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西方國家首先開始現代化,繼而現代化的浪潮擴散到全世界,形成了幾種主要模式:
第一個模式,我們可稱為拉美模式。拉美經濟高度依賴西方經濟,很多國計民生產業都被歐美大公司掌握。這一經濟結構造成了兩股力量,一股力量極端親西方,一股力量極端反西方,表現在政治上便是極左和極右之爭。
第二個模式,表現為體制內的高度依賴,主要是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德國等歐洲國家,大都是美國的盟友。美國的盟友其實是非常等級化的。日本、韓國、德國這一圈層的國家在安全和外交領域依賴美國,沒有完全獨立的主權,因此,它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獨立性。
第三個模式,可歸納為體制外的被孤立模式或者說外部的孤立模式。以前的蘇聯、今天的古巴和朝鮮是代表。
新中國確實是一個特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既獲得了現代化發展,也保持了獨立;我們的發展既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又保持了政治、經濟獨立與自主。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天我們想繼續開放,但是美國不僅已經不講自由貿易了,而且盛行“反全球化”,這是一個新情況。我們要發展,肯定要開放。實際上,中國式現代化的“五位一體”是非常高標準的。實現這一目標,肯定還是需要開放的大環境。在這一情況下,我們應當對國際局勢作出非常科學的判斷。有一些情況需要特別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比如,西方的發展速度近年來確實有所下降,但這是相對而言的,不是絕對的衰落。今天來看,美國還是世界上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
盡管現在是一個多極化時代,但對多極化要有科學的評估。除了美國現在不追求多極化,還有哪些國家喜歡或不喜歡追求多極化?據我觀察,法國就很喜歡多極化,“全球南方”也愿意推動多極化。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多極化對中國的影響怎么樣?我們不能抽象地看待多極化,而要認真評估“什么樣的多極化對中國有利,什么樣的多極化可能對中國不利”,以及“現在正在發生的多極化,對中國有何具體影響”等。
又如,對“全球南方”也要有客觀的評估。“全球南方”確實是一股越來越重要的國際政治力量,就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全球南方”似乎還只是一個全球性的政治運動,并未組織化。“全球南方”的邊界相對模糊,并不斷在變化。美國也不會真心希望“全球南方”能團結起來,真正發揮影響力。大家看到,美國動用國會的力量,妄圖把中國開除出“第三世界”,還主動幫助印度,讓印度來代表“全球南方”。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在跟各方交往的過程中,還是要有一種和平思維、雙贏思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有定力,不犯大的錯誤,堅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關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發展還是硬道理。
大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一個發展模式之爭。個人覺得,今天的美國是以發展為導向的模式,可將其稱為“原始資本主義2.0”版。它對資本進行監管,力量來自哪里呢?主要來自美國兩黨共識,但今天兩黨越來越沒有共識。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本反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所以,我們不要低估美國資本重塑美國政府的能力。
同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內涵和外延還在不斷發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低估其對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秩序的影響。我非常擔心這一點:世界上都在渲染中美人工智能的競爭,但客觀地看,所有“有意義的競爭”主要發生在美國公司之間,而不是中國企業和美國公司之間。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工業革命技術是相對分散的,從英國等地開始逐漸傳播至其他國家。人工智能浪潮到今天為止,主要集中在美國的兩個區域,一塊是加利福尼亞州硅谷到得克薩斯的狹長地帶,另一塊是從波士頓到紐約。
以前技術就是工具,現在人工智能反過來會塑造我們,這很可怕。為此,我們要調整發展模式。歐洲人善于做規則,使得新技術很難落地。“工業4.0”最早是德國提出來的,但執行情況如何呢?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在呼吁歐洲要減少監管,但歐盟依然沒有什么動作。
再看中國的情況,我們考察了三個領域:一個是生物醫藥,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人工智能。這也是可以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領域。
生物醫藥我們以前是仿制,現在走到了原創階段。但是,很多自己辛苦研發出來的東西被美國公司花幾億美元就買走了,其實際價值卻有上千億美元市值。藥品生產后,我們又要進口,非常可惜。
就互聯網而言,游戲產業頗為典型。《黑神話:悟空》很紅,但還有大量游戲,因為各種原因得不到批號。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趕上了美國,在一些領域甚至遠遠多于美國,質量也高于美國,但為什么我們的相關應用偏少,亦步亦趨的偏多?很多企業找不到機會就跑到硅谷,表明什么?我們研究發現,硅谷2/3以上的“獨角獸”企業都是一代、二代移民創立的,包括很多從中國出去的。
不是我們沒有創意、沒有技術能力,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落地。“美國制造”不是“美國人制造”,而是世界上一批聰明人在美國制造,美國更多只是提供場地、平臺。怎么改變?我覺得可以看看新加坡和越南的跡象,以制度全面開放與有效管理推進創意落地、產業應用。
另一方面,堅持深化高水平開放。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擴大自主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單邊開放不是無原則的開放,而是根據自身需要精準推動的,包括確定哪些內容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優先實施,循序漸進,由點帶面,通過試點成熟后再全面推廣。這是重塑世界貿易格局的一個重要變量。
不要過于強調對等開放。世界歷史上沒有什么真正的對等開放,發達的國家如英國、美國都是單邊開放的。美國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單邊開放,美國有三大開放系統:教育人才的開放系統,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基地與人才中心;企業開放系統讓美國擁有源源不斷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家;金融開放系統更是一舉締造了華爾街的國際地位。
在某種意義上,深化高水平開放、擴大單邊開放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好辦法。美國不是一體的,華爾街、農業州、科學界、很多地方政府和普通百姓是希望同中國繼續交往的。現在美國的政治邏輯并不完全符合資本邏輯、市場邏輯和科技邏輯。在2024年進博會上,我碰到好幾位企業家。他們表示,任何一個好的商品,到中國銷售,就能發現一個大市場。擴大單邊開放可以化解對立思維、做大共同利益,推動全球資金、技術、市場、人才等諸多優質資源更好地匯聚在一起。
中國最成功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發展經驗。能不能把中國式現代化既發展又獨立的經驗總結一下,提供給“全球南方”作為發展參照?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不光要看經濟,還要有戰略考量。我發現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經濟體都戰略性地讓渡出一些經濟活動給國際行為主體,我們也應積極細化這個思路。現在長三角、珠三角一些城市,允許外資獨資醫院進入,目的就是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形態。
世界夠亂了,中國應當盡量為國際社會做一點事。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能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就是我們自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只有自我認知正確,才能把潛力發揮出來,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國際社會多作一些貢獻。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