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城市飛速發展的當下,許多城市的景觀設計差異越來越小,缺少本地文化意蘊。為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傳承延續文脈,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地域文化與園博會城市展園的依存關系出發,以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廣西南寧“鼓駱園”為例,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梳理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方法,以期為景觀設計人員提供設計思路和實踐案例參考。
關鍵詞:地域文化;城市展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03-0010-03
0" 引言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新時代新征程,要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眼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城市展園設計便是窗口之一。
1" 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風水、民俗風情習慣、政治經濟情況、社會結構不同,因此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1]。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市飛速發展,許多文化習俗、自然景觀逐漸被鋼筋水泥吞噬,而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更是讓大量本土地域文化遭受掩蓋。導致很多園林作品對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表達匱乏,地區景觀設計的差異越來越小。張振[2]指出,地域傳統園林是了解城市區域文化的捷徑,是現代景觀設計創作的源泉,地區現代景觀的發展必然是對傳統園林的傳承與創新。因此,如何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園林景觀設計,孕育出豐富的地域文化景觀,在許多城市的景觀內容雷同、千城一面的當下十分重要。
園博會城市展園正是一個極好的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承載體,其不僅是再現歷史文化發展的景觀形態,也是現代中國園林文化的特色表達。展園在有限的場地內,以景觀的設計手法反映出一個城市的地脈特征和人文要素,從而達到文化傳承、輸出和品牌提升的目的并完成經濟價值的轉化。因此,如何延續地域文化,彰顯出城市魅力與文化底蘊越發成為設計師們關注的課題。
2" 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項目概況
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位于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呂梁風景區,以“綠色城市、美好生活”為設計理念,旨在展示各地的園林藝術和文化,把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與自然山水城市和建筑有機融合,傳承延續歷史文脈。
廣西南寧展園“鼓駱園”位于本屆園博會展園區的東南部,通過不斷地深入挖掘,提煉出地域文化符號,創新表達方式,用引人入勝的園林景觀促進城市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鼓駱園”呈現出廣西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融合,傳遞了“山水” “壯文化” “民族精神” “綠城”等八桂大地獨特而鮮明的地域文化標簽,促進廣西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城市名片的宣傳。
3" 廣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展園設計中的應用
白欲曉[3]認為,所謂“地域”,是以自然地理空間為基礎的人文歷史空間,自然地理空間和人文歷史空間構成了“地域”概念。本文按照“自然”與“人文”的不同文化概念與內涵,將地域文化分為“自然文化”與“人的文化”兩大類,再按照城市展園中的地域文化分為自然風景地域文化對應“自然的文化”,人文要素地域文化應用對應“人的文化”,為下文探討廣西地域文化在城市展園設計中的融合與應用做鋪墊。
3.1" 自然風景地域文化元素應用
3.1.1" 地形地貌
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塑造的地形地貌均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特有地形地貌則成為城市展園的自然基底。在設計總體構圖時,可以直接提取其輪廓、形態等特點,將易于摹寫的具象實體的自然元素運用其中。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是對廣西地貌的真實寫照,秀美山水是廣西最大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桂林龍勝的龍脊梯田、百色靖西的巴澤梯田……群山連片,蜿蜒流淌的溪水之上梯田層層疊疊,這是一代又一代先民們以智慧“雕塑”出的山水景觀。
“鼓駱園”通過人工“描繪”地形地勢,打造彎彎曲曲、似月如鉤的水景,模擬廣西與越南交界的歸春河。運用徐州本地塊石堆造石芽島嶼,這些水中島嶼將池水分割成多股水流,模擬飛流曲折、水霧迷蒙的廣西德天瀑布。借用打造水景時挖掘的土,堆高筑坡模擬山地,為防止水土流失,將山地堆出層級模擬梯田地貌,賦予山地“敢壯山”之名,并在其頂部設立了展園的主建筑,模擬出廣西先民獨特的山體空間規劃文化,展現出廣西先民在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的文明,即將水土較好的坡作為耕作的空間,山頂作為居住的空間,據“那”(壯語意為水田)而作,憑“那”而居,以“那”為本的生產生活模式。
“身倚崢嶸奇峰怪石,背靠滿山梯田古木”,南寧展園繪就了一幅大自然與廣西地形地貌文化交融的綺麗畫卷。
3.1.2" 植物資源
在城市展園的設計過程中,將城市的特色植物等作為主題性呈現、形成序列性自然景觀或搭配重要節點展現場景,再結合種植地的情況合理運用,能夠原汁原味地呈現城市自然物產資源特色,以展現一座城市植物資源的獨特魅力。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描繪了廣西植物資源的豐富和生態的多樣性。其中芳香植物以桂樹聞名,桂花在桂林的生長歷史可追溯到10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桂樹在廣西的種植數量龐大,連片成林,在山區和丘陵地帶都可以看到桂樹叢生,形成美麗的自然景觀,更是使得“桂”成為廣西的象征,成為廣西“八桂”別稱的來源之一。廣西色葉植物豐富,南寧絢麗多彩的落羽杉、桂林遍地金黃的古老銀杏、德保熱情似火的耀眼紅楓、柳城艷紅的千畝楓香都吸引著無數愛好者來游賞。除此之外,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勢地形眾多,塊狀區域分布,盆地平原分布眾多,這使得果樹的資源十分富足,水果種類貫南通北,集百家之長。
因此在植物種植方面,廣西南寧展園以香、彩、果為焦點,結合景觀功能及徐州當地的土壤與氣候,打造獨特的南寧植物風貌,將綠化主題大致劃分為芳香植物、繽紛植物、碩果飄香三大種植區,讓來園的客人可以聞香、觀花、品果。入口門區為芳香植物區,以桂樹為基調樹種,凸顯桂花馥郁的花香,模擬廣西山頭地間“葉密千重綠,花開萬點黃”桂花連片成林的情景,打造出“桂客迎門”的植物氛圍,以香吸引游人的到來。中部圍繞水系,種植銀杏、烏桕、小花紫薇、紅楓等色葉植物烘托繽紛熱情的氛圍。在主建筑周圍打造氣氛的最頂點,以果樹為主,種植柿樹、枇杷、杏樹等植物打造碩果累累、豐收喜慶的氛圍。這些植物不僅豐富了展園的景觀層次,更通過其獨特的形態和生長習性,向游客展示了廣西植物資源的獨特魅力。
3.2" 人文要素地域文化元素應用
3.2.1" 民俗文化
民俗源于人類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是由歷史的整個發展進程演變而來的,是歷史進程中具有真實性的“衍生物”,包括具有歷史色彩的重大事件、民俗習慣、民族特色等,因其往往具有推進歷史進程的作用,有相當的紀念意義,因此代代傳承,變成當地的文化。
“八桂綠韻,壯鄉天境”,是對廣西山川地貌的描繪,也是對壯鄉首府南寧獨特民俗文化的贊譽。廣西壯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00年居住在我國南方的駱越古國。駱越文化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古國創造了稻作文化、銅鼓文化等燦爛的文化,對中華文明、東南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廣西經歷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
“鼓駱園”以“八桂綠韻,壯鄉天境”為塑造方向,以民族文化為主,表現廣西的人文地域文化,為游人打開一扇領略廣西文化魅力與風采的窗口。設計將景觀劃為3個區域,其中第一、第二部分主要展現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為“聞聲尋桂”,展現以壯族為首的民俗文化。壯族的先民是嶺南最早的開拓者,最早種植了水稻,學會制造炊具,銅鼓就是從炊具演變而來。入口處設置融合銅鼓造型、壯錦圖案、雷云紋圖樣等傳統民俗元素的大門,名“金鼓迎賓門”。此門突破傳統樣式,增添現代流線造型,好似翅膀承載壯鄉民俗文化飛躍山海為異鄉旅客展示八桂之美,也仿若壯鄉人們舉起銅鼓擊打的模樣歡迎游人的到來。門后裝點著一座跨越水系的橋梁,橋梁有連接的功能,引申為攜手并肩、民族團結之意,又名“貝儂橋”(“貝儂”在壯語里有“兄弟姐妹”的含義)。“貝儂橋”將具象的銅鼓通過演變和轉化,減少內部的細節,保留原有銅鼓紋樣的部分輪廓,以簡單干練的符號線條形成橋梁扶手的造型,再由水中的倒影補充構圖,最終形成完整渾圓的銅鼓造型。隨著地形高差而層層跌落的瀑布隱匿在橋后,發出隆隆水聲,又似熱烈擊打銅鼓的聲響為到來的游人歡慶,將廣西人的熱情好客以聲音的方式傳遞。同時,入口大門形成天然的框景,將近處“鼓駱園”內的橋、水和遠方公共園區的塔、山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
第二部分為“鼓樂喧天”,展現廣西的建筑文化。銅鼓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文明的發展也使得銅鼓的制作逐漸成熟,人的居住形式也聚合形成村落,擁有了載歌載舞、祈禱豐收的聚集地。廣西巴乃巴根屯的銅鼓樓是屯里的標志建筑,每至逢年過節,同胞們聚集在這里打銅鼓、唱山歌,設置在“鼓樂喧天”的主建筑便是以此樓為原型。俯視看,主建筑呈圓形似銅鼓的造型,以城市文化建筑為載體,凝練出具有文化意味的空間展示形態[5]。建筑為八角重檐形式,重檐又像銅鼓紋路中放射的太陽紋。為了提升采光度,在頂部結構隔出玻璃板塊,同時結合云雷紋樣式,使陽光進入建筑內部時透過紋飾折射,映出銅鼓的樣貌。立面看,裝飾的格柵結合了鷺鳥紋及壯錦元素,為主建筑融入少數民族特有的神秘感。主建筑作為展園內承載聚集功能的部分,也為全園的最高潮部分,正迎合“團結”之意,因此為其命名“同心樓”,各族人民于此團結共處。
八桂文脈源遠流長,民族文化絢麗多彩?!肮鸟槇@”對民俗文化的應用展現了新時代廣西民俗文化傳統元素仍能不斷創新的民族文化光彩與魅力。
3.2.2" 精神風貌
廣西精神是廣西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積累、豐富起來的文化內核和思想動力,是廣西各族人民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廣西精神從歷史發展而來,在當今發展現實中得到升華,其作為廣西5200多萬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坐標,匯聚了廣西各族人民的無限熱情和強大正能量,最終成為新形勢下引領廣西跨越發展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6]。
“鼓駱園”的第三部分為“生聲不息”,展現的正是廣西的精神風貌。第一個“生”寓意“生活”,第二個“聲”寓意“聲音”,即伴隨銅鼓聲,廣西不斷進步,思想內核不斷凝聚,精神風貌也越加富足。該部分運用景觀呈現南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方面的成就,利用豎向設計將園內大部分雨水通過綠地及駁岸植物初步凈化,匯入園中水系[7],展現廣西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展現出廣西“愛國奉獻、創新爭先”的精神。次入口的“朝桂門”以銅鼓上的鷺鳥紋、雷云紋為設計元素。輕靈的鷺鳥自由飛翔在高空,是稻谷豐收、幸福安康的象征。朝桂門的形狀與金鼓迎賓門、貝儂橋相互呼應,作為次入口向來到“鼓駱園”的客人們表達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祝福,并由銜著幸福的鷺鳥帶向遠方,展現出廣西“團結和諧、開放包容”的風貌。
信仰文化神秘雋永,服飾文化百花齊放,織繡文化爭奇斗艷,山歌文化繽紛多彩,都離不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母題,維系著血濃于水的情感,這些無不展現廣西人民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凝聚成世世代代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與信念。
4" 結語
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社會進步和文化進步總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文化的歷史性進步。而地域元素承載著地區、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傳承并發展地域元素,既蘊含著一個城市具有文化自我的理性共識,也蘊含著一個城市要走向文明進步的強烈愿望,能夠凝聚成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以城市展園等現代藝術表達為依托,通過對傳統元素的重塑,積極探索地域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途徑,從而實現文脈的延續,釋放出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真正做到“激活歷史,創意未來”。
參考文獻
[1]" 劉良政.地方專門史編纂中的史論:基于《安徽圍棋史話》編纂實踐[J].上海地方志,2017(3):80-83,96.
[2]" 張振.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3(8):45-52.
[3]" 白欲曉. “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1):76-80.
[4]" 張利群,張逸.花山巖畫的駱越文化淵源探溯:“左江花山巖畫研究”系列論文之二[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3):1-7.
[5]" 徐菲.地域元素在現代展示文化設計中的應用探究: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6):109-115.
[6]" 陳學璞.發展廣西地域文化" "彰顯八桂地方特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2):1-7.
[7]" 黃紅錦.一磚一瓦皆是詩" "一山一水總關情: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南寧展園開園和南寧城市主題周啟動側記[N].南寧日報,2022-11-9(2).
作者簡介:陳舒婷(1997— ),女,漢族,廣西桂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設計及花卉布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