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一直是文學創作關注的重要對象。進入現代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城市化進程全面鋪開,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的變遷成為文學反映的重要主題。從五四時期對城市景觀、都市生活的感性描繪,到新中國成立后對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的積極謳歌,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對城市發展問題的批判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城市化的書寫既有現實主義的如實記錄,也有浪漫主義的想象抒情,既有對城市文明的憧憬向往,也有對城市問題的批判揭示,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城市文學圖景。
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城市化主題的關注
一、五四時期的都市文學
五四時期,伴隨新文化運動和都市文明的興起,一批知識分子開始關注現代城市生活,都市文學應運而生。郁達夫、廢名、穆時英等作家筆下的上海、北京等大都市風情躍然紙上。郁達夫的小說以感傷凄婉的筆調描繪了都市男女的孤寂、彷徨心境,表達了游子漂泊他鄉的悲涼和對故鄉的思念。廢名則以京派作家獨有的風雅與灑脫,勾勒出老北京四合院中的閑適生活與市井風俗。穆時英作為“海派小說”的典型代表,其作品洋溢著都市生活的摩登氣息,展現了申城獨特的城市風情與時尚。五四時期的都市文學對城市景觀與都市生活懷有感性的浪漫想象,呈現出早期現代派的詩化品格,雖尚未上升到對城市問題的深刻反思,但初步勾勒出中國現代城市的輪廓,這一時期的城市書寫開啟了文學介入現代性話語、參與城市想象建構的先河,拓展了現代文學的表現空間。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城市題材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的全面展開,城市題材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的城市書寫主要圍繞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展開,著力描繪城市的發展變遷,抒發人們投身城市建設的激情,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感。柳青的《創業史》通過對一座新興工業城市的締造歷程的描寫,展現了共和國城市建設的宏偉圖景,塑造了新時代工人階級的嶄新形象。姚雪垠的《李自成》則從歷史的視角審視城市的興衰,透過古城洛陽的命運謳歌農民起義的壯舉,寄寓了作者對舊城市文明的反思。曹禺的話劇《北京人》聚焦老北京胡同院落,通過幾代人命運的變遷,展現了舊城市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嬗變。這一時期城市題材創作立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以歷史的眼光審視城市,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城市,著力反映城市的社會主義改造,抒發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城市的澎湃激情,對于凝聚城市精神、構建城市文化意義重大,但這一時期的城市書寫也存在概念化、臉譜化的問題,對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關注不夠。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書寫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鄉結構、地域空間發生深刻變革,不同區域的城市面貌與精神風貌呈現多樣化特征。文學創作緊跟城市發展的時代步伐,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力投射城市變遷,開辟了城市化書寫的新境界,王安憶、池莉、閻連科等作家的城市小說以沉潛的筆法描摹城市發展進程中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體驗,揭示城市化過程中人的異化、疏離、迷惘等精神困境。劉震云的《一地雞毛》以慧眼洞察城鄉接合部的尷尬處境,勾勒出城鄉二元對立的困局。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書寫以更加多元的視角切入,以更加尖銳犀利的筆觸介入,廣泛呈現了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圖景,深入揭示了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生存境遇、精神困境,對城市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和人文關懷,彰顯了文學直面現實、反映時代的強烈使命感,也標志著城市文學進入成熟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一、傳統城市的留存與記憶
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城市形象的塑造,一個重要向度是對傳統城市記憶的留存與重構,面對城市的快速發展與變遷,文學試圖喚起人們對舊城風貌、傳統生活方式的重視,搶救城市的集體記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典雅質樸的語言勾勒出民國初年北京城的風土人情,寄托了作者對舊日美好時光的緬懷。汪曾祺的小說則以溫情脈脈的筆調描摹徽州古城、揚州舊巷里的市井百態,再現了舊時城市中人情味濃郁、鄰里守望的生活圖景。莫言的《紅高粱》《檀香刑》則將高密東北鄉的城鎮生活提煉升華為現代神話,在想象的時空中重塑了齊魯古城的雄渾激越的精神氣質。阿城的《棋王》塑造了舊城市街巷中棋童樊建川的悲劇形象,借一盤殘局寄寓了作者對城市工業文明的深邃思考。
二、現代城市的發展與變遷
與傳統城市書寫構成互文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對現代城市發展變遷的書寫,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許多文學作品敏銳地捕捉到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時代精神與社會癥候。老舍的《駱駝祥子》以北平城市化初期汽車行業的興衰,映射民國時期小市民生活悲劇的社會根源。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改革開放初期陜北小城的巨變,展現國企改革大潮中普通民眾的命運沉浮。王朔的《看上去很美》《玩的就是心跳》則以調侃詼諧的筆調,揭示20世紀80、90年代北京城市文化的世俗化傾向。蘇童的《罌粟之家》以靡麗奇詭的想象,勾勒出南方城市十里洋場的頹靡景象,折射畸形的都市文明。近年來興起的都市情感小說如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八月未央》,則以小資情調抒寫都市白領一族的情感困惑與身份焦慮,展現后工業時代城市生活的色彩斑斕。這些作品立足不同城市的具體語境,以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揭示了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發展的獨特精神圖景,彰顯了文學參與、介入、反思現代城市文明進程的價值取向。
三、未來城市的憧憬與思考
早在20世紀初,魯迅的《補天》就以想象未來的“電氣世界”,對城市現代化的異化隱憂作出了卓越預見。當代作家韓松的“地下城”三部曲,以驚心動魄的未來城市想象,對當下城市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則將目光投向太空,塑造了人類未來太空城市的宏大景象,展現了未來城市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陳楸帆的《荒潮》則設想了被自然反噬的未來城市圖景,對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尖銳質疑。這些作品跳出現實主義的局限,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先鋒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對未來城市的期許、焦慮與批判,對城市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層思考,以文學想象引領城市未來,在反思現實的同時,也為構建城市文明理想圖景提供了文化資源。
中國現當代文學城市化書寫的社會反映
一、社會結構的劇變與矛盾
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城市化的書寫,深刻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和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打破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單位制社會結構,催生了新的階層分化和利益格局,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許多文學作品敏銳地捕捉到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階層固化、貧富分化等問題,用辛辣入木的筆觸揭示出潛藏在城市發展背后的結構性矛盾。劉恒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則以諷刺的筆法,揭示了城市中下層民眾在職場、婚戀、住房等方面面臨的障礙和壓力,控訴了固化的社會結構對個人命運的鉗制。陳彥的《主角》聚焦北京舊城改造,通過一個胡同家庭三代人的命運變遷,深刻揭示了城市開發帶來的階層分化和利益沖突。阿來的《云中記》以西藏拉薩為背景,通過藏漢兩族人的情感糾葛,生動刻畫了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身份認同困境。這些作品立足城市發展的典型場景,呈現城市各階層的生存圖景,揭示了城市化過程中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批判性地呈現了在利益驅動下人性異化、人際疏離的城市問題。文學以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立場,直面城市發展的陰暗面,彰顯了文學的社會批判功能和人文關懷品格。
二、人的精神困境與生存掙扎
與社會結構變遷交織在一起的,是城市人獨特的精神困境與生存掙扎,這是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學關注的另一重要面向。在繁華喧囂的城市背后,個體時常感到內心的虛空、孤獨、迷惘,面臨精神家園的缺失,許多作家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現代城市人的心理狀態,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城市異化、物化生存狀態下人的精神創傷。宗璞的《我是誰》以荒誕瑰麗的筆觸,塑造了患上失憶癥的“我”在大都市中找尋自我的荒誕經歷,探討了人的異化問題。殘雪的《山上的小屋》聚焦知識女性的都市生活,以意識流的手法呈現了一個現代女性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求索自我的孤獨旅程。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以調侃戲謔的語言,刻畫了都市精英階層表面的物質奢靡下內心的空虛、無聊、墮落,辛辣揭示了拜金主義物化下人的異化。池莉、方方、陳染等女性作家的都市小說則以細膩敏銳的筆觸,深入刻畫了職場女性的成長困境和情感創傷。這些作品或悲憫或冷峻或玩世不恭,多維展現了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圖景,揭示了城市物質文明急劇膨脹背后人的精神困頓,喚起人們對城市文明弊端的警醒,彰顯了文學的人文關懷立場和精神家園建構能力。
三、城鄉關系的轉變與沖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由此帶來了城鄉結構、城鄉關系的深刻重塑,催生了大量城鄉沖突與矛盾,引發了農村衰敗、“三農”問題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許多文學作品敏銳地聚焦城鄉接合部,書寫農民進城、農村城市化的悲歡離合,思考城鄉二元對立困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我叫劉躍進》以諷刺的筆法,塑造了在城鄉夾縫中摸爬滾打、最終被城市吞噬的村民形象,控訴了城市暴力,反思了農村衰敗的社會根源。畢飛宇的《推拿》聚焦盲人群體,以城鄉接合部一家推拿店為縮影,展現了農村殘障人士進城謀生的艱辛與無奈。格非的《山河入夢》則以跨度近百年的家族史為敘事線索,展現了一個徽州村落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興衰沉浮,思考傳統鄉村的出路。這些城鄉書寫立足時代語境,深入城鄉接合部、城中村等,以人道主義情懷書寫底層民眾的悲歡,揭示了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同群體的生存狀況,批判了城鄉二元對立帶來的不平等,為破解“三農”問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文學視角。
四、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反思
水土污染、垃圾圍城、霧霾肆虐等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文學創作以敏銳筆觸參與生態話語建構,以審美方式喚起人們的生態意識,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賈平凹的《廢都》以象征手法刻畫了一座古都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淪喪,思考了人性異化與環境破壞的同構關聯。張煒的《古船》以蘇州河為講述對象,展現了一條母親河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污染、被遺棄的悲慘遭遇,寄寓了作家對江南水鄉滄桑巨變的無限感慨。這些作品立足城市發展語境,以多元視角和手法參與生態話語建構,生動展現了城市化進程對自然環境、人地關系的深刻影響,思考了人與自然失衡、對立的困局,為破解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兩難悖論提供了知識資源,彰顯了文學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特力量。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強調作品回歸現實、反映現實、刻畫人物,主張作品對社會時代背景的解釋和映照,和中國傳統文學的情感表達、審美表達有一定的差異性。未來城市化進程仍在繼續,城市問題也在不斷演化。文學仍將以敏銳的洞察力、深沉的思考力投入城市文明進程,在更加多元的表現形式中書寫城市,為構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圖景提供精神滋養。
作者簡介:
李佳,女,1991年生,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王國艷,1991年生,女,漢族,吉林德惠人,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作者單位:吐魯番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