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理論邏輯

2025-04-10 00:00:00胡立法
江蘇社會科學 2025年2期

內容提要 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制度型開放角度看,我國對外開放大致經歷了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階段、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并重階段以及制度型開放重點突出階段。從2018年提出制度型開放至今,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實行制度型開放,從理論邏輯來看,是由國內內生需求以及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外部需求決定的。從國內內生需求來看,生產力發展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要求實行制度型開放。從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外部需求來看,實行制度型開放主要是競爭性壓力、制度互補以及制度模仿所致,三者分別表現為:一國需要接受一些國際制度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取資源;一國接受一些國際慣例是因為有參與全球化的目標或者實現該目標手段的觀念有所改變;一國接受國際制度是為獲取經濟全球化中國際社會的認同。當然,實行制度型開放不只是一味地調適或嫁接國際制度,還要發揮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厚植制度型開放實踐基礎。

關鍵詞 對外開放戰略 制度型開放 理論邏輯 制度優勢

胡立法,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脈絡與推進路徑研究”(23ZDA013)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所謂制度型開放,是指在具有較強外溢效應的相關體制機制領域將本國相關規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高標準規則進行對標對表,在此基礎上實施一系列系統性的制度創新措施,有效促進中國和世界經濟高質量安全有序融合的對外開放戰略[1]。從這個定義來看,制度型開放的實質就是,通過嫁接或調適的方式將本國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對接通行國際慣例或“國際游戲規則”,使相關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有機銜接起來。也就是說,一國相關國內制度對接國際慣例和“國際游戲規則”的程度和范圍,決定著該國制度型開放水平。

制度型開放是相對于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而言的。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制度型開放這一重要決策[1]。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推動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同時強調要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度型開放涵蓋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四個方面內容[3]。黨的二十大重申要穩步擴大“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個層面制度型開放[4]。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5]。制度型開放是一國對外開放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進一步說,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不斷深入,帶動了商品要素等流入流出以及跨境投資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制度型開放階段,商品要素的流動、跨境投資不主要取決于一國的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而主要取決于制度型開放導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營商環境改善、國際競爭優勢提高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相關理論與分析框架,試圖闡釋我國制度型開放的理論邏輯,為推進制度型開放實踐提供理論借鑒。

二、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以及制度型開放角度看,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階段(1978—1991年)

20世紀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飛,20世紀90年代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從一個低收入經濟體一躍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創造了“漢江奇跡”。韓國之所以能實現“漢江奇跡”,是因為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的“出口導向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受韓國經濟發展的啟示,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利用勞動力低成本等比較優勢,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發展面向出口的“三來一補”加工型貿易,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出口導向戰略”下的我國對外開放,基本理念是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借助興辦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地區等,通過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樣品,在上述地區發展面向出口的加工貿易,由此推動要素和商品的全球流動,助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197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額僅為206.4億美元,1988年就突破了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6]。進出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出口增長,拉動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達9.73%[7],位居世界前列。

2.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以及制度型開放并重階段(1992—2017年)

從制度型開放角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推進了我國制度型開放。從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直至黨的十九大、黨的二十大都重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體現中國國情的基礎上,也與各國市場經濟的通行規則不斷接軌。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大力推動外貿法治化建設;推進外貿體制改革,實施新的進出口稅則、大幅度降低關稅,逐步建立起適應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管理體制。比如,1994年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以下簡稱《對外貿易法》),建立健全外貿法治環境;2001年我國加入WTO,為了與通行的國際經貿規則接軌和融入以WTO為核心的世界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我國積極履行削減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措施、擴大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入世”承諾,繼續完善《對外貿易法》,不斷完善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角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與國際經貿規則的接軌,加之一段時期外資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極大提振了外資進入中國的信心。1992年起我國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1],外資大幅度引進有力推動了我國進出口尤其是出口規模的擴大,也進一步拉動了我國經濟增長。1992—201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1992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656億美元[2],2017年這一指標高達3.7萬億美元[3]。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年均增速10%左右[4]。2001—2017年,經濟年均增速9.35%[5]。

3.制度型開放重點推進階段(2018年至今)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制度型開放這一重要決策。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推動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同時,強調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2022年黨的二十大以及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都重申要實施制度型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部署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任務、戰略重點等。這一時期的對外開放,主要戰略部署是,更加積極有力地通過推動制度型開放進一步帶動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四十多年的對外開放歷程中,在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階段、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以及制度型開放并重階段,我國對外開放立足的主要是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以及曾經的外資“超國民待遇”等比較優勢。在制度型開放重點推進階段,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已不存在,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也于2010年被取消,對外開放立足的是不斷健全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開放型制度,它們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比較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個階段中,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和制度型開放并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分離的,即某個階段并不是只存在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或只存在制度型開放。事實上,每一個階段都存在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與制度型開放,二者相互促進,每個階段的區別在于,是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占據主導地位,還是制度型開放占據主導地位,抑或二者地位相當。

當前,學界關于制度型開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型開放必要性、重要意義以及實踐路徑等方面,而關于制度型開放理論闡釋或理論動因研究仍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制度摩擦與制度協調的視角[6],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視角[7],提升比較優勢和貿易福利的視角[1],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視角[2],“再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視角[3],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4],等等。本文認為,我國推行制度型開放,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從內部因素來看,根據馬克思的制度思想并借鑒制度經濟學理論,生產力發展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等,是推動制度型開放的動因。從外部因素來看,借鑒西蒙斯等的“四種機制說”,競爭性壓力、制度互補和制度模仿是我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原因。西蒙斯等認為,在相互依賴的國際環境中,一國主要是通過強制、競爭、學習和模仿四種機制采納國際通行規則[5]。具體來說,強制是指一國在外部力量的壓迫之下接受一些國際通行規則;競爭是指一國需要接受一些國際制度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取資源;互補(學習)是指一國接受一些國際慣例是因為有參與全球化的目標或者實現該目標手段的觀念有所改變;模仿是指一國接受國際制度是為獲取經濟全球化中國際社會的認同[6]。

三、國內內生性需求決定了要實行制度型開放

1.生產力發展水平內生地決定了要實行制度型開放

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制度屬于生產關系層面內容,因而它內在地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也內在地要求有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形式。所以,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和調整制度,更不能像黑格爾理解的那樣,認為國家制度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產物。恩格斯認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7]。馬克思也認為,社會制度形式就應當按照它所處的生產力水平變化而發生變化。比如,私有制產生于分工出現之后;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而產生的。由此可見,生產力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生產力內生決定制度變遷具體表現為:推動制度根本性變革(制度質變)和制度漸進性變革(制度量變)。制度根本性變革主要體現為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遷。比如,當封建所有制關系不適應機器大工業、社會分工等帶來的生產力發展時,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就取而代之;當生產社會化帶來生產力發展時,適應生產社會化的社會主義制度終將全面替代資本主義制度。制度漸進性變革主要體現為:在一國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變的條件下,需要適應生產力要求而漸進調適與完善一些重要制度。制度型開放就是一種制度漸進性變革。

“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8]事實也證明,照搬照抄別國制度并不能成功,一國制度的建立健全與完善應立足本國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內的國情。當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反過來也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制度型開放是建立在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基礎上的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或者說是一國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從生產力內生決定制度變遷角度看,一國經濟發展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本國主要是立足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建立并完善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相適應的重要制度。此時,重要制度對接或嫁接國際制度的可能性較小,或者對接、嫁接的范圍較小,程度較低,因為國內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或較弱的經濟發展水平無法有效應對制度開放給本國帶來的沖擊和競爭壓力。當國內重要制度逐步建立之后,一國生產力的水平也將因為制度逐步建立而提高,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則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一國制度。此時,吸收和借鑒國際制度,是健全和完善本國一些重要制度的重要途徑。因而,此時本國不僅產生了進一步推進制度開放的需要,而且較高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也能夠有效應對制度進一步開放帶來的外部競爭壓力。國際制度的不斷變遷,也促使國內一些制度盡快對標、對接國際制度,以適應融入世界經濟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一些重要制度,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不斷調適和嫁接國際制度,不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同時,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不斷調適和嫁接國際制度,也有力促進了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實行制度型開放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種,主要是指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因遵循政府制定和執行的各類公共制度、規章及政策而需要額外支付的非生產性成本,既包括稅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造成的顯性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包括企業與政府及相關部門打交道過程中付出的尋租成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維權成本、風險防范成本等隱性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刻影響著企業的行為與決策,其高低也是衡量一國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制度性交易成本一般源于信用和監督缺失、信息不對稱性、非理性行為、政策不透明以及資產專用性等,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存在低效制度、無效制度,如冗長的行政審批環節、政府管制過多等。因此,有助于降低信用和監督缺失、信息不對稱、非理性行為、政策不透明以及資產專用性等的有效或高效的國內制度,顯然能夠降低本國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經濟學認為,一國有效或高效的制度要么來自一國“國內培植”,要么來自“他國移植”。歷史與現實已經證明,全部“他國移植”并不成功,而全部“國內培植”、拒絕國際有益借鑒也不可取。事實上,按照生產力是一國制度生成的內生動力理論,并結合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一味移植國外制度而造成水土不服的實踐來看,一國的制度生成須立足“國內培植”,并根據國情適當借鑒他國經驗。當然,一國的根本制度和一些基本制度必須立足“國內培植”,而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的具體制度的建構和完善,可以借鑒他國經驗。

有鑒于此,從一國來看,供給有效或高效的國內制度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立足國內,推進國內具體制度變革;二是通過對外開放,并借鑒國際制度演進,倒逼國內制度變革。就后者來說,一國對外開放的范圍越廣、程度越深,越能倒逼國內進行力度更大的改革,越能倒逼國內一些具體制度逐步調適和對接國際制度,從而完善國內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2021年12月WTO發布了《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參考文件》,這是一份旨在降低服務領域企業跨境交易成本的文件。為了降低服務領域企業跨境交易成本,文件要求成員國從提高服務領域政策透明度、提高服務領域許可以及資質審批效率等方面降低成員國企業跨境交易成本。對照上述國際制度,我國國內相關制度在信息披露、政策時效性和透明度等方面相對滯后,因此,需要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時效性等,方能降低服務領域企業的跨境交易成本。所以,“發展外經外貿、引進外資,不僅讓我們解決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儲蓄不足、外匯不足的雙缺口難題,還學習到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組織制度與管理方式,而且倒逼中國市場取向改革。改革開放初期的毗鄰港澳的地區率先對外開放,使珠三角經濟發展、制度創新領先全國,帶動全國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力推動中國按國際通行規則和慣例,改革國內經濟貿易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上海自貿區以及自貿區新片區、海南自貿港等,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倒逼中國深入推進整體性、系統性、深層次制度創新”[1]。

3.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優勢需要制度型開放

制度與勞動、資本、技術、信息等一樣,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有學者甚至提出,制度要素比技術要素更重要,從而將制度要素提高到“第一生產力”的高度。“制度是第一生產力,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因素,而生產力則是制度函數。”[2]在制度經濟學看來,“為什么只有少數國家脫穎而出,大部分國家仍然在貧窮中不能自拔”[3],那是因為國內缺乏有效的制度。因此,要建立包括法治和民主在內的有效政治制度,以解決政府在保障產權、獲取稅收、處理債務等方面的“可信承諾”[4];建立整體結構上“包容型”政治-經濟制度[5];在經濟制度上建立保護產權和市場自由進入、防止壟斷的制度,通過國家的公共物品供給提升人力資本、促進科技進步,以鼓勵投資、推動“創造性的破壞”;制定相應的政治制度,通過對政治家的制約與問責,保障各類組織的廣泛參與,避免權力精英制造進入壁壘;通過“用手投票”機制更好地達成政府與市場的合作,保證財政資源的供給和公共物品的改善[6]。如前文所述,各國國情不同,制度建設不僅要契合本國歷史和實際,也要借鑒他國有益經驗。從合理吸收他國有益經驗來看,基于制度經濟學上述制度績效論述,借鑒他國制度安排中有益成分,能提升本國制度績效,從而提升本國的競爭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的先進制度,但我們從不排斥有利于中國發展進步的其他國家的治理經驗。在一些重要制度領域,吸收他國制度中有益成分有助于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優勢。具體來說,一是通過調適和嫁接一些國際制度,提高國內制度績效或效率,顯著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交易成本、執行成本等顯性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企業效率和盈利能力;二是調適和嫁接一些有利于促進競爭和創新的國際制度,促使企業注重研發和投入先進技術,制造出口生產迂回周期較長的產品,助推本國技術水平提升;三是國內一些制度嫁接先進的國際制度,有助于提升一國產權制度、企業制度、市場制度、宏觀管理制度、對外貿易制度等具體制度的質量,從而提升本國貿易競爭優勢,包括貿易成本競爭優勢、貿易效率競爭優勢和貿易創新競爭優勢[7]。總體來看,制度型開放,能通過提升國內制度質量,提升國內資源配置效率、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進而提升本國國際競爭優勢。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外部需求決定了要實行制度型開放

1.接受國際制度能有效適應一國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資源獲取需要

馬克思認為,“他們(指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只承認他們相互利益的壓力加在他們身上的強制”[1]。市場經濟中,需要通過競爭方能獲取資源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而競爭并非自然現象,為了實現競爭,應當建立競爭規則,也就是制度。制度不僅影響競爭全過程,而且影響競爭的秩序和競爭的結果。諾斯也認為,制度為一個社會建立了基于一定經濟秩序的合作和競爭關系,并為競爭提供了可能[2]。

一方面,在一個制度化的社會中,制度通過制定規則和懲罰不當行為,實現資源優先配置或為資源優先配置提供條件。進一步說,制度決定著能否實現公平公正競爭,能否遵從秩序競爭,從而也就決定著能否通過競爭獲得資源、財產等。開放型經濟體系中,一國需要通過國際競爭來獲取技術、信息、資金等資源并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為此,需要接受國際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扎卡里、西蒙斯等也認為,發展中國家需要接受國際制度,從而使外資能夠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競爭,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外資過程中的制度優勢[3]。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帶來了生產規模的擴大,產品銷售在國內市場競爭日趨飽和的情況下,亟需向海外尋找新的銷售市場。為此,英國開始消除阻礙商品輸出的貿易壁壘。英國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1851年廢除了《航海法令》,由此成為第一個實行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從英國擴散到歐洲大陸國家后,歐洲大陸的產品競爭同樣需要為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尋找海外市場,為此,歐洲大陸國家開始學習英國貿易自由化舉措,通過不斷降低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等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1870年,歐洲國家全面實現了自由貿易。因此,工業革命帶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要素國際流動范圍和程度的擴大,離不開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國際制度的制定、頒布以及被相關國家接受。20世紀4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與投資規模的擴大、增長,始終離不開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以及后來的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而當前紛紛興起的各種區域貿易協定,作為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有益補充,在促進區域貿易發展、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是多邊自由貿易體制,還是紛紛興起的各種區域貿易協定,其規則、規制、管理以及標準等都有效促進了成員國商品要素流動以及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成員國的貿易和投資的福利。

另一方面,一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的資源多少取決于該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而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于該國制度開放程度。當前,國際分工正從傳統的“稟賦優勢-產品分工”向“全球價值鏈分工”轉變[4]。“稟賦優勢-產品分工”主要體現為跨國投資導致的不同國家之間商品、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此分工情形下,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的差異,相較于商品要素的國際流動影響較小,因為各國推進商品要素的全球流動主要基于發揮本國的稟賦比較優勢。而“全球價值鏈分工”主要體現為生產環節之間分工或同一生產環節下生產要素的分工。此分工情形下,需要各國共同協調與合作方能順利生產,這就要求一國國內制度調適并嫁接國際制度。若一國國內制度能較快調適并嫁接國際制度,那么它獲取資源的代價將較小,否則就較大。所以,“如果一國國內社會規范與國際具有一致性且能指導他國自愿遵循,將有助于其減少使用硬實力所招致的代價”[5]。

2.制度互補有效適應了一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目標改變或實現目標手段的改變

青木昌彥(Aoki)最早提出制度互補概念,其屬于制度變遷范疇,主要是說明制度之間存在相互依賴關系。青木昌彥認為,任何一種制度的運行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參與人無法在不同的領域協調行為決策,但他們的行為決策和制度運行效果可能受其他領域制度的影響[1]。制度主義學派還認為,制度學習是制度變遷的開始。因此,通過學習借鑒異質性制度,改革國內制度使之與國際制度接軌,可以實現制度互補。

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的差異可能較大,也可能較小。如果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差異較大,謂之為制度互補性較弱;如果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差異較小,謂之為制度互補性較強。就上述兩種情形來說,第一種情形下,國內制度對接國際制度的難度較大;第二種情形下,國內制度對接國際制度比較容易。換句話說,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差異較小的情形下,國內制度基本與國際制度是接軌的;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差異較大的情形下,國內制度還要進一步與國際制度接軌。當然,如前所述,就具體國家而言,其國內存在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不同性質、地位和層級的制度。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由該國國情決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尤其是根本制度,與一個社會的性質密切相關,不同國家之間尤其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存在顯著差異,一國不可能或者很難通過調適或嫁接等方式與他國制度或所謂的“國際規則”接軌。而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出來的,一般而言,一些重要制度并不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因此,一些重要制度能夠通過調適或嫁接方式與國際制度接軌,如市場經濟體制、經貿規則等。而在經濟全球化中,如果一國需要改變封閉狀態而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勢必要在一些重要制度方面通過調適或嫁接方式,接受有關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賀凱認為,在國際體系壓力下,經濟相互依賴促使國家需要利用國際制度來實現其戰略[2]。國際經貿規則也隨著全球化的演進而呈現新特征、新變化,最先呈現這些特征和變化的“變革者”勢必會引起“后繼者”的學習,“后繼者”通過學習“變革者”“好的”實踐結果,然后向國內介紹國際經貿規則變化特征,這會給一國國內制度帶來較大的改變[3]。

3.制度模仿有效匹配了一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

對外開放是參與全球化的重要形式,而要參與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被國際社會認可,就必須接納通行的國際規則、規制、標準等,否則就無法融入全球化。比如,20世紀90年代起經濟全球化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這期間無論是拉美、非洲、東南亞、東歐的中小發展中國家,還是中國、印度、巴西、伊朗、尼日利亞等發展中大國,被國際貿易中各類自由流動的生產要素包裹著的市場化改革都是這些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真正的核心制度性動力。

一方面,就一國而言,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需要該國提供與之匹配的“開放的制度”。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是各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的過程,它體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而要參與全球化過程,各國的一些制度之間需要具有適配性甚至一致性。因此,當國內制度相對封閉,與國際制度并不兼容時,一國無法被全球化認可,也就不可能參與經濟全球化。因此,要參與經濟全球化,一國就需要提供與經濟全球化相一致的“開放的制度”。經濟全球化中,除了市場經濟體制等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實施的共性國際制度,其他雙邊、多邊或區域國家地區之間的制度安排,不僅相互兼容而且相互調適,因而能夠促進區域貿易形成與發展。因此,提供國內“開放的制度”要求一國接受全球化中共性的制度安排,否則一國就不能加入雙邊、多邊或區域貿易協定。當前,高水平的區域合作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趨勢,也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模式正試圖通過多個平臺和機制與西方模式進行“互動”[1]。

另一方面,就一國而言,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需要該國進行相匹配的“制度的開放”。任何制度都是特定時代或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國際制度也是如此。國際制度產生于一定歷史時期并且是成員國之間利益均衡的博弈結果。當然,特定的國際制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各成員國比較優勢等稟賦的變化,也處在動態的調整過程中。而就國內制度而言,它與國際制度之間具有異質性。全球化中,一國需要參與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而這一過程也是該國國內一些制度與國際制度之間的博弈過程,國內制度在此過程中不斷實現“制度的開放”。

五、發揮基本經濟制度優勢以此厚植制度型開放基礎

根據前文理論闡釋,我國制度型開放應遵循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降低國內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思路,調適和嫁接國際制度。

當然,推進制度型開放,不只是一味地促進國內一些制度對接國際制度,還必須發揮國內已有制度優勢,培育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從而厚植制度型開放基礎,為制度型開放保駕護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由所有制、分配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個方面組成。企業是高水平對外開放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高水平對外開放要遵循的國際制度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制度型開放,還要發揮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并將其轉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的體制機制,從而厚植制度型開放基礎。

1.公有制經濟優勢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的體制機制轉化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在所有制方面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在這樣的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使其至少具有以下優勢:政府可以通過國有經濟直接、迅速地整合資源,以較高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進行宏觀調控,引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從而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等等。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體現的優勢在對外開放中表現為:為政府統籌國有經濟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可能,而國際分工又能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形成“所有制優勢→國際分工→生產力發展→進一步釋放所有制優勢→國際分工→……”的良性循環。那么,如何將公有制主體地位具有的統籌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轉化為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具體來說,可以充分利用公有制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選擇地集中與整合生產要素,形成國有企業集成創新體制機制。比如,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領域,整合一些行業國有企業,進行重大技術、核心技術的協同攻關,形成技術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從而為制度型開放提供新的堅強的比較優勢支撐。

2.非公有制經濟優勢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的體制機制轉化

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總量,于是“需要一種相較于傳統公有制更能有效地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更具活力和生產效率的生產關系,個體和私營經濟由此獲取了一定生存空間”[1]。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其原因之一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在科技創新、吸納就業、增產創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稅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業數量”[2]。事實證明,非公有制經濟具有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優勢。

高水平對外開放有效發揮非公有制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優勢,關鍵是必須保證非公有制經濟正當、合法的逐利性。因此,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優勢并將之轉化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的體制機制,必須確保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利益訴求并為之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具體來說:①堅持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原則,為非公有制企業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為此,要進一步消除顯性和隱性的所有制歧視,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為民營經濟營造與公有制經濟同等的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從而推進制度型開放。②實現優勢互補,建立參與國際競爭的命運共同體。一般競爭性領域的非公有制企業和非競爭性領域的公有制企業具有各自優勢。公有制經濟資產雄厚,與政府聯系緊密,人員儲備積淀深,而非公有制經濟機制靈活、創新動力強、市場敏銳度高,所以,可以立足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各自優勢,聚焦國際高端產業、先進技術,建立以公有制產權為主體或以非公有制產權為主體,產權融合、優勢互補的參與國際競爭的“命運共同體”,合力應對國際競爭挑戰,為制度型開放提供強大物質技術支撐。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的體制機制轉化

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并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創造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并進行了實踐,實現了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有機結合,創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破解了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保持了中央政府集中統一領導,同時也發揮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激勵與約束相統一”的優勢。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依然需要繼續發揮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宏觀調控等“約束”優勢以及地方政府積極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激勵”優勢。無論是從追求地方經濟發展還是從政績需求來看,地方政府依然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擴大對外開放的強烈動機。為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繼續實施“激勵”與“約束”系統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尤其是在“激勵”方面,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在國際競爭中要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公司化”,鼓勵地方政府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探索更多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地方經驗,這既能豐富制度型開放,也能為制度型開放提供堅強物質技術支撐。

[1]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思路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1年第2期。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2018年12月21日,https://www.gov.cn/xinwen/ 2018-12/21/content_5350934.htm。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861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3月13日,https:// 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2頁。

[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25頁。

[6]資料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國家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7]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計算而得,https://www.shihang.org/ext/zh/home。

[1]張二震、戴翔:《中國式現代化開放發展之路》,《閱江學刊》2024年第1期。

[2][3]資料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4][5]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計算而得,https://www.shihang.org/ext/zh/home。

[6]東艷:《制度摩擦、協調與制度型開放》,《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7]劉彬、陳偉光:《制度型開放: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路徑》,《國際論壇》2022年第1期。

[1]胡再勇:《制度型開放與中國對外經濟關系重構》,《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2]溫樹英:《制度型開放的理論證成與實施路徑——以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視角》,《武大國際法評論》2024年第4期。

[3]徐秀軍:《制度型開放與“再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研究》2024年第1期。

[4]李平、楊雪、史亞茹:《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下制度型開放的邏輯闡釋與發展路徑》,《南開經濟研究》2024年第6期;何玲:《制度型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基于創新要素配置與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的中介作用》,《管理現代化》2024年第5期。

[5][6]B. A. Simmos, F. Dobbin, G. Garrett, \"Introd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Liber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xation, 2006, 60(4), pp.781-810.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頁。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頁。

[1]張道根:《經濟制度變遷邏輯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學術月刊》2022年第1期。

[2]譚忠真:《制度是最基本層次的第一生產力》,《中國工業經濟》2000年第6期。

[3]D. C. North, J. J. Wallis, B. R. Weingast,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Recorded Human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308.

[4]D. C. North, J. J. Wallis, 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9, 49(4), pp.803-832.

[5]D. Acemoglu, J. A. Robinson,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Public Choice, 2014, 159, pp.317-320.

[6]H. Doucouliagos, M. A. Ulubasoglu, \"Technical Appendix for Democracyand Econimic Growth: A Meta-Aan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8, 52(1), pp.60-82.

[7]王濤生:《制度創新影響國際貿易成本競爭力的內在機理研究》,《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2期。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12頁。

[2]D. C. North, J. J. Wallis, B. R. Weingast,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Recorded Human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308.

[3]Z. Elkins, A. T. Guzman, B. A. Simmons, \"Competing for Capital: The Diffusion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1996-200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6, 60(4), pp.811-846.

[4]戴翔、張雨:《制度型開放:引領中國攀升全球價值鏈新引擎》,《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5]金筱萍:《論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的思想淵源》,《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

[1]M. Aoki, \"The Contingent Governance of Teams: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4, 35(3), pp.657-676.

[2]賀凱:《亞太地區的制度制衡與競爭性多邊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12期。

[3]A. S. Miner, P. R. Haunschild, S. Andreas, \"Experience and Convergence: Curiosities and Specul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3, 12(4), pp.789-813.

[1]趙蓓文:《制度型開放與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政策實踐》,《世界經濟研究》2021年第5期。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349頁。

[1]白永秀、王澤潤:《非公有制經濟思想演進的基本軌跡、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經濟學家》2018年第11期。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673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頁。

〔責任編輯:玉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 日韩av在线直播|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日韩毛片基地|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精品第| h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片一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91麻豆视频| 久久国产热|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夜夜操国产|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极品av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毛片网站在线看|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2区| 成人精品区|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91丝袜乱伦|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丁香婷婷久久| 欧美在线黄| 综合天天色|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在线不卡|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