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于天命觀,總要為名人渲染一個神異的出身,所謂圣人必有異相,他的出生、外貌、身體特征總要有異于常人之處,由此可以證明天命之所歸。
先秦時期還沒有這種思想,到了漢代尤其是漢武帝大興儒術之后,神學化的漢代儒學逐漸塑造出了很多神異現象,例如圣人出現常伴隨著黃龍、麒麟、鳳凰、甘露、朱草、靈芝、彩云等的出現,身體也有各種異于常人的地方,例如重瞳、手長過膝、一字眉,體有三乳、四乳等。
古人沒有今人的科學知識,思維模式也不同,在“圣人必有異相”思想的影響下,會把一些生理現象或者疾病理解為異相,然后渲染夸大,構造出神奇之處。下面就來談談一些被歪曲理解的疾病或者生理現象。
項羽以重瞳而著稱。《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
究竟什么是重瞳?字面意思是同一眼里有兩個瞳孔。但是現實生活中似乎從未見過這樣的眼睛。有人認為:“‘重瞳’記載的對象有很強的針對性,以君王圣賢為主,從漢代開始流行。先秦人物的‘重瞳’應多為后世補敘或附益之說。……后世的統治者和文人出于當時的政治需要,為‘重瞳’增添了新的內涵,并寄托于古代圣賢身上,因而先秦人物的‘重瞳’直至千年甚至幾千年后才開始被文獻廣泛提及。”也就是說,先秦的那些“重瞳”記載可能是在秦漢以后已經有了“重瞳為異相”的觀念之后人為塑造出來的。
那么司馬遷所說的項羽重瞳是真是假呢?
不可輕易否定。因為司馬遷距離項羽時代不算很遠,而且司馬遷是項羽的“粉絲”,對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不惜冒著“政治不正確”的風險將其列入“本紀”之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司馬遷有女婿名楊敞(后來在漢昭帝時期官拜丞相),他是赤泉侯楊喜的曾孫。而楊喜曾是劉邦手下干將,是最后追擊并逼死項羽的功臣之一。也就是說,楊喜近距離接觸過項羽,對于項羽的外貌有過直接的觀察。而他可能把這個作為“創業史”講述給后人,而司馬遷是從女婿那里聽來的。
一般人是不可能真的有兩個瞳孔,所以有一種解釋是,重瞳為結膜黑色素斑,這是一種少見的黑色素瘤(惡性)。黑色素瘤有時就在瞳孔旁,凸出表面,乍看起來像是另一個瞳孔。而且還有些人的病灶一直停留在黑色素痣階段,沒有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那么看起來也會類似兩個瞳孔。
由于這種病較為少見,所以很容易被塑造為“異相”。項羽也許就是一位患者。呂光、李煜等可能也是如此。當然,歷史上得這種病的不可能只有名人,但只有名人的病才會被附會為“異相”。
后趙創始人石勒是羯族人,少時家貧,甚至差點被晉人擄為奴隸。據說,他也生有奇異現象,《晉書·石勒載記》記載:“勒生時赤光滿室,白氣自天屬于中庭。”這都是老套的橋段,不必當真。又記載說:“所居武鄉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鐵騎之象,家園中生人參,花葉甚茂,悉成人狀。……每聞鞞鐸之音,歸以告其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也。’”據說石勒家的人參是人形,草木皆像兵馬之樣,而且石勒時常聽到“鞞鐸之音”,“鞞”古同“鼙”,是鼓的名字,“鐸”為金屬打擊樂器,類似大鈴,鼓和鐸都是古代戰場上發信號的用具,石勒聽到這種聲音,告訴母親,母親認為是耳鳴而已。但是在石勒稱王后,這都會被附會為異相,尤其是“鞞鐸之音”,不正是意味著石勒命中注定是要帶兵平定天下之人嗎?
其實石勒的母親應該是對的,石勒自小就在田里勞作,疲勞可能會引發耳鳴,這一點是常識。但是石勒自小胸懷大志,他會把草木異象、“鞞鐸之音”全部都理解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象征,從而幫助他確立野心,尤其在掌握政權后,這更是宣傳君權神授的好材料。
眾所周知,趙匡胤是靠著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成為皇帝,奪取了后周的江山。他之所以搞出這個戲劇化舉動,當然首先因為“黃袍”是皇帝專用服裝,象征著皇權,其次恐怕也與他出生時候的所謂異相有關聯。皇帝服裝原本沒有專用顏色,秦始皇時期“尚黑”,是秦朝認為自己與水德有關。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所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是歷代帝王渲染出生奇異現象的常用橋段,可不必認真。而所謂“體有金色,三日不變”則是與其他帝王不一樣的地方。這極有可能是新生兒黃疸。病因是膽紅素代謝異常,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皮膚、黏膜及鞏膜出現黃染,其中生理性黃疸是自限性疾病,在出生后2至3天出現,4至6天達到高峰,7至10天消退,所謂“三日不變”可能說的是病程高峰那三天。
這本來是疾病而已,但古代醫學沒辦法給予科學的解釋。父母輩告訴趙匡胤之后,可能使他產生“與眾不同”的自負感,條件成熟時極可能幫助他確立野心。自古以來有不少讖言、異相是大人物成功之后人為編造的。而它們之所以能夠變成現實,重要的一點在于幫助當事人確立野心,同時給他以強大的精神支撐。與此同時,迷信的古人聞聽某人有異相之后,可能會在心理上懾服于他,從而起到收攏人心的作用。
(摘自《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