書匾額多達七處,世屬罕見;命全國著名法師“無閡永覺禪師超盛往主法席”,即做臥佛寺住持。這一系列超乎尋常的舉動,充分顯示了雍正對臥佛寺的格外重視,其背后透露出雍正對十三弟允祥的深厚感情。這在歷代帝王中不一定是絕無僅有,但絕對是罕見和稀有的。
允祥生前身后不但受到了雍正的青睞和不加掩飾的偏愛,還得到了他的侄子乾隆帝的尊敬和追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弘歷對十方普覺寺進行了一次擴建,琉璃牌坊和行宮院都是此時增筑的。1785年農歷四月,臥佛寺重修竣工后,乾隆帝到此觀禮,乘興賦詩一首,后鐫刻于《清世宗御制十方普覺寺碑》碑陰。乾隆余興未盡,在該月的初一(朔日)、十五(望日)又賦詩四首,后被鐫刻于《清高宗重修十方普覺寺瞻禮詩碑》的碑陽、碑陰及左右兩側。
允祥是何方神圣、有何德何能,能夠令雍正這位一向以嚴厲苛刻著稱的帝王如此厚愛?又讓圣眷綿遞,令他的侄子乾隆繼續對其家人給予特殊的恩典?
考察雍正朝歷史的一面鏡子
清圣祖康熙有三十五子,雍正為第四子,允祥為第十三子,眾多兄弟中,胤禛獨與允祥關系密切,雍正即位后的第二天,即封允祥為怡親王。雍正一朝歷時十三年,上承康熙,下接乾隆,在清代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在位期間,整肅吏治、清繳錢糧虧空,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具有重要意義的政策,為“康乾盛世”的延續打下了基礎。
康熙八歲即位,親政后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綏準部、和沙俄,英武睿智,功邁漢唐。但到了康熙晚年,吏治廢弛,凡事寬縱,雍正即位后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暮氣沉沉的官場、一群混日子的官員和虧空巨大的財政。雍正果斷起用允祥、張廷玉、鄂爾泰、年羹堯、李衛、田文鏡等文武官員,清理財政,追查虧空,改革賦稅制度,實施地丁合一、耗費歸公,發放養廉銀,懲治貪腐,獎勵生產,興修水利,解放賤民奴仆,中樞設立軍機處集中權力,提高行政效能等措施。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觸及官員利益的改革,吏治、財政均有明顯改善,僅國庫存銀就從最初的只八百萬兩,增加到五千多萬兩。
雍正時期,是允祥人生的最后八年,也是他一生功業的黃金時期。雍正與他相知相得、兄友弟恭,這一對君臣兄弟齊心協力開創了一番盛世繁華。雍正即位伊始,允祥即被封親王,很快又命他總理戶部三庫。從雍正元年開始,允祥被任命為總理大臣,主持中樞,與張廷玉、鄂爾泰等協助雍正治國理政,如總理戶部、治理河工、籌謀西北用兵、提審刑獄、為國薦才等。雍正還把負責自己安全的圓明園八旗禁軍也交由允祥督領。此外,允祥還跋山涉水親自勘察風水寶地,為雍正尋找寢陵,將潛邸雍王府改為雍和宮,辦理養心殿造辦處事務等皇帝的私密事宜。這一時期的允祥,誠如著名歷史學家、《雍正傳》的作者馮爾康先生所說的那樣:“既是參與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侍衛長。”
有清一代他和他的“第一”
允祥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受廢太子事件牽連被圈禁,革除貝子爵位,后又屢遭康熙的訓誡和刻意打壓。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開始,胤祥右腿患病,疼痛難忍,胤禛為他遍尋名醫,還讓總督鄂爾泰幫忙找名醫來京為允祥治病。由于心情郁悶,加之患腿疾多年,嚴重損害了允祥的身心健康。雍正即位后,允祥受封怡親王,并被任命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迎來了他人生的黃金時代,才華得到充分展現。允祥不負雍正所托,視國事如家事,事無巨細,都仔細籌謀,悉心辦理。長期艱巨繁重的政務加重了允祥病情,他最后選擇環境幽靜、風光優美的臥佛寺調養身心。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病死,年僅四十五歲。
雍正對生母、兒子和與他爭儲的幾位兄弟感情淡漠,唯獨對允祥青睞有加,幾乎是無底線的信任和信賴。允祥也成為雍正朝最顯要的人物,開創了許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先例。
雍正元年(1723年),允祥受封親王,并賞給永遠承襲冊書,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恩封的世襲罔替親王,也是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二年(1724年),因允祥賢能,皇帝愛屋及烏,追贈其母敏妃為皇考皇貴妃,特例連升兩級。雍正三年(1725年),以“怡親王極其敬慎,遵守臣節,凡朕所交事件,竭盡忠誠,勤勞辦理,三年來佐朕治理之功甚大”為由,讓允祥在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一位郡王,允祥堅辭不受。允祥去世后,雍正賜封其四子弘皎為寧郡王。咸豐臨終之際,允祥五世孫載垣與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等人被任命為“顧命八大臣”,輔佐幼主同治,同治的生母慈禧聯合慈安和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載垣被賜死,世襲罔替的爵位被降爵。直到1864年,怡親王的世襲爵位才被恢復。
允祥英年早逝令雍正悲痛欲絕,他下令輟朝三日,并親率宮眷及諸弟子侄輩,以家人之禮,到守喪的廬舍拜祭。后又為祭奠允祥著素服一月,并要求群臣穿常服,宴會一律取消。雍正還下旨動用昔日藩邸私銀辦理允祥后事。允祥去世多年均有祭文,記于《皇朝文典》的就有十篇,為清代諸王之最,充分表達了雍正對允祥的頌揚與懷念。由于康熙三子誠親王允祉在允祥喪禮上面無哀戚之容,被下令奪爵,并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還將允祥的功績昭告天下,下詔將“允祥”改回“胤祥”,他由此也成為清代唯一不避諱皇帝名號的親王,配享太廟,謚號為“賢”。清代得“賢”字美謚者僅兩人,另一位是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雍正又認為單字謚號不足以彰顯其功,又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在“賢”字之前,是清代謚號最長親王。
允祥曾治過水患的白家甿等十三村民感其恩德,請求為他建祠,雍正應允并撥官地三十余頃為祭田,免租賦作為祭祀香火之資;下令為允祥違園寢制度,按照常例再行增加特殊的祭祀禮儀,“又命未殯,月賜祭;小祥及殯,視大祭禮賜祭;三年后,歲賜祭。皆特恩,不為例。”乾隆年間,允祥入祀盛京賢王祠。雍正遵從允祥遺愿將王府舍宅為寺,并賜名“賢良寺”。允祥“生榮死哀,備生人之全?!薄盀樘熹贶灿H振古未有之榮”。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允祥下葬于直隸淶水縣水東村。陵寢內的神道碑、石牌坊和三孔拱橋、五孔拱橋及華表,均為雙數,是清代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親王園寢?,F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療愈留圣跡
臥佛寺所在的北京大西山地區,峰嶺連綿,泉甘木茂,自古以來就是人們休閑度假,踏青旅游的理想場地。經過歷代帝王后妃、達官貴人持續多年的大興土木、營建擴造,再加上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文唱和、駐足留痕,在京西燕山余脈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宮殿寺觀、名人故居、碑刻匾額等古代建筑,也留下了無數歷史故事、逸聞趣事和民間傳說。
雍正初年,允祥曾奉旨到西郊白家疃一帶興修水利,“嘗因田獵,往來于此”,在此修建“別苑”,“以為憩息之所”。每有余暇,還與當地百姓“話農桑課耕織”,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雍正七年(1729年)冬,允祥病情日重,轉到離圓明園較遠的西山休養,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中的最后時光。
西山地區除臥佛寺外,還有櫻桃溝、碧云寺、香爐峰、團城演武廳等名勝古跡。進入21世紀后,北京市以“三山五園”為重點來打造京西旅游名片,美麗的西山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參觀游覽。
值得一提的是,臥佛寺東側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故居。曹雪芹在此居住期間,多次沿一條山間小道山后訪友,為百姓看病,這條小道現被稱為“曹雪芹小道”。小道從正白旗村開始,經關帝廟、臥佛寺、櫻溝谷、三炷香到達白家疃,有清代引水石渠、碉樓、古井、碑林、隆教寺、五華寺、賢王祠等歷史遺跡和景點,這為他后來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和啟發。紅學界普遍認為北靜王的原型就是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