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地下工程建設的快速發展,盾構機在穿越復雜地層時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小半徑曲線掘進尤為關鍵。結合鄭許市域鐵路的小半徑曲線盾構掘進施工,通過對盾構機姿態控制、掘進參數優化、管片選型拼裝控制以及地層加固等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統的小半徑曲線盾構掘進控制技術,實現小半徑曲線段快速掘進,提高施工效率,從而保障施工安全。
關鍵詞:小半徑曲線;盾構掘進;姿態控制;參數優化;管片拼裝
0" "引言
在城市地鐵建設中,盾構機的優勢尤為凸顯。它能夠在不影響地面交通秩序的情況下,快速挖掘隧道,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同時,其高度自動化的操作系統和精準的掘進控制技術,確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質量穩定性。
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如軟土地層、巖石地層、地下水豐富區域等,都給盾構機的掘進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城市復雜的地下環境中,小半徑曲線掘進已成為盾構施工不可避免的挑戰。小半徑曲線掘進時,盾構機面臨著諸如盾構機姿態控制困難、管片拼裝質量難以保證、地層擾動大等諸多技術難題。
張明聚等[1]結合福州地鐵,提出了長距離小半徑曲線段盾構掘進以及姿態控制措施。余國武[2]以珠機城際橫琴隧道施工為例,針對區間復合地層,分析了土壓平衡盾構掘進過程中的重要掘進參數和地層的相關性。何寨兵等[3]結合小半徑曲線上盾構掘進,采用調整管片選型、液壓缸推進力與行程、注漿壓力與配比,增大鉸接液壓缸行程等糾偏措施,達到了預期效果。王玉花等[4]依托南昌地鐵2號線,分析了盾構機小半徑曲線掘進姿態偏離超限的原因,并通過改變盾構機的推力等措施解決了偏離超限問題。
本文結合鄭許市域鐵路,針對500m小半徑曲線盾構掘進,提出了盾構機姿態監測與調整、掘進參數優化、管片拼裝控制、地層加固與輔助措施相結合的盾構機小半徑曲線掘進控制技術,達到了預期效果。
1" "工程概況
1.1" "工程基本情況
鄭許市域鐵路永昌大道站至許昌東站的區間里程為左DK80+719.902(右DK80+719.280)至左DK82+778.249(右DK82+778.249),左線長為2080.217m,右線長為2059.069m。永昌大道站至許昌東站的區間左、右線各設一處平曲線,左線曲線半徑為500m,右線曲線半徑為510m,線間距8.0~14.0m。
本區段隧道主要敷設在魏武大道路中,路面及兩側分布較多雨污水及弱電管線,500m轉彎曲線段沿線主要風險源為1~2層磚混結構的民用房屋淺基礎。永許區間平曲線平面如圖1所示。
區間隧道采用通用環管片,管片外徑為6200mm,管片內徑為5500mm,管片厚度為350mm,環寬為1500mm,每環襯砌環由6塊管片組成,其中1塊封頂塊、2塊鄰接塊、3塊標準塊。
1.2" "工程地質與水文狀況
根據勘探情況,工程區地層以第四系全新統及第四系上更新統粉土、粉砂和粉質黏土為主。
永昌大道站至許昌東站區間地下水補給,主要有降水入滲、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側向徑流等補給。地下水由西、西南向東及東北徑流,水力坡度約0.5‰,徑流條件稍差。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為開采排泄和蒸發排泄。上部地下水以潛水為主,穩定地下潛水水位埋深介于5.1~6.7m(水位高程約63m),主要賦存于約5m以下粉土及粉質黏土層中。
1.3" "施工難點
盾構機在小半徑曲線段掘進過程中,由于盾構機主機長度達到9m,對曲線進行擬合時難度較高,造成掘進軸線的控制難度大。另外,在小半徑段掘進時,由于管片盾尾間隙調整難度較大,以及推進過程中管片受到的水平分邊影響,造成管片拼裝質量控制難度較高。
2" "小半徑曲線掘進控制技術
2.1" "盾構機姿態監測與調整
2.1.1" "精確測量與導向
采用激光導向儀等高精度的自動導向系統,實時監測盾構機的三維坐標(包括水平位置、垂直位置和盾構機的扭轉角度)。依據測量數據,通過調整盾構機各分區推進液壓缸的壓力與行程,實現對盾構姿態的糾正,在曲線外側液壓缸適當增加推力,內側液壓缸減少推力,使盾構機沿設計曲線掘進。
測量頻率一般為每推進一環測量一次,確保及時掌握盾構機的姿態變化情況。根據測量數據計算盾構機與設計軸線的偏差值,為姿態調整提供準確依據。
2.1.2" "分區推進調整
盾構機的推進液壓缸通常分為多個分區。在小半徑曲線掘進時,依據盾構機的姿態偏差,通過控制不同分區液壓缸的壓力和行程,來調整盾構機的掘進方向。當盾構機向曲線外側偏移時,適當增加曲線內側液壓缸的推力,減少外側液壓缸推力,使盾構機逐漸向設計軸線靠攏。調整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液壓缸壓力變化,防止局部壓力過大對管片造成損壞。
2.2" "掘進參數優化
2.2.1" "土倉壓力平衡控制
根據隧道所處地層的地質條件(如土體類型、含水量、孔隙比等)和埋深,精確計算并設定土倉壓力。在小半徑曲線掘進過程中,維持穩定的土倉壓力至關重要。否則壓力過高可能導致地層隆起,壓力過低則易引起地層坍塌,二者都會使盾構機姿態失控,進而影響軸線穩定。
盾構在穿越過程中,須嚴格控制切口平衡土壓力,要使盾構切口處地層有微小的隆起量(0.5~1cm),以平衡盾構背土時的地層沉降量。同時,也必須嚴格控制與切口平衡壓力有關的施工參數,如出土量、推進速度、總推力、實際土壓力等,防止過量超挖、欠挖。盡量減少平衡壓力的波動,其波動值控制在0.02MPa以內。
2.2.2" "刀盤轉速與扭矩控制
合理調整刀盤轉速和扭矩,以適應小半徑曲線掘進時不同地層的切削要求。在曲線段,由于盾構機與地層的相互作用更為復雜,需要降低刀盤轉速(通常比直線段降低10%~20%),同時適當提高扭矩,確保刀盤能夠均勻切削土體,避免因切削力不均導致盾構機偏離軸線。例如,在砂質土層中,刀盤轉速可控制在1.0~1.5rpm,扭矩根據地層硬度和盾構機推進阻力進行實時調整。
2.2.3" "推進速度控制
小半徑曲線掘進時,推進速度應控制在2~3cm/min。這既可避免因推力過大而引起的側向壓力的增大,又可減小盾構推進過程中對周圍土體的擾動。以上參數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
同時,要根據盾構機姿態調整情況和地層反饋信息,適時調整推進速度,如在盾構機姿態偏差較大或地層變形明顯時,適當降低推進速度,待姿態穩定或地層變形得到控制后再恢復正常速度。
2.3" "管片拼裝控制
2.3.1" "管片選型與排布
管片選型需要根據推進液壓缸行程差及盾尾間隙進行選擇,楔形量最小點需安裝在液壓缸行程短及盾尾間隙大的位置,兩者以液壓缸行程控制為主。楔形管片是小半徑曲線掘進的常用選擇,其楔形量根據曲線半徑和管片環寬計算得出。
根據隧道的曲線半徑和盾構機姿態,選用合適的楔形管片,并進行合理的管片排布。排布時要考慮管片的拼裝順序和點位,使管片拼裝后能形成符合設計曲線的隧道結構,確保管片環間的連接緊密、受力均勻,減少因管片拼裝誤差累積導致的軸線偏差。
2.3.2" "開展模擬分析與現場試驗
利用計算機模擬軟件,將管片選型方案、盾構機參數、地層條件等輸入模型,模擬盾構機在小半徑曲線段的掘進過程和管片拼裝過程。觀察隧道軸線偏差、管片受力情況等指標,驗證選型方案是否合理。通過改變管片選型的關鍵參數,如楔形量、排版方式等,對比不同方案下的模擬結果,優化管片選型方案,找到最適合小半徑曲線掘進的管片配置。
在正式施工前,按照選定的管片選型方案進行試拼裝和試掘進,監測管片拼裝精度、盾構機姿態變化、地層沉降等數據。
根據現場試驗結果,對管片選型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如果發現管片拼裝困難、盾構機姿態難以控制或地層沉降過大等問題,及時修改選型方案,直到滿足小半徑曲線掘進的要求。
2.3.3" "拼裝工藝控制
嚴格控制管片拼裝順序與精度,保證管片環間連接緊密、平整。在管片拼裝過程中,嚴格控制管片的拼裝精度,包括環向和縱向的錯臺量。環向錯臺量一般應控制在5mm以內,縱向錯臺量控制在3mm以內。同時,要及時調整管片位置與姿態,采用合理的螺栓緊固力矩與順序,使管片能有效傳遞盾構機推進力并約束其姿態變化,防止隧道軸線變形。
管片拼裝完成,需要將螺栓全部緊固后才能進行盾構機掘進。在本環管片推進至盾尾處時,需要對管片螺栓進行二次復緊,在管片拖出車架前,需要對管片螺栓進行三次復緊。
2.4" "地層加固與輔助措施
2.4.1" "地層加固
在小半徑曲線盾構掘進前,對地層進行注漿加固預處理,可有效減少盾構施工過程中的地層變形,有利于盾構軸線控制。在軟弱地層中,采用超前注漿加固,在盾構機前方一定范圍內采用袖閥管注入水泥漿,以此提高地層的強度和穩定性。
其中,注漿孔均為豎向,間距為1m×1m,梅花型布置,注漿加固擴散半徑為1m,注漿終壓為0.5~1MPa。注漿過程中,注漿壓力要逐步提高,達到注漿終壓并繼續注漿10min以上。加固長度10m,豎向加固范圍為隧道頂以上3m,隧道底以下2m。水平加固范圍為盾構隧道結構外左右側3m。
2.4.2nbsp; "輔助措施
在盾構機外殼與周圍土體間注入膨潤土,降低盾構機與土體間摩阻力,以利于盾構姿態調整與軸線控制。同時,要設置合理的盾構機超挖裝置。在曲線段適度超挖,為盾構機轉向提供空間,但需嚴格控制超挖量,避免地層過度擾動引發坍塌。
2.4.3" "沉降監測與反饋
沿隧道軸線及周邊建筑物、地下管線等設置沉降觀測點,建立完善的沉降監測體系,定期進行沉降觀測。觀測頻率一般為1~2次/d,在特殊地段或沉降變化較大時適當加密觀測。
將沉降觀測數據及時反饋給盾構施工控制中心,根據沉降情況分析盾構機掘進對地層的影響,及時調整盾構機姿態、掘進參數和地層加固措施,確保盾構軸線偏差和地層沉降均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當地層沉降超過預警值(10mm)時,立即停止掘進,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二次注漿、調整土倉壓力等。
3" "結束語
盾構機小半徑曲線掘進控制技術體系,涵蓋了從姿態控制、參數優化、管片拼裝到地層沉降控制等多環節的有效措施與方法,可實現小半徑曲線段快速掘進,提高了施工效率,減少了挖掘土壤的變形和沉降,有效降低了結構設備受力的風險,從而保障施工安全。
掘進參數優化方面,曲線推進時嚴格控制盾構的推進速度,嚴格控制同步注漿量和漿液質量,加強對曲線段外側的壓漿量,提高了掘進過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改進管片拼裝工藝,采用楔形管片并精確設計其楔形量,結合拼裝順序和螺栓緊固工藝,不僅能使管片良好地擬合小半徑曲線形狀,還增強了管片襯砌結構的整體性與防水性。
建立完善的沉降監測體系,實時反饋沉降數據,及時調整掘進參數與采取補救措施,可將地層沉降控制在允許的工程規范范圍內,保護周邊建構筑物與地下管線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明聚,張振波,陳鋒.高壓富水碎裂狀巖層小半徑曲線盾構隧道施工技術[J].現代隧道技術,2018,55(6):197-203,209.
[2] 余國武.復合地層小半徑曲線隧道盾構掘進參數統計分析[J].施工技術,2020,49(13):19-22.
[3] 何寨兵,耶律根迪.盾構機在小半徑曲線段隧道掘進姿態糾偏施工技術[J].云南水力發電,2017,33(6):100-103.
[4] 王玉花,王志龍,許飛進.南昌地鐵2號線土壓平衡盾構小半徑曲線的掘進技術[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8,37(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