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是一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較多的城市,是河北省民族工作重點城市之一。滄州紅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滄州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精神凝聚,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通過加強紅色文化教育陣地建設、創新紅色文化傳播途徑、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內容、推動紅色文化產業創新等路徑,不斷加強紅色文化建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內核力量。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數字化浪潮迅猛發展,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博弈與沖突異常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好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币越吹鄯捶饨榘l展歷程形成的紅色文化是新時代各族人民共同價值理念表達的媒介,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各民族積極認同的文化資源。從全國各省市現有資源看,這一媒介的表現形式、地區特點、具體內容各不相同。滄州作為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城市,其近代革命歷史發展的特點和民族構成密切相關,這為新時代滄州地區鑄牢民族共同體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滄州民族構成特點
滄州市是一個少數民族成分、人口較多的城市,是河北省民族工作重點城市之一。
據滄州市政府2022年統計數據:我市人口7300000左右,全市共有46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有27786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56%。滄州地區水乳交融、雜居共生的民族特色是紅色文化精神推動力形成的基礎因素。
滄州紅色文化資源的類型及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價值
滄州是河北重要的革命老區,全市14個縣市均為老區縣市,覆蓋159個鄉鎮、3301個村。滄州人民在艱苦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積極參軍參戰,在滄州大地上譜寫了一曲全民抗戰、爭取解放的凱歌。這一滄州人民共同經歷苦難所形成的紅色文化是滄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核力量。
一、滄州地區紅色文化特點
第一,以津南特委為代表的建黨文化。
滄州地區,回族人民人數眾多,在革命時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滄州最早建立的前三個黨組織是回族黨員劉格平創立的。領導本地黨組織的中共津南特委的領導成員中有一半是回族黨員。1926年的有資料可查的50名黨員中,回族黨員有24人。
滄州地區黨組織初創的成功以及進行的早期革命活動的探索是滄州人民群眾俠肝義膽、愛國愛家、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這一過程為滄州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因底色。
第二,以回民支隊為代表的抗戰文化。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滄州的野蠻侵略激起滄州人民的奮勇抵抗。滄州少數民族民眾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也為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一支回族干部隊伍。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滄州地區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和劉震寰、王連芳領導的冀魯邊回民支隊英勇作戰,總殲敵人數達三萬多,戰績輝煌。毛澤東稱冀中回民支隊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滄州地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生死與共患難之情的強力見證;是中國共產黨踐行政黨之責、時代之問、為民之諾的初心堅持。滄州地區艱苦卓絕的軍民抗日斗爭凝結著滄州各民族共同的血淚記憶,這一過程為滄州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向心之力。
第三,以青滄戰役為代表的支前文化。
滄州是全國解放較早的地區之一,滄州人民以解放全國為己任,大量支前民工跟隨解放大軍南北征戰,修路架橋,運送物資。在出動數十萬人次支前的同時,捐獻出大量的糧食、柴草、蔬菜、肉蛋等送往前線;察綏、平漢、太原、大別山、魯南、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戰役的戰場上,都有來自滄州的作戰部隊和支前大軍。在支援平津戰役中,滄州先后發動23萬人筑路搭橋,修筑津保、平大、滄石等11條公路,全長1300公里。動員了干部760名,組織170個擔架連、54個民兵連,提供大車4.7萬輛、病床2394張,以及米面肉菜3799萬斤、食油43萬斤,供應柴草1481萬斤。
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我們黨和人民共同創造新中國的“最后一公里”,滄州各民族人民積極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共創勝利的努力、共享勝利的喜悅,這一過程為滄州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巨大的凝聚能量。
二、紅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價值
滄州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紅色文化有助于各族人民形成對本地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政策的認同。
第一,價值內核。
滄州地區的革命歷史是一幅體現保家衛國斗爭、民族統一團結的生動畫卷。滄州各民族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斗爭、積極生產、積極發展,形成血脈相依、水乳交融的共同體,這是滄州地區紅色文化形成的價值內核。
第二,雙向互動。
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單向作用,而應是一種雙向互動。
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有助于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滄州地區紅色文化對本地民族團結的深刻影響是民族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紅色文化和優秀的滄州傳統文化共同形成了近代滄州人民價值觀、家園觀、文化觀、民族觀。
紅色文化認同下滄州鑄牢中華民族
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
一、加強紅色文化教育陣地建設,夯實思想基礎
教育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方式,滄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一方面,要把握重點人群:在校學生、知識分子、民主黨派人士等;另一方面,要創新滄州地區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與時俱進,高效簡便。全面加強紅色文化教育陣地建設,夯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滄州可以有效發揮劉格平、張隱韜、趙博生、馬本齋等革命英雄精神,抓好精神文化傳承。近年來,滄州對中小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日益加強,如十四中學在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了解滄州紅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歷史事件,并通過分組講解、寫作等活動形式,加強學生對家鄉紅色文化的了解。
二、創新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夯實群眾基礎
傳播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根本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文化的傳播要呈現視覺上多樣化、聽覺上仿真化、感覺上真實化、操作上大眾化等。筆者對河北省滄州地區革命遺址進行了調研,本地有烈士陵園15處、紀念墓碑10座、革命舊址14處、紀念館3處、烈士塔2座、公園1個、塑像2尊、故居2處。
筆者針對“滄州紅色文化”相關問題向群眾投放了200份調查問卷,問卷涉及“您認為目前滄州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等10個問題。其中,對滄州地區科技與紅色文化結合滿意度的調查中,融合一般選項占比60%,融合不好選項占比12.5%。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綜合分析,發現群眾對滄州紅色文化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度,但是人們更傾向于接受新科技助力下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與現存的數字化創新方式高質量傳播缺失存在著矛盾。
從個體角度,以VR、AR、云展廳、視頻播放、動態沙畫、動畫模擬等現代科技手段為載體,能夠將遙遠的歷史轉換成人們可切身感受的相對真實的虛擬世界,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傳統形式與創新模式的共同呈現、多種先進科技的綜合應用能使游客從感官層面與歷史空間高度融合,從而對思想層面的影響更深刻、更具體、更長久,更能提升游客對紅色文化的共鳴度。因此,與時俱進創新傳播途徑,增加紅色文化的受眾基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在潛移默化中高效進行。
三、推進紅色文化研究內容,夯實載體基礎
研究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滄州主要革命遺址大約49處,一方面,應繼續挖掘民間的紅色故事,做好紅色文化搜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對已有的史實史料、遺址紀念館、墓碑塑像等要進一步擴充研究,深化理論、豐富史料。使觀者明史、聽者明理。為夯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提供完備的紅色文化素材。
尋找“紅色民嘴”,征集一批熟悉歷史、擅講紅色故事的老同志、志愿者等擔任“紅色民嘴”,為群眾講述發生在身邊的紅色故事。通過創建紅色文化品牌、注入紅色元素、講好紅色故事,推進紅色名村建設,讓紅色品牌越叫越響。
四、推動紅色文化產業創新,夯實市場基礎
產業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時代產物,文化旅游熱潮之下的紅色旅游近年來十分流行。
一方面,加大紅色旅游的開發。河北提出了“打造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強省。實施燕趙文旅品牌創建行動,面向京津精準定位消費群體,精心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長城文化旅游帶、大運河文化旅游帶、太行山旅游帶、渤海濱海旅游帶等,讓‘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為新時尚。”山東海陽市戰場泊村的村民們一直沉浸在喜悅中,原來,他們的村莊剛被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首批全省景區化村莊。這個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鄉村振興的東風下用好紅色旅游資源,成了遠近聞名的景區村。
滄州可以依托京津冀地緣優勢,一方面,開發紅色旅游研學專線,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路線開發如下,西線:獻縣馬本齋紀念館、任丘白洋淀雁翎隊、河間齊會戰斗、白求恩手術室舊址;南線:東光燈明寺戰斗、東光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四柳林戰役紀念亭、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市工業部舊址;東線:黃驊大趙村遺址、黃驊紀念館、劉格平紀念館等。與大運河文化帶旅游組合,形成“千年運河、紅色滄州”品牌。
另一方面,繼續推進紅色文創產品的開發,使紅色精神能“從抽象的精神變為具體的體驗”“由遙遠的過去變為現實的鞭策”進入千家萬戶。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化、可感知化。以英雄人物、重大事件、重要遺址等為元素,創作成文創產品、文旅節目。
滄州可以以“張隱韜、劉格平、黃驊、趙博生”等英雄人物和“四柳林戰斗、齊會戰斗、青滄戰役”等重大事件為元素和大運河文化相結合,創作成文創產品、文旅節目。
紅色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在成為旅游市場的新起之星的同時,也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中國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和信仰紐帶。紅色文化是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物質形態、精神形態、制度形態成果的總和,凝聚著中華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滄州深厚的紅色文化在滄州這一多民族雜居共生、水乳交融的地區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作者簡介:
苗玲玲,1983年生,女,漢族,河北滄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作者單位:中共滄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