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塞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說《嘉莉妹妹》被譽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德萊塞的作品以現實主義風格著稱,他擅長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剖析來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弱點。在他的筆下,主人公嘉莉妹妹,這個來自農村的貧苦女孩,走進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大城市中去追尋她的美國夢。這一趟旅程注定充滿波折,最后所實現的“美國夢”也是扭曲變質的。作者德萊賽在他的作品中深刻揭示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這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夢的起源與內涵
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去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凈土”時,“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18世紀,來到美國的移民都是歐洲的弱勢者,最典型的是英格蘭的清教徒和德國的破產小農民。當他們來到還是殖民地的美國時,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強烈,也自發地落實了民主。于是,“平等權利”成了“美國夢”的一個內涵。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美國陷入經濟危機時,歷史學家亞當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國夢”,在這個國家里面,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未來。這個概念激勵著美國人,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涌入美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從而實現致富夢想。盡管一些人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數人卻夢想落空。但美國人仍以美國夢為理想,“從赤貧到暴富”這句話作為美國夢的經典口號被無數人信奉和追捧。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們的物質生活在短期內迅速膨脹起來,美國夢的內涵被社會的物欲橫流所填充,最初的美國夢已經被物質和金錢深深圍困,找不到未來的出路。隨著美國夢一并消失的是那種不斷開拓創新的美國精神,取而代之的則是,青年一代對物質的巨大渴望,對金錢誘惑的無法抵抗。
作為美國文學中一個反復出現的文學主題,“美國夢”卻又多以幻滅、破產的敗落形象出場。由“美國夢”引發的美國社會與個人、理想與現實的相互融合和激烈碰撞,反映了“美國夢”既有務實精神又有理想主義的雙重性質。
從現實主義角度看嘉莉的美國夢
德萊塞生活的時期正是美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家思想都偏向于現實主義,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窺見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景,即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荒淫虛偽以及下層人民的凄涼悲苦。1889年前后,美國進入了馬克·吐溫所說的“鍍金時代”,外表光鮮亮麗、金光閃閃,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擴張,而其內核卻逐漸腐爛、墮落。自然主義文學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之中。“人類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明顯受當時各種現代意識形態影響。人的命運早已被基因和自然設定好,《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曾寫道:人類的想法并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被意識形態操控的。
自然主義的核心就是達爾文的決定論。達爾文認為,一個人的一生完全由外部原因及本能遺傳環境決定,人類是生物、社會、經濟等因素不可控制的受害者,缺乏主觀能動性,完全被命運牽引、受命運掌控。《嘉莉妹妹》就是體現自然主義的杰出作品。嘉莉渴望大城市的璀璨華麗,企圖躋身上流社會,可是現實環境卻一次又一次給她沉重的打擊,她的命運被現實掌控。嘉莉對物質的不斷追求與迷戀,使得她為了所謂夢想而不擇手段,最后經歷各種坎坷,終于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一個女孩子十八歲離家出門,結局只有兩種之一。要么遇好人搭救而越變越好,要么很快接受了大都市道德標準而越變越壞。在這樣的環境里,要保持中間狀態是不可能的”。嘉莉的命運似乎早已被作者預定,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對于一個貧苦的鄉村姑娘來說,孤身走向大城市追逐夢想絕無坦途,勢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欺騙和誘惑。嘉莉妹妹走進芝加哥這個新世界的同時,也掉入了一個紙醉金迷的陷阱。沒有一個單純漂亮、擅長幻想的鄉下姑娘能夠抵擋住殷勤的招待、真誠的贊美以及冰冷現實世界中的致幻藥。
小說的開頭,嘉莉匆匆惜別父母,獨自踏上前往芝加哥的征程。她憧憬著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堅信在“人人機會均等”的美國,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在路途上,嘉莉偶遇了銷售員杜洛埃。他就像伊甸園里引誘夏娃的那條蛇,用花言巧語激起嘉莉對金錢的欲望,讓她看到了一個富裕的新世界。但姐姐明妮那狹小而又雜亂的公寓卻使她直面現實的殘酷。姐姐家生活拮據,他們還指望嘉莉在工廠打工掙錢,給他們補貼家用。在美國“拜金主義”盛行的時期,資本家缺乏對工人人文主義的關懷,而是想盡辦法壓榨出盡可能多的勞動力。對于工廠里無盡的壓榨,卓別林已在電影《摩登時代》中用滑稽表演去嘲諷流水線生產對人類天性的摧殘。
嘉莉在工廠里像個機器一樣地工作,當她生病休息,不能勞動時,她也就沒有了剩余價值。未受過教育且受到婚姻束縛的姐姐明妮逐漸在生活中麻木。懦弱的姐姐與勢利的姐夫組成的家庭,注定沒有嘉莉的容身之地。嘉莉的身體已被工廠中繁重的活計折騰得虛弱至極,心靈上又遭受了親人的排擠,這雙重打擊動搖了嘉莉最初對“美國夢”的信仰,她甚至想要逃回老家。
但嘉莉又遇杜洛埃,與他的短暫接觸讓嘉莉明白,靠自身努力去圓夢是不可能的。盡管良知告訴她,通過做情婦換取物質上的滿足不道德,可此時她對躋身上流社會的強烈欲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還是磨滅了她的初心,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蒙蔽了她的雙眼。于是,她甘愿頂著流言蜚語與杜洛埃同居,這便是嘉莉墮落的開端。讀者看到的只有她表面的春風得意,卻不知她在痛苦中掙扎,陷入更深的痛苦。
花花公子杜洛埃只是玩弄嘉莉,并無真心。嘉莉被他拋棄之后,便投入了酒店經理赫斯特伍德的懷抱,在不明真相之下成了赫斯特伍德的情人。在知道赫斯特伍德有家室之后,嘉莉憤怒至極,卻又無可奈何,只得與他私奔至紐約。但在紐約,生活并不如意,赫斯特伍德的工作江河日下,嘉莉的生活窘困至極,整日拮據地精打細算。而此前接觸到的上流社會的繁華,在嘉莉心中揮之不去,她不甘于就這樣困頓下去。
工廠打工的經歷使得嘉莉明白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生活只是杯水車薪,現實的殘酷和打擊使得嘉莉不得不像凌霄花攀著墻壁一樣,去攀附不同的男人,去借助他們的力量不斷往上走。在和赫斯特伍德相處后,嘉莉漸漸看透了這個只有空頭支票的男人。同時,嘉莉也發現了自己在演戲方面的天賦。很快,她就憑借自己的舞蹈天賦在劇院嶄露頭角,到最后一躍成為百老匯的閃亮巨星,也成了各種豪門旅店的活招牌。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繁華生活不斷向嘉莉招手,引誘著她、蠱惑著她。嘉莉的天賦成為實現“美國夢”的跳板,她看似擺脫了現實對她發展的阻礙,但她不過是從一個困境跳入了另一個無止境的欲望漩渦中。
嘉莉一直都在追求幸福,她做出的每一個關鍵決定都讓她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幸福了;但在獲得金錢、名譽等一切她認為可以給她帶來幸福的事物時,她卻不覺得自己幸福。
這是因為嘉莉的“美國夢”已然變質,從最初的追求自力更生、溫飽富足到最終陷入金錢欲望的泥沼無法自拔。原文的最后,嘉莉坐在搖椅上,幻想著還在前方等待她的幸福生活。她會想要更多的金錢與名譽,她即將去征服倫敦。她也許永遠不會去做一個正劇演員。
她在戲劇這一領域頗有天賦,但讓她成為演員的始終不是戲劇本身,而是演戲背后那個紙醉金迷的世界。她從來沒愛過戲劇藝術,就像她從沒愛過任何人一樣。她不愛這些人或事物的本質,而只愛他們或它們所代表的特質或符號。
最后作者為嘉莉和赫斯特伍德安排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這也說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書中角色雖然看似被社會環境裹挾,但面臨每一個人生岔路口,他們無一不是自己做出決定。赫斯特伍德面對保險柜十分躊躇,正是因為他有選擇。把偷盜錢財理解為受人類的所謂“天性”——欲望驅使,其實是在推卸責任,將所有責任推卸給了欲望。然而實際上,所有人都有欲望,卻并不是所有人面臨這樣的場景都會做出像赫斯特伍德那樣的決定。只能說,德萊塞的作品可能著重描寫了人較為本能的一面,但卻并沒有將本能當作不可戰勝的、注定的東西。
與赫斯特伍德相反,嘉莉得到命運的垂青,她的欲望無一不得到滿足,到最后逐漸超越了欲望本身。她的經歷當然并不可推崇或效仿,因為即便是在一貧如洗時,嘉莉本身就擁有普通人不曾擁有的資產——美貌和表演天賦。她在道德上也常常被批判,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感情不忠貞等。她卻不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黛西,在欲望的漩渦中逐漸攀升。嘉莉最終萌生了一種新的欲望,這種欲望超越了本能的物質欲望,讓她開始有了精神追求。那是因為她的金錢、名譽等其他欲望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她的精神追求雖難免帶有資本主義環境下的矯揉造作,但卻是社會中的一絲生機。
故事的結局是,嘉莉最終離開了搖椅,而赫斯特伍德卻在搖椅里越陷越深,被困致死。搖椅這個象征在小說中不斷出現,最開始都是與嘉莉一同出現,但當赫斯特伍德失業后,文中提到嘉莉坐在搖椅中的場景越來越少,反而都是赫斯特伍德坐在搖椅中舒適地看報紙。搖椅代表了享樂,嘉莉離開搖椅,反而獲得了一切,而赫斯特伍德淪陷在搖椅中,已然失去了一切。
《嘉莉妹妹》作為德萊塞的一部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描寫了嘉莉妹妹在追逐“美國夢”的過程中,“美國夢”的意義隨著她的經歷不斷地變化。嘉莉的變化是這個充滿誘惑的繁華世界導致的,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欲望漩渦中,嘉莉妹妹很難抵擋住誘惑、獨善其身。由最初的單純到為了夢想不擇手段,嘉莉被欲望引誘,一步步迷失本心。
作者借嘉莉妹妹的經歷警醒世人堅守本心,不要因為物欲橫流的世界而迷失自己。當然,嘉莉幸運地憑借自己的天賦,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富裕生活,否則她將在困頓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沒有任何的自救能力。嘉莉的“美國夢”在現實環境的影響下不斷變質,最終實現的也只是一個華麗的外殼,早已敗絮其內。嘉莉妹妹看似獲得了成功,卻付出了失去本性的代價。
(作者單位:沈陽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