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發展教育是當下的教育熱點話題,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德育的要求之一。初中階段是學生生涯發展的關鍵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主陣地,通過情境教學法和議題教學法將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既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確立初步的職業目標,也有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初中是對學生進行生涯發展教育的最重要的時機。但是當前,我國的生涯發展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初中學校普遍未能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生涯發展教育體系,這非常不利于初中學生確立其職業規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將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作用,幫助學生確立起正確的職業目標,而且能夠讓學生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形成對自己人生的合理規劃,提高職業自我決策能力。
初中開展生涯發展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生涯發展教育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內容,將其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中具有關鍵性意義,不僅是應對中考后教育分流的迫切要求,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一、初中生面臨中考后教育分流的迫切要求
我國現行教育法第二章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我國現行學制可以看作是以單軌制為基底的分支型學制,學生在接受初中教育后會面臨走向社會、繼續就讀于普通高中以及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三種選擇。因此,在初中階段開展生涯發展教育是迫切而緊要的工作。
生涯發展教育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及認知、社會探索與實踐、學業規劃和職業興趣認知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學生立足自身興趣愛好展開初步的生涯探索。所以,無論學生最后選擇哪種模式,都需要在初中階段接受生涯發展教育。如果學生選擇繼續就讀于普通高中,勢必要在高一下學期結合自身興趣和未來專業選擇意向進行科目的選擇,以便未來能夠有準備地應對高考選科,那么就必須提前了解自身特征、優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學生選擇就讀于中等職業中學,那么就更加需要了解自身情況與社會發展要求的差距,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就讀;如果學生選擇進入社會就業,那么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對職業有清晰的了解對于他們而言意義更加重大。由此可見,無論學生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初中階段對學生的引導都很重要。學生只有明晰自我認知,了解社會發展需求,為自身的學業發展確定清晰的發展規劃,明確自身定位,并對職業認知進行初步探索,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初中生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現實狀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與社會要求相符合的人才,教育歸根結底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職業人”的根本途徑。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體,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其目標職業所需要的技能和學歷,助力學生更好地樹立自己在學習中的目標。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初三畢業生在中考后,面對選擇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高中、繼續就讀還是就業等問題時,常常舉棋不定、頗為迷茫。究其根源,是他們對自身的認知不足,對于未來的發展定位不夠清晰。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初中學生正處于興趣探索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矛盾,對于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占什么樣的地位、將來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成為理想中的人尚不明晰,甚至有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存在“讀書無用論”思維,無法理解知識對于個人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至于產生厭學、棄學等問題。初中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素養初步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生了解自我、認識社會、初步探索職業的重要奠基階段。在初中階段就應該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其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學會把興趣轉化為學科優勢、職業興趣和事業追求,在課程學習中有的放矢,激發個人的內在潛力。
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與生涯發展教育目標契合度高
最新出版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7~9年級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第四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應“初步具備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做一個文明、合格的社會成員”,課程設置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按照我與自身、我與自然、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的“螺旋式上升”的邏輯推進,幫助學生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其健康成長,而這與生涯發展教育“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學涯規劃、認識職業”的四維度目標不謀而合。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生涯發展教育內容的豐富程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其認識自我、塑造人格、適應社會,進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與生涯發展教育有著很好的融通性。結合2016年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分析,可進行生涯發展教育的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豐富的教材資源是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也為其提供了可行性。
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路徑
生涯發展教育作為新興發展起來的教育名詞,在我們國家尚處于起步階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生涯發展教育的時效性和親和力,助其更自然地融入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學中。
一、設置新穎議題,推動了解社會
議題式教學法是指“圍繞某一確定的主題,設計活動型課程”的教學形式。使用議題式教學法開展初中生涯發展教育,既能夠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增強對社會的了解、積極形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能夠轉變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方式,提升學習熱情。此外,有效的議題式教學開展也能全面提升教師的備課能力、議題選擇與加工能力等多方面教學能力,推動初中生涯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圍繞議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并適當地進行補充與指導,最終形成如下邏輯體系:想要建設好一個集體,首先需要制定共同愿景和目標以保證方向;其次,要共同商定集體的規則與制度內容,樹立規矩;再次,要培育“自治”精神,引導成員主動參與集體建設;最后,形成團結的集體氛圍。
學生通過議題探究和小組討論,能夠更加明確在集體中團結、擔責的重要性,加深對于社會中“集體”的理解,自覺樹立起“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的意識,培育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品質。
二、巧設觀點辨析,明確人生追求
觀點辨析是道德與法治科目教學時經常使用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設置觀點辨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知識點理解上把握得更加到位,還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活出生命的精彩》中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有意義的人生應當是怎樣的”,教材使用了雷鋒的事例,明確了有意義的人生的三個層次: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事情大小,都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民族、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當前,部分學生深受“躺平”“擺爛”這類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對學習的作用認識模糊,無法體悟人生的意義,引發厭學等問題。引導學生辨析“只要自己活得快樂輕松,就算是有意義的人生”是否正確,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人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利用模擬情境,初定職業方向
情境式教學是指教師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結合課程內容,借助多媒體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出特定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課堂感受性的一種教學方式。情境式教學能夠以其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特點,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科目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情境式教學,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生涯發展教育的相關知識。
通過情境模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方法:自我分析—環境分析—確定目標—行動規劃—評估調整。學生在模擬面試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對職業的了解,認識到自己在擇業中的優勢,從而樹立起初步的擇業意識,明確擇業方向。
將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并不只局限于如何幫學生找到合適的職業,而是要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融入集體和社會,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生涯發展教育作為新興的教育內容,目前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必將為我國的教育和德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姚鑫,女,1997年生,漢族,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錢嵐,女,1997年生,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