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風景名勝區劍山西北半坡上,豎立著一座黑色大理石紀念碑。紀念碑正面刻著“明代杰出外科醫學家陳實功先生紀念碑”,背面為紀念碑文。碑座四周圈以石欄,雕飾典雅、質樸。1987年6月,為紀念陳實功先生逝世350周年,國醫大師朱良春在劍山西北麓(據說為陳實功曾經煉丹之地)舉行陳實功先生紀念碑落成儀式。
陳實功,字毓仁,號若虛,明代杰出的外科醫生、外科醫學家。陳實功是直隸通州人(今南通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思宗崇禎五年(1632),享年八十有一。
主要經歷
陳實功從幼時起便鉆研外科醫術,勤學苦讀歷代各位名醫的理論、病案等,注重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從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后陳實功又跟隨著名醫學家李淪溟學習。李淪溟認為:“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于治內。何者?內之癥或不及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他發展和創新了李滄溟的觀點,主張“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第一”,對外科疾病采取內治或者采取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將外部手術與內服相結合,如對息肉摘除、氣管的縫合等,在發展外科醫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陳實功治病辨證精細,用藥恰當,既重視外治,又重視內治,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最終成為明代著名的外科醫家。
學術著作
陳實功認真研讀明代以前有關外科的專著,結合自己多年行醫的豐富經驗,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撰寫了一部著名的外科醫學著作《外科正宗》。全書共二十余萬字,收錄了120余種常見外科疾病的病因、診斷和治法。《外科正宗》對外、傷、皮膚、五官科疾病等,“分門逐類,統以論,系以歌,淆以法,則微至疥癬,亦所不遺”,分析詳盡,論治精辟,代表了明代以前我國外科學的重要成就。《外科正宗》具有較高的學習研究價值,后世對本書評價甚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列證最詳,論治最精”。《外科正宗》印行后,廣為流傳,有各種版本100余種,成為中醫外科的經典著作。清代醫學家吳謙、馬培之、祁坤等也繼承了其醫學思想、學術理論,并將其不斷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中醫外科史上一大學派——“正宗派”。
醫德思想
陳實功不僅在醫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十分注重醫德醫風,提倡“以病者為先”的醫學理念,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尊敬。他在《外科正宗》卷四中列出醫家“五戒十要”規范,被稱為古代醫生的道德行為準則。
醫家“五戒”要求醫者仁心,勤勉慎行,其基本內容為:一戒唯利是圖、行醫欺騙、延遲診病、夸大療效;二戒單獨診治婦女僧人、泄露病人隱私、勒索患者;三戒向病人及家屬索要貴重物品、隨意稱贊病家物品之好;四戒行樂登山攜酒游玩、擅離崗位、親察病狀后方能處方;五戒漠視娼妓患者,對病人要一視同仁,不借治病之由行不正之事。
醫家“十要”要求醫者仁心,善良行醫,其基本內容為:一要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二要依法炮制、方出有據;三要謙和謹慎、尊師重道;四要腳踏實地、尊重生命;五要樂天知命、輕利遠害;六要戒奢寧儉、樸素持家;七要熱心公益、施醫舍藥;八要合理支配、杜絕浪費;九要詳備物品、器具齊整;十要有求必應、心無旁騖。
醫家“五戒十要”規范在《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1978年美國肯尼迪研究所出版)中被列為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古典醫德文獻之一(與希波克拉底誓詞、邁蒙尼提斯日禱詞等并列)。
人物評價
陳實功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對病人無論窮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對于窮苦病人,他主動免費為他們看病,得到眾人贊譽。康熙《通州志》中有“州南多圮梁,實新其半”的記載,據說當時亟須修建的橋梁有5座,如通濟橋原為木吊橋,年久失修。天啟元年(1621),陳實功慷慨捐款,將通濟橋改建為石橋,因所用石條縱跨橋面超長,市民習稱“長橋”。這座橋已經拓寬和改建,南通當地老百姓不忘陳實功的善良義舉,仍將這座橋稱為“長橋”。
陳實功既豐富和完善了外科學的理論方法,為外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也對后世外科醫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積極培養年輕醫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醫學知識和寶貴經驗傳授給弟子們。他的弟子們在他的指導下,不僅繼承了他的醫學成就,還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的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這種師徒相傳的方式使得陳實功的醫學思想、理論、技術等得以廣泛傳播,產生深遠影響。
陳實功等古代醫家所展現的高尚醫德、精湛醫術是現代醫師應當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現代醫師應繼承發揚陳實功醫德醫術,堅守職業操守,秉持仁心仁術,傳承救死扶傷精神,既注重對傳統醫德的學習和踐行,又不斷提升醫療技術,努力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作出有力貢獻。
作者簡介:
范栩鋮,男,2002年生,漢族,江蘇南通人,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