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我隨南通市人大考察團圍繞“千萬工程”主題,到浙江農村進行了一周考察,后又把學習考察成果寫成《三農協奏曲》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我把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良性互動看作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與外力,把增強鄉村產業活力、激發農民主體性視作鄉村振興的內力,把幾十年如一日的“千萬工程”比作鄉村振興的定力,把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城鄉融合、齊抓共管等喻作鄉村振興的合力。這四種力量猶如四支管弦樂隊,既各展其長,展示其特點與優勢,又高度契合,匯聚成時代強音,協同演奏出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初秋時節,我又接到《中華合作時報》的邀請,作為“中合觀察”聯合調研組的專家成員,到福建省寧德市進行調研觀察。在我的記憶里,寧德是“老少邊島窮”地區,又是我國十八個連片貧困區之一。經過現代化的洗禮,這片土地如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個中又有什么秘訣?這些問題既是“中合觀察”的主旨,也是我的興奮點,兩者一拍即合。
寧德俗稱閩東,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既有山的挺拔,又有海的遼闊,其地理、歷史、經濟、生態、人文別具一格。從地理來看,寧德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沿海,與浙江省接壤,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地勢特點為依山傍海,以丘陵山地為主,沿海為小平原。從歷史來看,寧德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在舊石器時代,閩東就有了人類蹤跡;新石器時代,閩東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黃瓜山文化;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閩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俗的表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閩東更是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從經濟來看,寧德區位優勢獨特,地處大陸黃金海岸線中段,位于長三角、珠三角、臺灣三大經濟區的中間位置,境內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046公里,均占福建省的1/3,坐擁世界不多、中國僅有的東方大港三都澳。經歷幾十年的發展演變,產業特色日漸鮮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鋰電池生產基地,崛起了寧德時代等一批科技巨頭,由“行業追隨者”變為“行業引領者”,2021年,僅寧德時代公司產值就高達1580億元。從生態來看,寧德生態環境優美,群山環抱,山川俊秀,海域遼闊,島嶼棋布,風光旖旎,海天一色,美如仙境,融“山海川島湖林洞”為一體,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之美譽。從文化來看,寧德文化底蘊深厚,多元文化共生,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畬族文化、廊橋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輝映。這些特色的疊加,賦予寧德獨特魅力,匯聚成閩東的強大磁場,讓沒來的人心生向往,來了的人流連忘返,離開的人還想再來。
然而,長期以來,囿于山海的限制,寧德經濟社會發展緩慢,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套用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擺脫貧困》一書的話,就是“閩東,交通閉塞,信息短缺,是小農經濟的一統天下。商品經濟的發展較其他貧困地區,顯得更為步履維艱。人們說起閩東,便是五個字,老、少、邊、島、貧”。又據王紹據《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1984年,記者來到赤溪村,親眼看到村民們食不果腹、衣難遮體的艱難與窘迫,下山溪一農戶窮到婆媳同穿一條褲子,婆婆外出,兒媳只能躲在被子里。改革開放以來,寧德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因地制宜,發揚山海兼備的優勢,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形成了“閩東之光”的耀眼光環,成為福建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寧德篇章。
在寧德期間,調研組認真聽取了寧德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工作介紹,參觀了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與“中國扶貧第一村”,考察了白茶、大黃魚養殖、食用菌、鄉村旅游等主導產業與農旅、文旅、海旅項目,到蕉城區城南鎮、赤溪鎮、霍童鎮、屏南縣壽山鄉、柘榮縣東源鄉、福鼎市磻溪鎮等地實地了解富民強村工作,游覽了百里畫廊,打卡金蛇頭村網紅地……所到之處,徹底顛覆了我原有認知。我看到了寧德現代化的新氣象,領略到鄉村振興的新變化,感受“三農”工作現代化的新氣息,猶如欣賞一部氣勢恢宏的山海交響曲。
寧德圍繞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發展基礎,以念好“山海經”為抓手,以建設“樣板區”為目標,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手段,初步走出了一條“產業先行、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黨建引領”的閩東特色鄉村之路,既給農民帶來獲得感,又給全國做了示范。2016年春節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寧德市赤溪村視頻連線時,盛稱扶貧經驗,鼓勵村民發揚“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的精神,自強不息,奮發有為。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又給寧德下黨鄉的鄉親回信,肯定鄉村發展的成績,鼓勵他們創業創新,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一個“老少邊島窮”地區緣何能快速脫貧致富?一個依山傍海的落后鄉村如何闊步振興路?解開這些謎團就成為我這次寧德之行的使命。
如果說寧德的現代化是一部大氣磅礴的山海交響曲,那鄉村振興就是這部交響曲的精彩樂章。這樂章之所以精彩無比,既有“三農”工作的一般經驗與普遍做法,又與下列音符密不可分:
——在產業先行中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既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鄉村產業有了活力,鄉村有了造血功能,農民有了獲得感,鄉村振興就有了支撐點。在“三農”工作中,寧德把提升鄉村產業“含金量”,激發鄉村產業的活力作為先手棋,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發展基礎,發揮山海兼有的優勢,制訂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確定了茶葉、水果、鄉村旅游等“8十1”產業。經過久久為功的努力,培育了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福鼎白茶、福安葡萄、霞浦海參與海帶、柘榮太子參、周寧高山花卉、壽寧高山茶等特色農業品牌,做強了一批農旅、文旅、海旅項目,初步實現了產業興旺。這些產業涉及千家萬戶,既是農民致富的金鑰匙,又是鄉村振興的新引擎。2023年,全市“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規模突破2300億元。與此同時,市縣聯手每年實施百個“一縣一專項”項目,圍繞特色產業與優勢產業打造出5個百億強縣、24個十億強村、50個億元強村,實現了富民與強村有機統一。
以福鼎白茶為例:白茶是寧德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既給消費者帶來了優質商品,又為當地農民帶來了源源財富。2023年,福鼎茶園面積達36.2萬畝,茶葉總產量3.2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150.13億元,涌現出品品香、綠雪芽、六妙、鼎白等龍頭品牌。一片葉子做出了錦繡文章。徜徉在廣袤的茶山間,眼前是無垠的綠色,耳邊是輕柔的山風,鼻尖是淡雅的茶香,美麗鄉村變成美麗經濟。2024年,福鼎白茶品牌價值70.66億元。“古田銀耳”品牌價值高達147.32億元。
再以大黃魚為例:大黃魚是寧德又一地理標志產品。寧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海域有水產資源600多種。大黃魚是我國的“國魚”,以肉質鮮美、高蛋白、低膽固醇、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等特點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圍繞做強大黃魚產業,寧德依托環境優勢與技術優勢,建成大黃魚人工育苗基地和養殖基地,并通過了無公害食品認證。在做大基地的同時,寧德延伸拓展生產加工鏈,拉長產業鏈,提質增效;向外擴大供應鏈,打響品牌,提升價值鏈,串聯起百億元規模全產業鏈。寧德大黃魚產量占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寧德因此成為中國大黃魚文化節的舉辦地,大黃魚品牌也成為農民與漁民的又一印鈔機。
——在城鄉互動中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離不開資源的流動,也離不開資源的集聚。寧德把城鄉互動作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把外部賦能與激發農村內生活力、政府主導作用與農民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強大動力。
寧德堅持全市一盤棋,用經濟大合唱的思路,深化山海協作、城鄉互動,既把城市優質資源要素導入農村,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又注重激活鄉村發展的活力,發揮農民主動性,推動雙向奔赴,相融向榮。
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寧德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政策、資金、項目、人才下沉,夯實鄉村發展基礎。就政策下沉而言,寧德制定實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2條措施”、支持少數民族鄉村振興五條措施、老區基點行政村鄉村振興七條措施、海島振興九條措施,有的放矢,久久為功,統籌推進“老少邊島”協同發展。
就資金下沉而言,把“三農”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建普惠金融試驗區,增強鄉村造血功能。2023年,全市投入各類鄉村振興專項資金47.5億元。寧德時代等企業還出資成立專項基金,支持獎勵鄉村振興工作。與此同時,又完善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機制,推動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推動農村完善鄉村路網、電網、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晉級專項行動,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讓廣大鄉村各展其長、各美其美,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
就項目下沉而言,寧德聚焦發展所需、農民所盼,持續實施集體經濟強村、產業富村、基礎設施惠民等系列項目,讓農民群眾在項目建設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
就人才下沉而言,寧德選派567名駐村第一書記、728名鄉村振興指導員、1500多名科技特派員、398名金融助理員、559名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形成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
在城市帶動與外部賦能的同時,鄉村經濟活力不斷增強,農村人氣逐年上升,三產融合步伐明顯加快、農業的多功能得到彰顯,農民的主體作用與日俱增,農旅、文旅、海旅項目遍地開花,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設等成績斐然,高顏值的青山綠水逐漸轉化為高價值的金山銀山。城與鄉既各具功能,又融為一體。
——在齊抓共管中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久久為功,又要齊抓共管,更需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寧德善于統籌協調,用彈鋼琴的辦法,創新體制機制,匯聚了振興鄉村的大合唱。
在眾多力量中,供銷合作社是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作為黨領導下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不同于行政機關、一般市場主體與社團組織,既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增強發展活力;又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彌補“市場失靈”,具有服務鄉村振興的獨特優勢。
寧德供銷合作社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供銷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設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的目標任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黨建引領、村社共建”工作機制,將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民增收致富等有機結合起來,融村“兩委”的政治優勢、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服務優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優勢于一體,構建為農服務的新體制,形成了黨支部引領、供銷合作社主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的融合發展之路。2022年,寧德市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供銷總社聯合發文,提出了村社共建的目標任務與保障措施,選取蕉城區赤溪鎮等4個鄉鎮作為試點,與37個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脫貧村、老區基點村、少數民族村采取共同出資、村社共建的形式,共同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2023年,在深入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在各縣市區推廣,要求各縣市區每年建設1到2個高質量的為農服務綜合體,目前已經建成20多個,力爭到2026年,在全市建成50個左右機制活、功能全、形象好的為農服務綜合體,打造鄉村振興的強引擎。
寧德市供銷合作社還確立了品牌發展的戰略,聯合縣社及社有企業篩選本市特色優質農產品,按照統一流通標準、統一營銷模式、統一包裝設計、統一銷售價格四個統一的原則,打造出“德供山水”品牌,入庫的閩東特色產品達70余種,并開設寧德直銷專場,線下建設閩東好貨農產品展銷中心,線上打造直銷平臺,為農產品銷售插上翅膀。
屏南縣壽山鄉供銷社與行政村合作,立足茶園、古道、文旅資源,打造供銷文旅一條街,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8萬元。該項目位于壽山村中心,包括原供銷社辦公及經營場所、東坡廣場及古街周邊區域,占地面積1287.6平方米,建筑面積1587.5平方米,總投資420萬元,預計收益率超過10%。主要建有村社共建東坡文化廣場、屏南832平臺、便民超市、農產品展示館等。各縣、鄉供銷社立足當地主導產業,圍繞食用菌、茶葉、辣椒、水果等特色產業,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為農民提供從苗木種植到銷售流通的全程服務,讓農民安心種地、輕松銷售、穩定收益。
作者簡介:
葛志華,男,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合作社學院院長,“三農”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