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闡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出場的必然性,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從實踐創新到理論創新,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和敘事體系:①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式現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質之新”;②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以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文經濟學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強大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③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面對現實的差異性社會并引導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④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通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系統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⑤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文明貫通;⑥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兩山”理論;⑦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文明觀。
關鍵詞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話語 中國敘事體系
任平,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江蘇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全球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趨勢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19ZDA026)的階段性成果。
當前,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重大使命,就是以高度的哲學自覺進一步深度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與本質要求,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其話語主題和關鍵環節在于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有效構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然而,這一話語體系的構建決不能不看對象、沒有針對性、不講效能地“自說自話”,“生產什么就吆喝什么”,而是要聚焦于破西方話語霸權,立中國話語體系,以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創新話語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出場的必然性,深刻揭示和科學表達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創造“本質之新”的一系列表征。為此,我們既要知己,也要知彼,既要“讀懂”西方又要“讀懂”中國,精準剖析西方式現代化的固有弊端和核心思想,做到一擊必中。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也決不能停留在表層敘事和經驗表達層面,因為道路之爭的關鍵是核心思想對話,這必然觸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層次的哲學對話。西方式現代化自啟蒙以來就產生了現代哲學思想,在數百年演化中形成了最堅硬的思想內核。不打破這一堅硬內核,就無法破除西方話語霸權。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風格鮮明的哲學自覺,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譜寫了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新篇章。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觀點和根本看法,因而是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的理論前提,具有統領地位和決定作用。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唯物史觀構成新世界觀的核心。唯物史觀聚焦于一個國家,就是要揭示這一國家的發展規律,成為指引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科學邏輯與價值指歸。如果說,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核心理論的唯物史觀中國邏輯肩負的歷史使命是以揭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過程規律的科學理論引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后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三大目標,那么,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科學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道路之新”以引領全體中國人民達成強起來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呈現為時代與哲學相互映照、對應表達的共進線。如果說,反思批判資本現代化是馬克思發動哲學革命、創立唯物史觀的思想前提,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就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推動唯物史觀中國邏輯走向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理論指引和哲學表達。只有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現實出發,我們才能理解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真諦;而只有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才能真正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內在的哲學意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內蘊著鮮明的哲學自覺,而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深深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自覺。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不僅體現為從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重大原則等戰略實踐方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超越,而且體現為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所遵循的核心思想與哲學理念的超越,是對涉及現代化道路選擇的“馬克思之問”“列寧之問”的中國解答。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以哲學自覺展開關于現代化的核心思想對話。話語體系之間碰撞的涉及面是廣泛的,關鍵是要找準各個領域對話的著力點,把握其核心思想的對話與撞擊。只有在關于現代化的哲學對話地圖上精確標記對話雙方的核心思想,精準勾勒雙方對話和撞擊的態勢,才能幫助我們深刻領悟、準確理解和總體把握對話前沿狀況。這一研究總體勾勒前沿狀況,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和體系性,也是引導我們步入各個領域不斷深化研究和闡釋核心思想的學術路線圖。限于篇幅,我們只能撮其大要,精準標記對話中關鍵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要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式現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質之新”,進而立足于唯物史觀的原則高度揭示以中國方式解答世界現代化系列困境的必然性;二是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如何以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文經濟學釋放新質生產力的強大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而解決西方“資本盛宴”扭曲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方向所必然導致的危機;三是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結構,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面對現實的差異性社會并引導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從而超越西方式現代化帶來的勞資對立、人與人全面異化和整體危機;四是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觀,中國式現代化如何通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系統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破除西方式現代化的民主弊端,擺脫后發國家現代化的民主困境;五是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觀,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實現文明貫通(包含文明的連續性、主體性、一貫性和整體性),破除西方式現代化理論中的“傳統-現代”二元分裂論;六是要科學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中國式現代化如何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兩山”理論解決西方式現代化帶來的人與自然對抗難題,既超越西方式經典現代性“人類中心主義”,也超越后現代“生態中心主義”的偏狹話語;七是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文明觀,以新全球化人類文明新形態取代舊全球化文明,以“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超越中,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蘊含著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民主觀、文明觀和生態觀,而且基于科學表達歷史規律并站在道義制高點上創造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論斷、新話語,以中國方案解答“馬克思之問”“列寧之問”,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篇章。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之新”與“本質之新”:出場邏輯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一重大使命,就是以大歷史觀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之新”和“本質之新”,即其出場邏輯,破除在現代化歷史迷思中的西方話語霸權,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在世界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西方話語霸權具有歷史原因和現實基礎。西方現代化曾經造就一統天下的世界現代化格局,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超強實力維護全球霸權,并且用“現代化=西方化”的理論維護西方話語霸權。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程,經歷了啟蒙現代性、經典現代性、后現代性和歐洲新現代性的不同階段,在創造了一系列值得人們汲取借鑒的共同經驗的同時,受到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一貫奉行“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必然導致四大崩潰。一是資本盛宴阻礙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二是資本邏輯造成人與人關系的全面異化、沖突和對抗,進而導致社會崩潰;三是資本逐利沖動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異化、沖突和對抗,導致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崩潰;四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主張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和新帝國主義,搞得世界不得安寧,導致全球治理體系崩潰。上述四大崩潰,使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具有必然性。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涉及四個方面的主張:一是以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文經濟學激發活力,促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而解決西方技術與生產力發展危機;二是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解決社會危機;三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解決生態危機;四是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解決全球治理體系和文明危機。中國式現代化力圖以此扭轉四大崩潰的趨勢,從而實現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特色的成功實踐打破了西方對現代化實踐的壟斷,宣告了西方單線式歷史觀在實踐上的破產。當前,實踐上的成功要轉化為話語和敘事體系的成功,就必須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展開多元現代化敘事,從而全方位打破西方話語霸權,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中國式現代化在超越資本邏輯宰制的西方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以自己的方式解答了“馬克思之問”“列寧之問”。馬克思以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辯證剖析了作為經典現代性樣本的資本現代化的西方邏輯。一方面,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經典中從歷史角度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力發展、人口集聚、社會變革、世界交往等現代性文明演進過程中具有的偉大作用;另一方面,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高度深刻揭示了資本異化勞動的本質性矛盾及資本主義現代性必然退場的歷史結局。馬克思憧憬未來出現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唯物史觀認為,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后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會依次出場。在歷史本質上是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歷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根本原理指導下,關于社會形態的更迭和社會基本矛盾的運行機理以及生產力決定性地位和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理論是世界歷史中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理論,其中,社會形態及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是解釋人類社會總體運行的“歷史圖式”。但是,各個民族國家的具體發展道路,特別是后發國家現代化道路,就與唯物史觀揭示的人類社會形態演化的總體進程并不完全一致,為此,馬克思堅決反對將唯物史觀當作“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更反對將僅限于“西歐的結論”即“唯物史觀的西歐邏輯”不加分析地簡單套用于一切民族國家,特別是東方國家,使唯物史觀成為“單線道路論”,而是要將其當作理解和研究具體民族國家歷史進程“方便的思維工具”,以“歷史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重新考察,從中揭示民族國家的發展規律,呈現“唯物史觀的民族邏輯”。唯物史觀與民族邏輯的關系,不僅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總體與分有”的關系,而且是馬克思《資本論》強調的“抽象如何上升為具體”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作為改變世界的“行動指南”,創立唯物史觀的宗旨在于回到實踐的具體實際從而有效指導實踐。因此,僅僅抽象談論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而不指明民族國家的具體道路,不實事求是地指導實踐,就毫無意義。揭示東方國家現代化和社會變遷的具體進程,構成“唯物史觀的東方邏輯”。這一“唯物史觀的東方邏輯”何以可能?這就是在現代性和社會形態變革問題上的“馬克思之問”。同樣,“列寧之問”也關乎“唯物史觀的東方邏輯”。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在實踐上開辟了第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打破了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式現代化的壟斷格局。問題在于,列寧主義作為一種打破全球帝國主義鏈條薄弱環節、成功開辟后發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馬克思主義,其受到關注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著力創造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而對于“唯物史觀的東方邏輯”的本質性向度的關注卻很缺乏。如果不從后發國家開辟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這一根本場域出發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觀東方邏輯”,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豐富歷程,不斷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核心就是從中國實際場域出發,實事求是地揭示中國道路的規律,形成“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就是全面、深入、真實地展示和說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規律的理論,在充分闡釋和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踐的同時升華為哲學自覺,原創地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二、新質經濟體制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現代性經濟動能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二個使命,就是要充分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這是以中國方案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關于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理論的重要著力點。破除西方式經濟現代化弊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經濟新動能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新質經濟體制的實踐和理論(包括基本經濟制度、人文經濟學等)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
西方式現代化偉大的文明作用之一,就是以資本逐利性驅動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激發科技創新。然而,受到資本邏輯宰制,西方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存在著方向上和根本上違背大眾需要、僅僅為資本牟利服務的傾向,進而必然成為“資本創新邏輯”的工具,最終會導致一輪又一輪周期性的危機。資本邏輯傾向于以腐朽性、垂死性壟斷阻礙科技創新和生產力變革,以“黑科技”綁架大眾,造成大規模的嚴重的社會危害。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經濟發展道路的主要內容之一。工業化一直是經典現代性的主要標志和主要內容之一。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則是后工業文明的主要標志。在當代,在經典現代性、后現代和新現代共存的復雜現代性世界語境中,中國要完成工業化,必須突破西方所謂“產業梯度遞進規律”所主張的先工業化、再信息化的經典現代性道路教條;搶抓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重大機遇,但是絕不走西方后現代的“產業空洞化”之路,而是走以先進生產力帶動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走“工業制造2025”“互聯網+”的道路。
“新質生產力”是新型工業化的中國話語,提出“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超越西方“梯度躍升”模式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先進物質技術的支撐。“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所謂“新質生產力”,是指由創新起主導作用,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21世紀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效能,創造、發展不同于傳統產業質態的新工具、新材料、新裝備、新鏈條、新勞動要素組合的先進生產力。這一定義強調新質生產力由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反映了21世紀全球新科技革命帶動產業革命的規律性要求,成為最前沿的新思想新概念,其“新”在于擺脫西方式資本邏輯宰制,選擇新方向,展現中國主張。為此,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文經濟學,就成為引領和主導新質生產力的現代性杠桿。
新型市場化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關于資源配置方式探索的重大創新。市場經濟作為商品經濟的最高表現,源自西方資本經典現代性。但是西方的資源配置和經濟治理方式經歷若干階段,在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壓迫下,“市場失靈”呼喚經濟制度的重新設計,這離不開市場經濟的自我革命和外部革命的共同協作。在西方,宏觀經濟從自由放任發展為市場-政府-社會三元綜合治理,形成經濟的“西教條”。蘇聯則教條化地用單一計劃經濟配置資源,形成“東教條”。為了總體破除“西教條”和“東教條”帶來的經濟現代化的弊端,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必然主張建立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勾畫和闡發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家上層建筑和政府職能都必須牢牢把握這一經濟基礎。可以說,這一混合經濟既保留著經濟的活力,又保障著經濟為民的主體方向,因而在遭遇國際金融危機時顯現比其他經濟治理方式更多的優越性。激發新質生產力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要發揮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人文邏輯,其要義集中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要在本質上打破西方式現代化囿于資本邏輯而崇尚“物的現代化”的歷史迷思,走向“人的現代化”新目標,就必然要擺脫在本質上反映和表達西方式現代化訴求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霸權,解決西方主流經濟學從資本邏輯發端的“理性人假設”導致的“人文缺失”和“人文悖論”問題,創造“人文回歸”即以人文為本位的人文經濟。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理性人假設”造成的“人文悖論”的超越。人文經濟學主張以人民為中心,強調經濟要有人文關懷,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為人民共享,文化與經濟要素共融發展、相互轉化。在經歷資源要素、資本要素和科技要素主導期之后,全要素生產率的演化必然經歷人文要素主導期。這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演化規律。因此,人文經濟學將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文新目標、人文新動能、人文新賽道、人文新規則、人文新樣態,全程引領和主導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代經濟特色。
三、共同富裕與和諧社會:差異性社會的中國主張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三個使命,是要科學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結構,這是創新和發展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結構理論的重要路徑。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共同體話語和敘事體系,有三個關鍵詞:差異性社會、共同富裕與和諧社會。
“市民社會”是西方現代化指稱社會成員組織狀態的主要話語。從古希臘城邦國家用來指稱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人構成的政治性社會組織的“公民社會”到歐洲十七、十八世紀以來商業社會中的獨立的利益主體之間由普遍的商品交換關系和市場機制為紐帶構成的城市中的“市民社會”,再到當代與市場經濟脫離的完全由個人自愿交往構成的“民間社會”,市民社會都意指一個國家或政治共同體內的一種介于“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廣闊領域,它由相對獨立的各種組織和團體構成,是國家權力體制外自發形成的一種自治社會,是衡量一個社會組織化、制度化水平的基本標志,具有獨立性、制度性的特點。自馬克斯·韋伯以來,西方社會學總是以市民社會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動員狀況、交往和組織化狀況等作為社會現代化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黑格爾和馬克思都以這一概念作為自己歷史觀的主要標識。眾所周知,馬克思正是以政治經濟學反思和批判黑格爾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顛倒,才走向將顛倒的關系再顛倒的建構唯物史觀之路。在馬克思那里,市民社會的多重含義涉及兩個關鍵的方面:作為“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1]的“經濟基礎”方面和“資產階級社會”方面。前者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強調作為經濟基礎的市民社會構成決定上層建筑的關鍵要件;后者涉及“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特殊的指稱。因此,不加分析地跨界平移,用之剪裁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狀況,就容易導致誤解。為此,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社會類型出發,堅持以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物質利益狀況為尺度重新思考和提煉我們的社會概念,就變得十分必要和關鍵。在某種意義上,這一中國話語將成為我們由此生發的一切理論的共同事實基礎。
與人類歷史上的階級對抗性社會、個人利益完全等同的同質性社會相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屬于差異性社會。這一社會類型表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政治制度保障下,由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方式決定,人民在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上趨于一致,具有共同利益基礎,這種差異性社會與階級對抗社會完全不同,有質的區別;同時,生產力發展狀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狀等造成人們在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階級階層利益上存在大量的非對抗性差異,即便民企、外企中存在資本與勞動的對抗性矛盾,其也在中國政黨、政府和法律的強有力規制下被作為常規非對抗性矛盾處理,因此,這種差異性社會又與同質性社會相區別。“差異性社會”這一概念有助于準確判定中國社會的類型,以中國話語解讀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矛盾主要處理方式和追求的現代化目標,不落入西方現代化的市民社會話語的窠臼。
從差異性社會類型的現實出發,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美好未來,就是要承認利益差異的現實合理性,在通過發展生產力做大蛋糕的同時公平地分配蛋糕,并且創造一切條件逐步縮小乃至消滅差異。這就是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縮小并最終消滅差異、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理想,但是這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奮斗過程。我們不僅要反對主張在現階段消滅一切差異的空想社會主義,更要反對固化一切差異的新自由主義。我們要以“差異的正義”價值原則嚴格控制兩極分化趨勢,推動完善“基本公平+比例公平”的結構化公平正義模式,創造條件最終消滅差異,實現大同社會理想。
差異性社會中的利益差異訴求肯定會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現代化領域的話語呈現,涉及各種復雜的利益矛盾、社會矛盾。因此,在以人為本的公平發展、共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建構和諧社會尤為重要。只有在差異性社會中,人們才需要并有可能建構和諧社會。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合”精神的當代實踐。差異性社會、共同富裕、和諧社會,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社會現代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展現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社會形象。
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中國特色民主政治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四個使命是科學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觀,這是創新發展唯物史觀的政治上層建筑理論的重要主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訴求和政治特色,在建制上和本質上充分反映了全體人民的政治愿望,著力破除西方式現代化民主政治理論與實踐中的弊端,以中國探索為后發國家走民主政治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國方案。
西方式現代化往往標榜西方式民主政治的優越性,并以此為標準裁剪和貶低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式民主政治不僅具有“政府失靈”性和內在沖突性,而且存在三大根本性的弊端:一是政治被資本金錢操控,人民成為工具;二是其民主為一次性選舉民主,形式民主代替了實質民主;三是政黨因利而內斗,導致國家分裂。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要打破西方式現代化的話語霸權,破除其諸種弊端,真正實現唯物史觀強調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訴求,就必須堅決破除西方式現代化中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具有唯一正當性、合理性、正確性的錯誤理念,構建中國式現代化中政治現代化的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
中國式現代化的民主政治道路探索為后發國家的現代化民主政治提供了中國思想、中國方案。后發現代化國家大多在現代化道路上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在執政黨領導的國家政府主導下完成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目標;二是在前階段的基礎上,探索民主政治現代化道路。相對于英、法、美等先發現代化國家而言,德國、日本以及蘇東、東南亞、拉美等地區的許多后發國家成為第一階段的佼佼者,但是在第二階段陷入困境,幾經挫折乃至停滯不前。因此,后發國家民主政治現代化的教訓多于經驗,困難大于成就。世界將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國。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核心。在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現代化奮斗的百年征程中,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經受了歷史檢驗。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邏輯表明:只有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進而強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之“能”源于現實奮斗的客觀邏輯。在中國這樣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和全面領導下并由國家主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之“能”還是全社會利益分布和代表權的指向性決定的:在差異性社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景,帶領全體中國人民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輝煌未來。
依法治國既表達了世界現代化的共同主張,又有中國特色。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將法治全過程納入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之下,將人民民主推進為國家權力的最高表達,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觀理論自覺的政治表達,在新時代豐富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內涵。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也就沒有話語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比較優勢表現在其對西方式民主政治的三個弊端的破除:用全過程人民民主代替西方式一次性選舉民主;用致力于團結協商的民主代替西方式民主政黨之間的為利而異;用全社會的民主代替少數人的民主。這一民主政治道路的發展與完善,將會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五、中華文化現代建構:從傳統走向現代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五個使命就是全面闡發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觀。文化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關注的重大話題。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文明現代發展的話語建構,需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回答了宣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課題,以大歷史觀科學總結世界文明史、中國文明史、中國近代以來文化變遷史、中國革命紅色文化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發展史的規律以及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兩個結合”“七個著力”等原則性理論觀點,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視域,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豐富了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文化成果。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文明的理論建構和特色話語表達的任務是多方面、多維度的。其中一個重大課題是,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在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總體規律的進程中要著力把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建構的歷史進程。為此,要全力破除西方話語霸權在文化現代化的理論話語上的種種謬誤。
西方式現代化在文化、文明的理解上為了標榜自己的現代性品格,存在著將“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傾向,認為傳統等于落后、愚昧、僵化,現代等于進步、文明、發展,傳統一定阻礙現代,現代一定要否定傳統。這一文化現代性的觀點片面強調“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而忘記了兩者存在的重要關聯性。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文明觀必須打破西方式文化話語的僵化霸權,主張“傳統”與“現代”不僅存在差異、對立,而且存在連續性、主體性、一貫性和整體性。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有效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時期的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化,以歷史辯證法把握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關系,重新構造文化現代化的中國話語。
所謂“連續性”,指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包含宇宙觀、天下觀、人生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等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成為我們構建現代化中國敘事體系的精神內核。所謂“主體性”,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當代之際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建構的智慧內核,不是外來文化“裁剪拼貼”的結果,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主體自我運動、自我發展、自我創造的結果。所謂“一貫性”,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具有當代價值,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而且對解決人類問題有重要價值。所謂“整體性”,指中華文明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精神寶庫,我們要著力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說明中國文化追求的整體性問題、整體性解答和整體性成果對于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從而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活力,弘揚中華文明代表性的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的現代建構需要聚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一結合需要深度探索“為何結合”“何能結合”“何謂結合”“怎樣結合”四個關鍵問題,提出關于“第二個結合”的理論解答,穿透“相互契合”“相互成就”“共同發展”的話語,從而抵達更深層次的思考[1]。這一解答的理論創新將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為中華文化現代建構的思想引領。
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山”理論的世界意義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六個使命,即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闡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世界后現代或新現代性的思想內容。然而,林林總總的西方環境保護觀、生態文明觀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著種種偏頗。在生態領域,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創造自己的理論話語,推進具有獨立精神的自我實踐,開創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理論和道路,打破西方生態文明話語霸權,破除其帶來的種種弊端。
西方生態文明觀的偏頗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邏輯基于經典現代性立場的逐利主張導致人與自然的全盤對立和全面異化。幾百年來,由于資本牟利的需要,西方產業基于“人駕馭自然”“人類中心主義”等觀念無限制榨取自然資源,破壞全球環境,這遭到世界生態理論主張者的痛斥和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邏輯造成的這一現象已經作了深刻的批判。然而,全球環境仍面臨重大危機,地球自然條件已遭到難以修復的破壞。而且,盡管全球社會對這一現象已經難以容忍,但是西方國家在資本牟利與環境保護發生尖銳沖突之時,往往選擇破壞環境。日本的福島核電站不顧全球環境被破壞、人類健康受損的惡果而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就是鮮明一例。二是后現代“生態中心主義”鼓吹“綠色資本主義”,主張在全球大力投資開發綠色產業。然而,“生態中心主義”主張在根本上排斥人民大眾的利益主體地位,因而與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地位格格不入。事實上,“綠色資本主義”不主張放棄資本主義組織制度,只強調生態技術革命而不主張生態制度和生態組織革命,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
中國式現代化既超越人與自然對立的經典現代性,又超越排斥大眾的“生態中心主義”的后現代立場,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現代性立場,主張生態為民、生態富民,將“兩山”理論貫徹到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觀成為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的生態主張。
七、新舊全球化時代大轉換:世界變局的文明走向
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研究的第七個使命,即譜寫全球文明觀新篇章。中國式現代化加速發展的全球效應就是催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本質不是西方學者“中國威脅論”中所說的霸主地位的轉移,而是時代、治理體系、秩序規則和文明的新舊替換,具體而言即全球化時代及其全球治理規則和為規則辯護的全球文化與文明的新舊更迭。幾百年來西方資本邏輯霸權主宰的舊全球化時代格局和文明正在被顛覆,中國式現代化主張的多元主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新全球化時代的治理體系和文明邏輯正在崛起。因此,在這一意義上,在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視域中,中國式現代化加速發展的全球效應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本質可以被表述為“新舊全球化時代大轉換”這一標識性話語,這是一種新的“天下觀”。
世界變局即新舊全球化時代大轉換的根本原因是東西方沖突。一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宰制全球的霸權體系即舊全球化時代體系和全球文明對于非西方世界人民和民族國家的長期奴役、剝削和統治是不正義的和災難性的,它造成了非西方世界廣大人民被侵略、被殖民、被剝削和被奴役的苦難經歷,幾百年來已經激起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和人民的不斷抗爭,推翻這一舊全球化體系的霸權統治早已成為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民族和國家人民的強烈期盼和一貫主張。西方為了維護這一全球霸權體系,總是在建立西方話語霸權,將“西方-東方”關系、“北方-南方”關系以“文明-野蠻”的邏輯進行辯護。將不公正、不合理、不正當的舊全球化時代充斥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說成天然合理的“自然法則”,因而是公正、合理、正當的文明體系。西方入侵和統治東方,讓東方從屬于西方,被宣傳為讓西方的“文明之光”照耀“野蠻的”東方,把東方民族從“野蠻的黑暗”中“解放出來”、加以“文明化”的世界歷史性“進步”的“合理行動”。這就是西方編造的充斥著“殖民合理論”話語編碼的所謂“東方學”[1]。盡管二戰之后一大批原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取得了政治獨立地位,但是一窮二白的經濟文化狀況導致其往往依附于原本的“宿主”或霸主,其依然被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控制、在文化和文明上奴役[2]。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成立新中國實現政治上的獨立,改革開放實現經濟上的獨立,而且要打破為舊全球化時代秩序辯護的西方霸權的“文明話語”和敘事體系,實現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自主獨立。我們不僅要在全球化實踐中與世界人民一道大力開創和加速新全球化時代的變局,更要在深層次的理論和話語創新上為新全球化時代的出場闡明核心要義和必然性。
二是因為中國崛起成為加速推動世界變局的主要力量,走向強盛的中國成為期望變局的發展中國家和人民眾望所歸的領航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正在悄然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百年間“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正在被“中國走向世界”的新時代取代。中國式現代化加速發展進程所改變的不僅是中國面貌,而且是全球秩序和文明形態。因此,這一進程不可避免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要科學揭示這一世界變局的本質,闡明中國崛起進程在深刻改變世界格局的同時必然改變西方式現代化和舊全球化進程造成的全球分裂、對抗和崩潰的局面。
新舊全球化時代的大轉換不僅是一種客觀規律性趨勢,更是一種軸心文明、文化秩序的大轉換。揭示其規律發生的客觀必然性和價值指歸的正當性、合理性和合法化,不僅需要描述性話語,更需要哲學論證。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化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然要求對新舊全球化時代的大轉換作出哲學解答。面對這一大轉換的趨勢,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以哲學自覺構建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就是要將“問題中的哲學”轉化為“哲學中的問題”,并在哲學話語中加以闡釋。新時代唯物史觀中國邏輯將新舊全球化時代大轉換的歷史必然性轉化為一種哲學話語的表達,就是闡明從基于單一資本邏輯主體性的舊全球化體系向多元主體平等交往的新全球化體系轉變的必然性及其邏輯指歸,進而闡明新全球化時代到來的必然性、正當性、合理性和合法化。資本邏輯宰制的舊全球化時代,排斥非西方民族國家主體的單一主體性、基于西方中心論的單一“主體-客體”關系、單線論歷史觀和單一現代化標準論,都是以資本邏輯的單一霸權主體論為特征的。而單一主體論排斥“他者”共在主體和平等交往,必然導致全球治理結構和文明形態的不合理、不正當和不合法。即將到來的新全球化時代推崇多元主體共在,國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以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代替戰爭和對抗,以合作共贏代替零和博弈,以文明互鑒取代文明霸權,這些都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核心要義。這一哲學話語構建的前景,呼喚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3]。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5—46頁。
[1]《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頁,第28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1]對“相契相成”之道的四個問題的深層次思考需要另篇專論,在此不贅述。
[1]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2頁。
[2]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楊衍永、齊海燕、毛金里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
[3]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