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級綠美村莊——東臺市東臺鎮華灶村黨群服務中心西側的“華灶憩園”里,有一處靜謐而莊重的建筑——“紅色長廊”。長廊被郁郁蔥蔥的綠蔭溫柔環抱,宛如歷史與自然的交融。它以“烽火歲月里的紅色印記”為主題,宛如一部立體史書,精心陳列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守護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12位華灶烈士的生平事跡。步入黨群服務中心大廳,“紅色賦華,綠色阜灶”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映入眼簾,這不僅是簡單的文字,更是村“兩委”帶領全體村民,堅定不移地走“紅色引領,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與信念的有力彰顯。
華灶村,當年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建立蘇中抗日根據地,他們的足跡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在那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年代,華灶人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踴躍投身革命。“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的感人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成為華灶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紅色血脈也在華灶子孫的血管中奔騰不息,世代傳承。
進入新時代,隨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號角全面吹響,華灶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積極作為,勇于擔當。一方面,立足本地資源,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將“薹豆豆”(薹菜、荷蘭豆、扁豆)特色農產品產業做大做強,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精心規劃建設全市首個村級“華灶荷美旅游驛站”,積極開發生態觀光農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千方百計增加農戶收入,向著強村富民的目標大步邁進。

曾經,村民中流傳著“華灶烈士不止7位”的說法。為了探尋歷史真相,還原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村黨總支高度重視,迅速組建起專門工作班子。他們不辭辛勞,深入走訪每一位年長村民,四處尋訪烈士后人。經過長達大半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從線索中挖掘出5名此前未被有關部門認定的華灶烈士的生平事跡、犧牲時間和犧牲地點,形成了完整的線索鏈和確鑿的佐證資料,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
這些來之不易的紅色資源,是華灶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華灶村黨總支結合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跡,用七律的形式為烈士們“畫像”。“丁德安,炮火連天岔河上,奮勇殺敵上戰場;上傳下達保通暢,德安美名四海揚!”“嚴鶴友,英姿颯爽美少年,投身革命鏗鏘行;伍佑陣前灑熱血,鶴友精神心中銘!”“嚴昌如,黨的兒子嚴昌如,誓為解放拋頭顱;率軍征戰南沈灶,血灑疆場繪宏圖。”這些詩句,讓烈士們的形象躍然紙上,仿佛穿越時空,與我們深情對視。同時,村里對綠美村莊創建時的景點“華灶憩園”中的曲廊進行精心改造,為12位烈士逐一掛牌立傳,使之成為莊嚴肅穆的“紅色長廊”。在這里,華灶干群舉目便能望見英烈的事跡,低頭便能思索傳承的重任,時刻提醒著自己“面對英烈長思量,未了事業我接棒”。
如今,在“紅色賦華,綠色阜灶”理念的引領下,華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岸綠水清、村莊秀美的美麗畫卷。
(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