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光長河的溫柔懷抱里,砂礓河如一條靜靜流淌的玉帶,橫穿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東部,流經泗陽、沭陽,最終匯入大海。它雖只是一條區域河流,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紅色記憶,見證了宿遷革命老區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光輝歷程。
1926年,年輕的馬侖從徐州省立第七師范學校畢業后,前往洋河高小任教。彼時,時代的浪潮正洶涌澎湃,革命的火種在中華大地悄然播撒。次年,受蔡少衡的影響,馬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辭去教員工作,回到家鄉馬莊,投身于秘密革命工作。
回到馬莊后,馬侖憑借親友、校友關系,在砂礓河兩岸的青年農民中積極發展黨員。1927年底,宿遷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馬莊支部正式成立。此后,一批又一批新黨員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革命的火種迅速在砂礓河兩岸蔓延,不僅紅遍東鄉,還波及大運河西岸的鄉村。
1928年3月,中共宿遷縣委在馬莊成立,馬侖擔任書記。在黨的領導下,宿遷的革命事業有了明確方向,根據地建設穩步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先后建立了多個黨支部,并計劃以此為基礎建立鄉級政府。為了拓展根據地,馬侖在砂礓河沿岸設立秘密渡口,將縣委機關安置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區域。至1929年初,宿遷縣的黨員人數大幅增長,黨的活動范圍廣泛,成為徐海蚌地區黨員人數眾多、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的革命根據地。
為貫徹省委指示,1928年,馬侖帶領黨員和大哥馬愛亭,在砂礓河北岸的張莊召集窮苦青年農民座談,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參加農民協會,反對壓迫剝削。這些話語直擊窮苦農民的內心,大家紛紛響應,宿遷縣第一面農民協會紅旗在張莊高高飄揚。
此后,砂礓河兩岸的農民協會如燎原之火般相繼建立。農民們有了自己的組織,積極投身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在馬侖的組織下,一場抗捐抗債斗爭大會在他家門前的打谷場舉行,斗爭對象正是他的庶母馬楊氏。面對父親的阻攔,馬侖毫不退縮,以堅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動,踐行著入黨誓言,贏得了農民們的衷心擁護。
在馬侖的帶領下,砂礓河畔的抗租減息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斗爭熱潮迅速蔓延至東鄉和運河西岸的鄉村。這場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剝削統治,讓廣大貧苦農民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黨的力量。然而,不幸的是,1930年7月,馬侖在對敵斗爭中壯烈犧牲,年僅27歲。但他的精神激勵著無數人繼續前行,他的哥哥馬愛亭和侄子馬驥繼承他的遺志,為宿遷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貢獻力量,“砂礓河畔三駿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頌。
1938年,日軍進攻宿遷縣城,國民黨軍隊撤離,宿遷陷入日軍的魔掌。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宿遷黨組織挺身而出,扛起抗日大旗,組織統一戰線,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
為了培養抗日干部和骨干,宿遷會同泗陽、沭陽成立“蘇北人民抗日干部培訓班”,為部隊和抗日根據地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開國少將陳紹昆就是其中之一。他1939年入班學習,在黨的培養下迅速成長,為抗日事業立下赫赫戰功。
同時,宿遷各級黨組織積極擴大地方抗日武裝,組建了多支抗日隊伍,包括蘇魯邊區抗日游擊大隊、三縣邊區聯防抗日自衛團等。全縣各階層人士紛紛響應,成立抗日救國會和自衛隊,形成了強大的抗日力量。
在反擊日軍“掃蕩”的戰斗中,宿遷軍民取得了一系列勝利。1939年11月,馬愛亭、蔡少衡帶領游擊大隊伏擊日軍,擊斃“掃蕩”小隊長;1944年2月,張蔭棠帶領抗日大隊在來龍庵設伏,配合抗日總隊打擊日偽軍。民間抗日力量也不甘示弱,武海峰變賣資產組建抗日聯防隊,蔡佩恩老人帶領全村組建抗日自衛隊,他們與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據史料記載,至1945年6月,宿遷地方武裝力量共拔除日偽軍據點10多處,堵截打擊日偽軍40多次,為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場偉大的抗戰中,600多名宿遷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為了紀念他們,宿遷縣人民政府在馬陵公園敬立抗日烈士紀念碑,讓后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趕走日本侵略者后,中共宿遷縣委積極落實黨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在泰山區永平鄉開展土地復查試點,讓農民獲得土地,贏得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1946年12月,宿北戰役打響。砂礓河沿岸的革命老區成為支前的重要后方,宿遷縣委發出一切服從前線、一切為了前線的號召,全縣人民熱情響應。農民們紛紛騰出住房和商鋪,用作物資加工廠和儲備庫,卸下門板制作擔架。縣委沿河岸設立物資供應站和補給站,全縣上下齊心協力,全力支援前線。
青壯年踴躍送物資、抬擔架,女同志在后方磨面粉、縫軍衣、做軍鞋。據統計,在宿北戰役中,宿遷縣支援前線的青壯年達7.6萬人,提供擔架3000多副,各種用車540多輛,軍服1500多套,軍鞋2.2萬多雙,面粉40余萬斤。在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下,我軍取得了宿北戰役的輝煌勝利,毛澤東主席發電文祝賀,稱贊此戰使整個蘇魯戰局好轉。
隨著宿北戰役的勝利,宿遷縣解放區得到全面拓展鞏固。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老區人民再次投身支前戰斗。荷塘鄉民兵隊長杜元清帶頭參軍,在他的影響下,全縣掀起參軍熱潮。宿遷縣委成立支前總隊,帶領支前大軍奔赴淮海戰場。淮海戰役勝利后,宿遷的支前工作受到表彰,宿遷擔架民工隊被選編為民工第七營,隨大軍南下參加渡江戰役。
如今,古老的砂礓河畔早已舊貌換新顏,四季常青,三季花開。沿河兩岸的萬頃糧田,夏日麥浪金黃,秋天稻花飄香,畝產超噸糧。全流域的鄉村處處呈現出振興發展的景象,人民生活幸福,奔向小康。但那段烽火歲月中,砂礓河畔軍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