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圣臺。”位于南京城南山崗一帶,有一處松柏蒼翠、四季常青的紅色舊址——雨花臺烈士陵園。據統計,在國民黨統治的22年間,從全國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雨花臺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眾。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開始在此建立烈士陵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烈士陵園。
相傳,雨花臺得名于南朝梁武帝時期,有位得道高僧在這里設壇講經,后感動上蒼,在此地播撒花雨,雨花臺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雨花臺早已不再是講經傳教之所,而是成為講述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波瀾壯闊奮斗歷程的紅色教育基地。
“青山埋碧血,雨花筑丹心。”踏進北門之檻,緩緩步入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批批或大或小的群體,他們中有神采飛揚的少先隊員、有活力四射的青年領隊,更有精神矍鑠的爺爺奶奶們位居中央,以熱情飽滿的姿態為我們講述著眼前這座龐大的雕塑其誕生歷程及其深邃的象征意義。據他們所述:眼前這座雕塑名為——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它的存在為我們展示出了中華兒女在就義前英勇不屈的光輝形象。盡管他們身高參差、性別各異、年齡橫跨諸多階段、職業遍布各行各業,但在追求真理光芒、捍衛民族利益這一偉大精神層面上,他們卻是毫無畏懼地將華夏兒女應有的豪情壯志如出一轍地展現出來。仔細觀察他們的容貌姿態,可以發現他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鎮定自若,有的怒目圓睜,有的咬牙切齒,而這也充分表現了革命志士們在為國奉獻時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也許在不了解她的人眼里,那只是一座大形雕塑,但在了解她的人眼中,那卻是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愛國青少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座右銘。
再往前走,便是來到了高聳入云的烈士紀念碑前。碑身正面鐫刻有鄧小平同志親手題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僅是抬頭一望便足以讓人敬畏肅立。此外,碑前還有著一大道明燈,聽附近人解釋這道燈光如明燈一般象征著中華兒女永不退縮,終日向前的奮勇思想,而這也同樣象征著雨花臺英烈精神永垂不朽,連綿不絕。
隨后,我們來到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寶貴物件,每一張照片、每一件遺物,都承載著一段沉重且悲壯的歷史。而我的目光在一掃之下,忽然被一本戰士的日記而吸引,日記里記滿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對夢想的堅守。這些文字,雖簡樸卻飽含深情,駐足間曾不止一次地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輩們那份對國家和人民幸福期盼的純真樸實的愛。
我們伴隨著夕陽戀戀不舍地走出了雨花臺烈士陵園,而我的心情卻是久久不能平復,雨花精神,在這一刻,變得觸手可及,她不僅僅是英勇無畏的象征,更是堅韌不拔、勇于奉獻的精神體現。而在這一段紅色紀實錄上,最令我難忘的是在陵園的雨花廣場上,我們全體游客集體默哀,我們雖互不相識卻又冥冥之中互有牽連,我們一同向先烈們鞠躬,一同向先烈們致敬。那一刻,周圍是靜謐的,只有微風輕輕拂過樹梢的聲響,而它似乎也在低語,與我等一同緬懷那些逝去的英雄。
指導老師點評:
朱子涵是“龍城好少年”,參加夏令營期間,參觀了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回來后,他將自己參觀的經歷、體會和感想記錄了下來。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有血有肉有情。不到之處,寫戰士日記時沒能記述其中一段日記文字,如有會更感人。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