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探討了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創新與突破。以《年年有余》作品為實踐案例,詳細剖析了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具體應用。分析結果表明,傳統界畫圖式的創新應用不僅可以豐富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而且能夠為傳統藝術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傳統界畫圖式;陶瓷釉下彩;創新;數字技術
1 前言
傳統界畫圖式多為建筑,其在山水畫創作中可以成為畫面的主體、亦可作為山川中的點綴,規整素雅的線條搭配靈動的自然景致可以升華畫面審美基調。與此同時,陶瓷釉下彩工藝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具有色彩鮮艷、保存持久的特點。然而,如何將傳統界畫圖式與陶瓷釉下彩工藝有機結合,實現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與突破,已成為當前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
2傳統界畫圖式和陶瓷釉下彩的歷史和特征
傳統界畫,作為中國畫的一種獨特風格,起源于明清時期,其特點在于用墨線條精確劃定圖案的輪廓,強調線條的流暢與嚴謹。界畫的線條不僅僅是圖形的界限,更是表達形態、結構和光影變化的重要手段。此外,界畫在細節描繪上極為講究,通過精細的線條勾勒,展現了極高的技藝和藝術魅力。界畫的另一顯著特征是其嚴格的構圖。藝術家通過精心的布局和空間處理,使得畫面既富有節奏感,又不失和諧美。傳統界畫常以山水、花鳥、人物等為題材,其風格獨具一格,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并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占據重要位置。
陶瓷釉下彩技術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項重要發展,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成熟和流行是在元、明、清三代。釉下彩的主要特點是在陶瓷成型的坯體上繪制彩繪,然后覆蓋以透明或半透明釉料,通過一次高溫燒成,使彩繪圖案被牢固地封存在釉層之下。
釉下彩的色彩穩定,不易褪色,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此技術的另一優點是其色彩的深邃光澤和層次感,使得陶瓷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釉下彩藝術家能夠利用這種技術表現出細膩的陰影、漸變及復雜的細節,這在其他陶瓷裝飾技法中較難實現。
3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創新應用方式
3.1數字技術輔助下的界畫圖式重構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傳統界畫圖式進行數字化重構,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創新應用方式。首先,通過高精度掃描設備,對傳統界畫作品進行數字化采集,獲取其精細的線條和復雜的構圖信息。接著,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對數字化的界畫圖式進行編輯和重組,包括線條的變形、圖案的拼接和元素的再排列等,創造出兼具傳統美學和現代設計感的新型圖式。在陶瓷釉下彩制作過程中,這些數字化的圖式可以通過數碼噴墨打印技術,直接將釉下彩料精確地噴繪到陶瓷坯體表面。此方法不僅能夠保證圖案的精確度和一致性,還能實現復雜細膩的線條和色彩過渡。
3.2跨界融合的藝術表達
通過將界畫的線條美學與現代抽象藝術、裝置藝術等相結合,可探索界畫圖式在不同藝術領域中的可能性。比如,在陶瓷釉下彩中,引入抽象藝術的元素,對界畫圖式進行解構和重組,形成具有當代藝術特征的作品。這種跨界融合打破了傳統界畫的固有模式,賦予作品新的藝術內涵。此外,與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途徑。將界畫圖式與西方藝術風格相結合,如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創造出中西合璧的藝術作品。這種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既可以豐富陶瓷釉下彩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能夠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認同。
4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突破點
在陶瓷釉下彩技術中整合傳統界畫圖式的突破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線條精確度的革命性提升。傳統界畫依靠手工描繪,限制了線條的精確度和復制性。在陶瓷釉下彩的應用中,采用先進的數碼技術實現界畫圖案的高精度轉移,這一點極大地突破了手工技藝的局限,確保了每一件作品的線條都能精確到毫米級的一致性。二是耐高溫色彩的穩定性研究。傳統界畫圖式通常采用天然顏料,這些顏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易發生變化。將界畫應用于陶瓷釉下彩,科研團隊可開發新型的耐高溫釉料,這些釉料可以在高溫下保持穩定,使得釉下彩的色彩不僅鮮艷而且持久。這一突破既能保證藝術作品的美觀性,也可提高其實用性和收藏價值。三是多層次釉色疊加技術的開發。傳統界畫的韻味在于多層次的墨跡疊加,為了在陶瓷釉下彩中重現這種效果,研究人員需開創多層次釉色疊加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在一個作品中使用多種釉色,每種顏色層次分明,既相互獨立又和諧統一。
5實踐案例分析
《年年有余》是一件以漢樂府詩《江南》為靈感創作的陶瓷釉下彩作品,巧妙地將傳統界畫圖式應用于陶瓷藝術中。作品選用了傳統的小口束頸瓶器型,瓶口纖細,肩部寬闊平坦,腹部呈直筒形,下腹部略微內收,整體造型優雅古典,彰顯了傳統陶瓷器型的美學特征,詳見圖1。
該作品在多個方面存在創新:一是技術創新。《年年有余》通過采用現代釉下彩技術,使得界畫圖式的精細線條和復雜圖案得以在陶瓷器皿上精確呈現。這種技術不僅提升了圖案的視覺效果,也確保了色彩的長期穩定性和耐用性。尤其是在處理蓮葉的層次和水面的流動感時,藝術家通過精準控制釉色的流動和漸變,成功地將界畫的細膩表達與陶瓷的堅固特性結合。二是文化創新。藝術家在《年年有余》中將蓮花與八條金魚的傳統象征意義重新組合,加入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解讀。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是在視覺上呈現美感,更在文化層面上與觀賞者產生共鳴,這種文化內涵的深化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
未來的突破可以探索更多種類的傳統繪畫技法與陶瓷釉下彩的結合可能性,如將其他地域的傳統繪畫風格融入釉下彩。同時,繼續探索和優化釉下彩的材料和燒制技術。例如,開發新型的釉料,這些釉料在燒制過程中可以展現出更加復雜的顏色變化和效果,或者提高色彩的透明度和光澤感。
6結語
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創新應用與突破,不僅為陶瓷藝術的創作開辟了新的路徑,也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藝術家的持續探索,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應用必將取得更多的創新和突破,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藝術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僑,鄧涵宇.傳統界畫圖式在陶瓷釉下彩中的應用研究[J].陶瓷研究,2023,38(05):46-48.
[2]游思.傳統界畫中的建筑藝術與人文精神[J].藝術家,2022,(04):13-15.
作者簡介:鄭碧丹,1983.09.12女,漢,本科,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