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化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瓷窯之一,以精湛的雕塑藝術聞名于世,其雕塑作品以白瓷為主,具有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胎釉堅固致密等特點,深受國內外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喜愛。本文結合歷史文獻和實物資料對泉州明清時期德化窯雕塑藝術的特征進行深入探討,從題材選擇、制作工藝、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
關鍵詞明清時期;德化窯;雕塑;藝術特征
1德化窯的發展源流和脈絡
福建陶瓷作為福建古代文化的瑰寶,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一席,其歷史源頭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位于平潭縣的殼丘頭文化遺址是福建省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原始陶器標志著福建陶瓷文化的發軔。福建省內陶瓷窯址密布,眾多古窯址、器具及生產工具的發現為福建陶瓷經濟與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宋元時期,福建陶瓷迎來了大發展,黑釉瓷、青釉瓷、青白釉瓷等品種并存,窯址數量眾多,同時福建窯業與海上絲綢之路緊密相連,泉州港等港口的繁榮推動了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福建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明清時期,德化窯白瓷異軍突起,以冰清玉潔的本色、鮮明濃厚的個性在異彩紛呈的瓷器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以觀音、彌勒等瓷雕作品享譽世界,大量銷往歐洲及東南亞,同時青花瓷、彩繪瓷和素三彩瓷等新瓷器作品也相繼涌現,產區遍布閩南、閩中、閩北地區。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被譽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窯始燒于唐代,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窯場,以生產外銷瓷聞名。宋、元、明、清時期,德化窯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大量外銷產品,其中白瓷以精湛的瓷雕技藝贏得了國際聲譽。德化窯的瓷器制作歷史源遠流長,從唐至清窯址遍布全縣,見證了德化陶瓷業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迅速崛起,明代達到鼎盛,被譽為“中國白”,清代以后繼續發展,產品種類更加豐富。
2明清時期泉州德化窯雕塑藝術題材
德化白瓷以質取勝,白若凝脂,因其瓷色白如高原雪山圣潔溫婉,故在德化窯人物藝術塑造上宜燒制佛道塑像、妝雕浮生眾相。明清兩代,德化窯雕塑藝術發展達到鼎峰,其產品的主題廣泛,涉及人物、動物、植物等多個領域,以人物雕塑最為突出,尤其是觀音、達摩等佛教題材的作品更是成為了德化窯雕塑藝術的代表,有些塑像的背部戳有工匠印記,如何朝宗、林朝景、陳偉、張壽山等,以明代的何朝宗所制雕塑最具盛譽。閩南地區信仰的神靈眾多,有天神、地神、人神等,既源于閩越文化的原始崇拜,又源于河洛文化的多神論。從古到今,閩南民眾認為萬物有靈,生產、生活、自然界等都存在著林林總總的神或鬼,于無形中主宰著人類的一切活動。此外,閩南地區邊陲落后的農耕經濟嚴重受制于自然條件,而閩南民眾在面對自然災害、疾病等困境時往往希望通過信仰神靈來尋求心理寄托和安慰,這種心理需求推動了神靈信仰的廣泛傳播。因此,在歷史與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民間信仰的豐富性以及社會心理與實用功利性等因素相互交織和影響下,德化窯的人物雕塑創作蓬勃發展。
(1)觀音雕塑
明朝德化白釉釉色偏黃、質感豐富,曾廣受歐洲人喜愛,被譽為象牙白、豬油白、中國白等,明初時期德化瓷通常呈肉紅色,燈光下能透見,放大鏡下則呈現出細膩、晶瑩的糯米光澤。觀音作為佛教中的重要角色,在德化窯的雕塑藝術中得到了生動展現,德化窯觀音雕塑多以女性形象呈現,展現出端莊優雅、慈祥溫柔及寧靜祥和的氣質,制作工藝精湛,細節處理尤為細膩,無論是衣紋的流暢自然還是面部表情的微妙刻畫都體現了匠人的高超技藝,例如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雕塑,高21 cm、底寬15 cm,坐姿舒展、面容肅穆、衣紋簡練灑脫,背面刻有葫蘆形“何朝宗”款識。再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德化窯白釉“何朝宗”款觀音像,線條優美、比例協調,釉面光潔溫潤,白中略泛象牙黃色,其頭戴風帽、身披長巾、神色安然,隨風飄拂的衣衫和海浪塑造出動感之美,充分展示了德化窯的瓷塑水平,其衣褶處布滿疏朗不一的氣泡,背面隱約可見“何朝宗印”,以此作為鑒別真偽的重要標志。
(2)達摩雕塑
達摩作為禪宗的重要始祖,其形象在德化窯雕塑藝術中得到了廣泛且生動的展現。達摩雕塑作品多以男性形象塑造,身姿矯健、面容堅毅,傳遞出一種威嚴、莊重的氣息。在制作工藝上,德化窯的達摩雕塑追求極致,無論是發絲的精細刻畫還是衣紋的流暢處理都體現了匠人的高超技藝和細膩觀察,例如蘇州博物館的明代德化窯立相達摩立像,高12.6 cm,整體施透明釉,砂底無釉,內部中空,釉色溫潤如玉,微帶牙黃色調,展現出獨特的質感,立像造型比例恰當、形象生動,達摩容貌威嚴,廣額深目、高鼻挺直、滿臉虬須,身穿袈裟,雙手攏袖于胸前,赤足立于波濤,衣褶旋回轉折,線條圓潤流暢,形象超凡絕塵、神采飛動,展現了德化窯雕塑藝術的精湛水平和獨特魅力。
(3)其他雕塑
除了觀音、達摩等雕塑外,還有眾多人物類雕塑,例如廈門市博物館珍藏的清代德化窯文昌坐像與民國童子造像,展示了德化窯雕塑藝術的多樣魅力。清代德化窯文昌坐像高達30.5 cm,胎質白而堅實,釉面微泛青色,該塑像生動再現了文昌帝君的形象,國字臉、大耳,上下唇預留須孔以便裝配真須,頭戴官帽、身著寬袖衣袍、腳踏靴履,其左手執玉如意,右手自然下垂,整體儀態文靜端莊、面容慈祥,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塑像背部刻有直行四字楷書款“珍和今記”,彰顯了其獨特的堂號標識。另一件清代童子造像則展現了德化窯在清代中期的瓷塑風格,童子形象憨態可掬,面部表情獨具韻味,白釉光潔,腹部施以彩繪,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此造像具有清代特征,造型獨特,民間意味濃厚,展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
3明清時期泉州德化窯雕塑制作工藝
明清時期泉州德化窯雕塑制作工藝精湛,其流程涵蓋原料選擇、成型制作、釉料配制及燒制四大關鍵環節,每個環節均體現了匠人的高超技藝與豐富經驗。原料選擇至關重要,德化窯雕塑作品精選優質高嶺土,該土質細膩潔白、可塑性強,為作品成型與燒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匠人根據作品需求配制原料,以確保最佳效果。成型制作是雕塑作品的核心環節,德化窯雕塑采用手工捏塑或模具成型技術,成型后匠人還需細致修飾,確保作品無瑕。手工捏塑要求匠人具有高超的技藝,能塑造出形態逼真、線條流暢的作品;模具成型則需匠人經過精確的測量與雕刻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模具。釉料配制在制作過程中同樣關鍵,德化窯雕塑選用優質瓷釉,色澤潔白透明、附著力強,能有效保護作品表面并提升美觀度,匠人根據作品需求精心調配釉料,以實現最佳釉面效果。燒制環節決定作品最終的成功,匠人將制作完成的雕塑坯體放入窯爐,嚴格控制溫度與氣氛,確保作品充分燒結,達到最佳的效果。燒制過程中匠人需密切觀察作品的狀態,及時調整,避免裂紋、變形等問題,高溫燒制后作品表面形成堅硬的釉層,保護作品免受外界侵蝕。
4明清時期德化窯雕塑藝術風格特征
明清時期德化窯雕塑藝術以鮮明的風格特征和精湛的工藝聞名于世,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在造型上,德化窯雕塑作品追求優美與逼真,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線條流暢細膩、刻畫生動傳神。匠人們注重作品與環境的協調性以及美感的表現,每一件作品都獨具匠心,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筆觸細膩、色調柔和,精準捕捉形象的輪廓和紋理,賦予作品柔和而富有生命力的美感。在胎釉方面,德化窯雕塑采用優質高嶺土和瓷釉,經過高溫燒制形成一層堅硬、致密的釉層,不僅具有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還能有效保護作品免受外界侵蝕。德化窯雕塑作品的藝術風格獨特,注重表現形象的內在精神和氣質特征,匠人巧妙融合傳統文化與藝術元素大膽創新,使作品充滿時代感和創新性。
5結語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以溫潤如玉的質感和精湛的瓷雕技藝聞名遐邇,尤其是觀音、達摩等佛教題材的雕塑成為傳世經典,這些雕塑作品造型優美逼真、線條流暢細膩,注重表現形象的內在精神和氣質特征,同時融合了傳統文化與藝術元素,展現了匠人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美的獨特詮釋。德化窯雕塑制作工藝精湛,涵蓋原料選擇、成型制作、釉料配制及燒制等關鍵環節,每個環節均體現匠人的高超技藝與豐富經驗。明清時期德化窯雕塑不僅是藝術瑰寶,更是研究福建陶瓷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展現了福建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王衛丹.溫潤雅致“中國白”——館藏明清德化窯白瓷[J].文物天地,2017(1):29-33.
[2]何小海,張靜容.閩南習俗的文化意象與主要特征[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7(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