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金魚胡同西口往南就是王府井了。原來的王府井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因明中葉以來街上的一口甜水井而得名。此井20世紀20年代被湮沒。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發現了這口古井,就在王府井與東華門大街相交的路口西南角。第二年古井被用鐵鏈子圈了起來,蓋上了全新的銅質井蓋,圓形井蓋周邊由代表著中國傳統吉數的九條明清時期龍的形象盤繞而成,體現這口井的悠久歷史,從而也成為王府井大街的一處地理標志,每天都會吸引無數行人、游客上前圍觀、拍照。
走過古井,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外文書店,據說這里經營的外語語種書籍多達21種。書店二樓有音像制品,可以買到少見的原版古典音樂的磁帶。
再往前走就是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 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其實在1955年國慶前夕開業時稱為北京市百貨公司王府井百貨商店,由于這座6層高的百貨商店在當時一片平房建筑的王府井大街上鶴立雞群,就是在全北京市的百貨商店中也堪稱是“大樓”,因而京城市民就稱它為百貨大樓。“上大樓買去!” 曾—度成為百姓的口頭語。現在大樓門口中央立著售貨員張秉貴的塑像,正面基座上是陳云題詞:“‘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張秉貴是賣糖果的售貨員,多年來練就了一抓準的本領,就是說只要顧客說出買多少斤兩的糖果,他用手一抓,放秤上一稱,基本都不差,成為百貨大樓的招牌,也是全國商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大樓—層東北角還有張秉貴紀念館。近年來,王府井百貨大樓地下二層出現了一個場景沉浸式體驗空間“和平菓局”, 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其實它就是一個銷售京味糖果、糕點、小吃的大賣場,之所以能迅速成為王府井大街上新的“網紅打卡地” ,就在于它把賣場變身成四五十年前的一座“老北京城”, 還原了最樸實無華的老北京市井生活。
在百貨大樓的南側曾經有排平房,有各種各樣的小店鋪,離這排平房不遠便是人民日報社的五層大樓,樓前有排宣傳窗,展示著當天的報紙,引來不少過路人駐足觀看。后來《人民日報》遷至金臺路,這座大樓成為經濟日報社所在地。樓南面是著名的北京畫店,門前的牌匾是由著名畫家吳作人先生題寫的。我的伯父喜畫工筆畫,退休后回到北京,仍為北京畫店畫畫,他畫的金魚栩栩如生。有—次,伯父讓我把他的作品送到畫店去,因而有機會進入北京畫店。別看門臉不大,店里卻很寬敞,四面墻上懸掛的字畫都是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在王府井大街西側還有普蘭德洗衣店, 1927年在上海建立,1956年遷到北京。創建于1937年的大明眼鏡店以“驗配準確、技術精良、專業能力強和承接高難光度眼鏡定配制作”而聞名。郭沫若同志生前在到大明驗光配鏡時與大明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特意為大明題寫了“大明眼鏡公司”的字號。我用的花鏡都是在大明配的,雖然價格高些,但用起來確實是好使。與大明相鄰的還有紅光照相器材店。東華服裝店也在這旁邊,我在這家店里買過華表牌的毛滌風衣,質量很好。我的第一件中山服、第一件西服和唯一一件雪花呢長大衣都是華表牌的,是1963年在原百貨大樓服裝廠“特需車間”基礎上建成的華表時裝公司生產的。再往南走就是東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了。
王府井大街南口東側,有我逛王府井必去的與共和國同齡的新華書店,四層高的王府井書店一直因為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服務最好,被社會各界譽為“共和國第一店”。
從新華書店往北走是工藝美術服務部,是第一家專營全國工藝美術品的商店,開業于1954年。服務部旁邊是在上海創辦、1956年進京落戶的中國照相館,門前的櫥窗里擺放著為毛澤東、劉少奇和周恩來三位國家領導人拍攝的標準像。2000年時因出國辦護照,我到中國照相館拍照,這張照片成為我最滿意的一張證件照。
帥府園西口有全聚德烤鴨店,在臨王府井大街把角處,50年代是新華書店少年兒童圖書門市部。后來,少兒書店變身藍天服裝店,與位于東華門大街上的雷蒙服裝店都是從上海遷來的,是當時北京的高級服裝店。
往北走是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里面從衣褲鞋帽到童車玩具無所不有,是王府井最吸引孩子們的地方。這家商店建于1956年,店名為宋慶齡親筆題寫,是當時北京最大的兒童用品專營店。
挨著兒童商店的是亨得利鐘表店,亨得利是“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此店1915年創辦于江蘇鎮江,1930年在王府井開設分店,專營銷售和維修鐘表,1991年增加金銀首飾業務,改稱亨得利鐘表首飾店。附近還有建華皮貨服裝公司,前身為成立于1927年的“德源興”,主要經營裘皮、革皮等皮貨和地毯、絲綢、顧繡。1993年被內貿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四季香果品店面對百貨大樓,每年夏天在臨街的護欄下堆滿了西瓜,逛街累了的游人都圍在瓜攤前吃西瓜,成為夏日王府井一景。與果品店相鄰的還有碧春茶莊和王府井食品店。
鄰近東安市場南門的是盛錫福帽店和同升和鞋店,兩家總店都在天津。舊時天津有租界,比起北京更洋氣些。因此這兩家進京開店于王府井,鞋帽樣式要比前門的馬聚源、內聯升新潮和洋派些。
創辦人劉錫三1912年把自己創辦的帽店命名為“盛錫福”, “盛”字是希望買賣茂盛,“錫”字是取劉錫三名字中間的一個字,“福”字是因為劉錫三乳名叫“來福”,是祝福吉祥之意。據說“盛錫福”牌匾是由吳佩孚書寫的。劉錫三為了創名牌,還申請注冊了“三帽”牌商標,在“盛錫福”三個字下面,用草立連成環形,中間三頂不同樣式的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標”四個字 ,從上往下順著一念,剛好就是“錫三”二字。北京王府井盛錫福帽店是天津盛錫福帽店于1937年左右在北京開設的分號。這家帽店經營的帽子,四季齊全,春秋季的呢帽、夏季的草帽、冬季的棉帽都是暢銷貨,還曾經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精心制作出圓頂帽、皮帽、禮帽、金絲草帽等各式帽子。
寓意為“同心協心,和氣生財” 的同升和鞋店始建于1912年的天津,1932年其分店落戶于王府井,以經營鞋類產品而聞名,屬于前店后廠,能夠根據消費者的特殊需要現場為顧客量腳型訂制皮鞋,也曾經為國家領導人以及文體人士制作皮鞋。在產品上以精品鞋和中老年鞋為主,繼承和發揚老字號選料考究、做工精細的傳統,在有限的營業面積中劃出30平方米作為同升和傳統手工工藝的演示臺,推出了制鞋巧匠張慶軍加工訂活的服務品牌,使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顧客穿上了合適的皮鞋。
東安市場南門和西門之間有百草參茸國藥店,后來又加掛了永仁堂中藥店的招牌,櫥窗里擺放著梅花鹿和鹿頭。西門北側是開業于1938年的新巴黎絲綢店,主營蘇杭絲綢,1956年改稱新世界絲綢店,南側是華大呢絨綢布店。當年從西門進入東安市場如同走進—條帶天棚的胡同,胡同兩側是—間間店鋪,服裝、百貨、圖書、煙酒、食品應有盡有。改造后的東安市場西邊的人行道上,設置了以清末民初東安市場商販云集的老照片為原型創作的《理發》《單弦》《拉洋車》三組《都市風情》雕塑小品,讓人們想起老北京的生活,體會那北京曾經特有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