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意在推動更多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的大師們。這天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和秘魯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辭世紀念日。
那么在當今的時代,讀什么樣的書,怎樣的環境適于讀書,以及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利用互聯網電子出版物,相輔相成地閱讀紙本書?
紙本書與電子書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博覽群書,接受人類包括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已經創造和正在創造的進步的思想文化——涵蓋文史哲理化工商科技等各學科的成就。顯然,上海某公園保安禁讀的“外國詩”也在其內。
進入新世紀,此消彼長迭代更新的科技產品,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讀寫方式、手段和機遇,也帶來挑戰。處理好紙本書與電子書之間的關系,顯得越來越必要。
接觸過不少年輕人,其中大專學歷者不在少數,了解到他們大都使用互聯網閱讀電子書,更多的人只讀手機微信電子數據,讀紙本書的寥寥無幾。原因嘛,方便,一機在手什么資料都可以查閱;便宜,不需額外支出。
電子出版物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原是由傳統紙本書經工具軟件掃描脫胎而來。借助互聯網閱讀和寫作,只是多了一種選擇,并不能替代傳統的閱讀方式。個人覺得,讀書還需溯源,博覽紙本書。互聯網的檢索功能、復制下載,和共享轉發功能,提高了人們的讀寫和工作效率。作為參考,查閱基礎知識和常識性問題確實方便。但它也有不足之處,較之正規出版社,新媒體平臺的編輯、審校制度不健全,時或出現詞句錯誤(常見于同音字、年代、姓名的錯誤輸入),閱讀、引用時要明辨,必要時還需查閱紙本書原文,或權威工具書(諸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辭海》等),避免以訛傳訛,鬧出笑話。
香港作家、收藏家、《明報》原總編輯董橋先生言:情愿一頁一頁讀完一千部紙本書,也不愿指揮鼠標滑來滑去瀏覽一萬本電子數據。電子書或能掃出學問,但掃不出情趣,感覺像是跟鑲在鏡框里的美人彩照親吻。
我沒有董先生那樣豐富的聯想,只是覺得,紙本書無閃爍不傷眼,看著舒服。紙張的觸感、氣味,握在手中實實在在,還可以在書頁上用鉛筆勾勾劃劃寫上幾句心得,隨意修改,留下思索的痕跡。電子數據虛無縹緲,關掉電源悵然若失。如果居室里只有電腦、手機,沒有了書報紙筆,其清冷之狀不敢久留;再者,新書出版發行,自然要考慮收回印制成本和盈利,故線上只作簡介和宣傳,沒有電子版可供閱覽(如有,也需付費),新書只在書店銷售。這是我閱讀和購買紙本書的兩個理由。
讀書與環境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電視、報刊連日報道北京開設多家圖書樓、館、室,設計極富創意,裝潢或古色古香,或時尚前衛。連接天花板的書架下面,擠滿查找翻看書籍的學生,樓梯上坐著捧著繪本的小朋友。“讀書日”之“書”,引導提倡的是讀紙本書,應無異議。
許多書店還有咖啡茶飲服務,有讀者手邊一杯氤氳裊裊的咖啡,姿態優雅地閱讀。不少俊男美女也來打卡豪華書室,沒有讀書,而是徜徉其間持手機咔咔拍照。筆者個人淺見,讀書屬個人修為,只與書籍有關,與閱讀的愿望和習慣有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閱讀,其實只需一本開卷有益的書,和一個清靜的環境。蘇格拉底說得好:斗室簡陋,只要能容納真正的朋友。書籍是人類真正的朋友,得益于書的人,心無旁騖。
當然啦,開設高大上書屋,總比近年一家家新華書店多米諾骨牌式地倒閉好。但我想補上兩句供諸位參考: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造勢活動是必要和及時的,在提倡全民讀書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在其后闡明閱讀的實質,并將讀書引向持久和深入。“讀書日”是一種倡導,和良好的外力推動,閱讀,最終還得靠自己。
世界讀書日對青年學生來說是福音,他們經濟沒有獨立,父母給的伙食費里擠出一點也買不了幾本書。帶上一瓶白水、一個面包可以坐在書店敞開了閱讀,看上的不是這里的環境,而是這里有不付費的可讀之書。囊中羞澀阻不住求知的熱情,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只要有可讀之書,只要愿意,還需要其他條件嗎?時光上溯到抗戰年代,西南聯大的學子在日軍飛機轟炸間隙讀書,并沒有影響他們學成報效祖國,成就了那么多的學者、大師。
與讀書有關的話題是買書。筆者近年因家務之累,少逛書市,借助網上訂購實屬無奈,卻意外發現標為降價的“舊書”到手都是新書,估計與讀書的大環境有關;越來越多的人不讀紙本書改讀電子書,導致新書滯銷。網購書籍外加快遞費,約是原價的一半(民國版舊書、線裝古籍除外),線上繳費下單后兩天送到。足不出戶乃得心儀之書,不失一種選擇。喜讀紙本書籍的朋友、青年學生,在滿足淘書之樂,感受書市書香濃濃氛圍之余,不妨也嘗試網購“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