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以下簡稱“和田玉展”)在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齋宮對公眾開放,這是迎接百歲生日的故宮在2025年的第一個展覽。
展覽以清宮舊藏和田玉為核心,分為“玉之源”“玉之禮”“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個單元,共遴選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從和田玉的來源、寓意、工藝、用途等多維度,細膩地勾勒出和田玉與清代紫禁城之間深厚而獨特的故事。展覽展出地為東六宮之南的齋宮,分為前殿、連廊、后殿及西配殿四個展區,通過精美的文物、巧妙的展陳、翔實的說明、沉浸式影片,打造了一場兼具科普性與觀賞性的展覽盛宴。此次展覽在主展區外的西配殿專門開辟了沉浸式影片《玉出昆岡》放映廳,作為輔助展項,影片詳細介紹了和田玉的來源、傳播、工藝等內容。它以全新的視角和形式,為觀眾呈現了和田玉的前世今生,成為展覽內容與設計中的一次嘗試。
主題的探索
創作影片之初,我曾想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請一塊來自新疆和田的和田玉自己來演講,說說它如何“出生”“長大”“打磨”,又是如何來到清代宮廷。我曾在社交媒體中看到過類似的內容產出,通過動畫的形式講一個故事,就像是早年的連環畫,不需要太多的畫面分鏡,只需要找到一個視覺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化,讓觀眾在簡潔的畫面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可是,在反復閱讀展覽大綱,查找資料,與策展老師溝通之后,我逐漸意識到了這個想法的局限性。
首先,很難找到一件符合我以上所有要求的和田子料或和田玉文物。再者,如果全部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和田玉本身的色澤、潤度、美感就很難展現出來。而“我所表達均要真實”,雖然說作為影片,創作者可以適當加一些想象、虛構等內容,但對于文化傳播、文物類展覽的輔助視頻,所傳達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我們可以用包裝特效,將一些文物實物進行動畫的生動處理,但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所以,當我找不到合適的用以“自述”和田玉前世今生的清宮藏和田玉后,我果斷放棄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和故事邏輯,開始重新尋找創作方向。
第二個方向,是依托于展覽大綱,將展覽中的五個部分糅合組裝,制作出一部具有概括性的、梳理性的影片,作為展覽的補充和引導。這樣的影片內容既適用于線上傳播,也能在線下為觀眾提供指引。那么如果采用這種敘述邏輯,選擇哪些重點講呢?258件文物,每一件都有可看性,是講文物,還是講和田玉的傳播,孰輕孰重,需要仔細衡量。再者,如果把影片做成一個展覽的總結回顧,在內容上重復過多,可看性也會大打折扣。但是作為展覽的輔助角色,依附于展覽大綱不偏離主題,又是創作的基石,那么如何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確定影片的獨特主題呢?
綜合以上兩個創作方向,經與策展老師充分討論,加之對展覽大綱及相關研究文獻的研讀,最終我將影片定位為“以展覽大綱為基礎,既有展覽大綱中所提及內容,也有新的知識科普,在創作手法上兼具科普性與藝術化處理的主題性影片”。影片的標題與展覽同步,都命名為《玉出昆岡》,體現其與展覽的一致性。
章節的呈現
影片確定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初心·昆侖之源”“磨礪·始得玉成”“凝聚·美美與共”,分別對應和田玉的來源與傳播、和田玉在清宮的發展與特色、和田玉的文化內涵三部分。如果將《玉出昆岡》當作一部電影,那電影的片頭應當是一段序曲,用以定基調的同時吸引觀眾駐足。和田玉產自新疆,又經絲綢之路東傳,因此新疆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全篇故事闡釋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開篇,便以快閃鏡頭呈現具有新疆特色的畫面,巍峨的雪山、廣袤的土地、熱情奔放的歌舞……通過壯美、充滿色彩的畫面,營造影片的觀賞性氛圍。同時,在序篇末尾處插入故宮古建筑的畫面,將觀眾注意力從遙遠的新疆帶回至紫禁城中,以此強調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和田玉與紫禁城的故事。
“初心·昆侖之源”是和田玉的溯源之旅,包括和田玉的來源、色澤與開采三個小部分。巍巍昆侖山岡,白雪連綿不絕,河流奔涌,白浪滔天,裸露的礦床隨冰雪遷徙,順山坡滾落。千百年來經水花磨礪,才形成了和田玉料,和田玉正是在這樣的自然選擇下出生與成長。山脈、冰雪、河流、石子,這些極具視覺沖擊的畫面剪切成一組,隨音樂起伏由淺至深逐一出現。清宮舊藏和田玉大致分為白、青、黃、墨、碧五色,影片中選取五件展出文物,分別截取五件文物的特寫局部一一細致展現。和田玉溫潤細膩,它如水般溫柔,因而此處選擇了“水墨”特效包裝,以一滴墨展開五色和田玉。五色文物的選擇也包含巧思,雖然包裝效果都相同,但為了不造成審美疲勞,我們在文物的選擇上都精心挑選了造型巧妙且局部特寫能獨立成輪廓的珍品。有環型、瓶型、山子型等,希望能體現其色澤的同時也能展現匠人設計制作的巧思。開采部分采用實景畫面與文物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在展覽中,“乾隆御題青玉采玉圖插屏”是重點文物之一,它不僅有乾隆御題詩,也雕刻了采玉的場景,因而選擇這件文物,通過“點亮”采玉人物的上山之路,體現和田玉自昆侖雪線開采至運抵清宮的漫漫征程。與此同時,配上巍峨的昆侖雪山實景,一虛一實讓觀眾在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更能深刻體會到和田玉開采背后所蘊含的艱辛歷程與人文精神。
“磨礪·始得玉成”是影片的重點部分,是和田玉在清宮中的一段華麗蛻變,包括它的東傳、采用、工藝等。這一部分,出場率最高的便是乾隆,可以說第二章節是由乾隆皇帝貫穿的。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和田良玉充貢宮廷,成為清代宮廷玉料的主要來源。乾隆皇帝被稱為“玉癡皇帝”,他不僅親自指導玉器的加工制作,還將自己的賞玉心得撰寫成詩文,命玉工刻在玉器之上。他一生撰寫詩文800余篇,無論是玉甕、僧帽壺,還是玉山子,乾隆都會不吝筆墨再三詠之。因而這一部分,選擇了4幅有關乾隆的畫,6件刻有御制詩的文物及6首乾隆御制詩,用以突出乾隆在清宮和田玉傳播的重要影響。通過這樣的設計與呈現,希望觀眾在欣賞此篇章時,不僅能夠領略到和田玉在清宮中的華麗蛻變,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乾隆皇帝對和田玉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在推動和田玉文化發展中的貢獻。
這一部分采用包裝特效與文物實物畫面相結合的形式展現。此外,我們還利用了三維掃描技術,將包含的文物360度地展示。這一部分是影片的干貨,補充與拓展展覽內容。雖為干貨,觀看門檻和理解難度并不大。依照正常的觀展順序,影片應該為展覽的最后一站,如果在瀏覽了大量文物后視頻中還再填塞知識,觀眾的接受度和視頻傳播效果也會有所影響,所以這部分主要利用包裝特效將所講文物進行拆解,保證畫面的有趣與生動。例如,“白玉月令組佩”這件文物的包裝與畫面呈現花了不少心思設計。這件文物采用整塊白玉刨琢而成,聚可成組,分可獨立成意。它的做工精細富有創造力,無論是它的刨琢、鏤雕工藝,還是其獨特的組裝結構,抑或是其蘊含的美好寓意,這件文物的可看性都很足。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件文物因為太平面而不具備掃描條件,因而最終選擇以高清圖片為基礎。月令組佩組合像一朵花,每一塊月令牌都是一片花瓣,周飾勾云紋,花瓣的下部輪廓也不相同。月令組佩的中心為六環式活心,可轉動。通過“發散”與“放射”特效,月令組佩在畫面中轉動,工匠的設計重點也通過“點亮”“描邊”等特效細節突出展示。可轉動的六環式活心作為小彩蛋,也在第二部分的末尾處展現出來。
“凝聚·美美與共”作為尾篇,從“君子比德于玉”出發,升華全篇主題,講述玉德及其對中華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作用。這一部分的設計巧思是在片尾處出現了此次展覽的舉辦地——齋宮展廳,這是影片最后的彩蛋。觀眾來到故宮齋宮看清宮藏和田玉,在齋宮西配殿跟隨影片走了一場和田玉的溯源之旅,在故事的結尾,時光機落回齋宮,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這一刻,宛如一首優美的樂章回歸到最初的旋律,充滿了浪漫與動情。
成片的反響
寫到這里,關于《玉出昆岡》影片內容的解構已經接近尾聲。2025年1月7日,我在展覽正式對觀眾開放的第一天早早來到了齋宮西配殿,我在緊張,也在期待:第一個關注到這里有影片的觀眾會是怎樣的心情?他是否會被影片的開頭所吸引?他是否會靜得下心來看這樣長度的影片?我們所傳播的內容他是否會覺得有趣呢……
在這時,一位小朋友拉開展廳的簾子,小小的腦袋探了進來,他被我們設置的曲面屏吸引了?!皨寢屵@里有電影可以看!”小朋友興奮地轉過頭告訴自己的媽媽,然后這對母女一起走了進來,坐在放映廳專門擺放的長條凳上,緊接著,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好奇的觀眾逐漸走了進來,站滿了展廳。我站在最后面,看著他們對影片的內容談論,交流,很感動,希望這場有關清宮舊藏和田玉的溯源之旅,能讓每一位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