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公園作為城市重要的休閑場所,其夜景觀營造不僅影響城市美學,還關乎居民夜間活動的品質。以深圳濱海公園為例,探討活動特征驅動下的公園夜景觀營造策略,以提升公園夜間使用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觀賞性。通過系統分析深圳濱海公園的活動時間、空間特征及游客安全性、功能性、觀賞性需求,制定出具體的夜景觀營造策略。研究結果表明,通過綜合考慮照明設計、空間布局優化和觀賞性元素融合,能有效提升公園在夜間的吸引力,增強游玩體驗,為城市夜生活貢獻獨到的休閑與文化空間。
關鍵詞:活動特征;公園夜景觀;營造方式;濱海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03-0106-03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公園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休閑與社交空間,尤其在夜間,公園的功能和作用更顯重要。然而,如何通過夜景觀營造提升公園的夜間使用價值,成為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的重要議題。深圳濱海公園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其夜間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夜景觀營造提供了獨特的視角[1]。本文旨在探討活動特征驅動下的公園夜景觀營造策略,通過分析深圳濱海公園的夜間活動特征,制定相應的夜景觀營造策略,旨在提升公園在夜間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觀賞性,進而改善城市居民的夜間休閑體驗,為城市夜景增添魅力。
1"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特征
1.1" 活動時間特征
深圳濱海公園作為城市中繁華的綠地,其夜間活動特征對夜景觀營造至關重要。公園內的活動時間特征與活動類型緊密相關,進而影響照明設計與布局。傍晚6:00—7:00,園區主要承載休閑與觀賞類活動,此時段參與者多為老年人與兒童,對照明的需求較低。隨著夜色漸濃,7:00—9:00成為公園的活動高峰期,此時段活動類型轉為聚會與運動為主,伴有觀賞與休閑活動,吸引大量青年群體。照明在此時段扮演關鍵角色,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照明需求,更需要通過指引促進活動空間的合理利用。9:00后,公園活動逐漸減少,照明策略也隨之轉變,以適應人流量減少的環境。通過分析不同時間段內的活動類型與人群流量,可以得出照明設計需緊密結合公園活動特征,以增強夜間公園的使用體驗與提升其安全性[2]。
1.2" 活動空間特征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空間特征顯著,體現在活動空間選擇及分布上,為夜景觀營造提供重要依據。活動空間選擇上,公園內各類空間因其獨特性吸引不同群體,如休閑廣場受家庭與老年人歡迎,而運動區域則更受青年群體青睞;水岸與景觀小道等觀賞區域在夜晚成為游客駐足觀賞的熱點,展示了空間選擇的多樣性[3]。公園夜間水岸景觀如圖1所示。在活動空間分布方面,公園內空間利用呈現出明顯的時空動態性。夜間,照明設計與布局引導人流向特定空間集聚,照明較為集中的區域常成為夜間活動聚焦點,而較為幽靜的區域則提供了靜謐的休憩空間。因此,活動空間的有機分布與照明策略緊密相連,共同塑造夜間公園的活動格局。通過深入分析深圳濱海公園夜間的活動空間特征,可以為公園夜景觀營造提供科學的策略,從而優化空間功能,提高公園夜間的吸引力和舒適度[4]。
2"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需求
2.1" 安全性需求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需求中,安全性需求占據重要位置,其對公園夜景觀營造具有決定性影響。夜間公園的安全性需求主要集中在照明與監控系統的優化上。照明不僅要保證基礎的可見性,更要考慮到防止犯罪活動的需求,通過合理布局,確保無死角,為公園的每個角落提供均勻、適宜的光照。此外,照明設計還需考慮到應急情況,確保在突發事件中能迅速指導人流疏散,保障人員安全。監控系統的布置也是夜間安全性需求的關鍵部分,通過在關鍵位置安裝高清晰度監控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控公園內的各類活動,及時響應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同時,監控系統的存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能夠降低犯罪發生的概率[5]。
2.2" 功能性需求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的功能性需求涵蓋了多個方面,以此確保公園夜間使用的便利性與多功能性。公園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滿足不同群體在夜間的多樣化活動需求,其中涉及照明的布局和強度,還包括空間設計、設施配置以及服務提供。首先,空間設計需兼顧多樣化的使用功能,設置運動區域、休閑區、觀賞區等,這些區域應根據不同的活動特征進行專門設計,以滿足不同活動對空間的需求。例如,運動區域需有足夠的照明確保安全,休閑區則需有適宜的座椅和寧靜的環境,觀賞區則需考慮視線與照明的最佳配合。其次,設施配置是保障夜間功能性需求的重要方面。公園內應配置有適宜的導向標識,確保在夜間能夠清晰地引導游客。此外,緊急呼叫點、公共衛生間、垃圾回收站等基礎設施的合理布置,對于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園的清潔與秩序同樣重要。最后,服務提供也是功能性需求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安全巡邏、咨詢服務以及緊急醫療援助等。這些服務的有效提供,不僅能夠增強游客的安全感,還能提升游客的滿意度,促進公園夜間活動的活躍度提高。
2.3" 觀賞性需求
深圳濱海公園夜間活動的觀賞性需求是構建吸引力的關鍵因素,體現在燈光設計、景觀布局及特色活動的策劃上。觀賞性需求的滿足能夠增強游客體驗,促進公園夜間社會和經濟價值的提升。首先,燈光設計是滿足觀賞性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的燈光布局和色彩搭配,不僅能夠突出公園的景觀特點,還能營造多樣化的視覺效果,例如,運用溫暖的光線照亮步道,使用冷色調燈光突出水域的寧靜,通過動態燈光展現現代科技感。燈光設計還應兼顧節能環保,利用智能控制系統調節亮度,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活動需求。其次,景觀布局方面,公園應充分考慮夜間視覺效果,通過植物、水體、建筑等元素的有機組合,創造豐富多樣的觀賞層次。例如,利用植物的輪廓和紋理在燈光照射下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或通過水面的反射增強燈光的動態美。最后,特色活動的策劃也是提升公園夜間觀賞性的有效手段。例如,舉辦光影藝術節、夜間音樂會或水上燈光秀,這些活動不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還能增加公園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氛圍[6]。
3" 深圳濱海公園在活動特征驅動下的夜景觀營造策略
3.1" 深圳濱海公園夜景觀營造目標
深圳濱海公園夜景觀營造目標綜合考量人群夜間活動安全、夜間活動功能需求以及景觀觀賞性的提升,旨在創造一個既安全又具有吸引力的夜間休閑環境。具體如下:①確保夜間訪客的安全,這包括通過科學的照明設計消除安全隱患,利用高效的監控系統增強公園的安全監管能力,同時通過明晰的導向系統引導游客安全行走,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的快速疏散。②公園夜景觀營造需要滿足夜間活動的功能性需求。要求在公園夜景觀設計時,應支持多樣化的夜間活動,包括散步、跑步、聚會等,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和設施配置,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適的夜間活動環境。同時,功能性需求還涵蓋了對于特殊人群的考慮。例如,設置適宜的休息區域,確保兒童和老年人在夜間公園中的活動安全和舒適。③提升公園夜間的景觀觀賞性,通過利用創新的照明技術和藝術裝置增強公園的視覺吸引力,通過精心策劃的夜間活動和節慶事件豐富游客的夜間體驗。照明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性和安全性,更要注重美學價值,通過光與影的交織、色彩與光線的搭配,營造出富有層次和動感的夜景視覺效果。同時,應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照明設計不會對周圍的自然生態造成干擾。
3.2" 深圳濱海公園功能性空間夜景觀營造
在深圳濱海公園功能性空間夜景觀營造中,關鍵在于實現景觀性道路、廣場系統以及其他功能性空間的和諧統一與特色突出。景觀性道路的夜景觀營造應側重于照明設計的引導與藝術性結合,不僅要確保行走的安全性,還要通過燈光的布局與色彩搭配增強道路的導向功能和提升其觀賞價值。例如,可利用地埋燈或低矮的燈柱沿道路兩側布置,創造舒適溫馨的氛圍,同時引導游客順暢安全地通過。同時結合不同時間段及特別節日設置不同模式,從而保證照明系統高效節能。廣場系統性夜景觀控制則需著重于空間的多功能性與集聚效應,通過燈光的層次與強度變化營造出適合不同活動的空間氛圍。廣場的照明設計應兼顧靈活性和可調節性,能根據活動的性質調整光環境,既適宜大型集會,又能滿足小型聚會或個人休閑的需求。此外,特色照明與建筑、景觀元素的結合,可以增強廣場的地標性,成為夜間的視覺焦點,如圖2所示。園內其他空間的夜景觀營造需細致考量不同功能區的特性。例如,休閑區域應提供柔和舒適的照明,創造寧靜放松的氛圍;而活動區域的照明則應更明亮且具有指向性,支持活動的順利進行;特殊功能空間,如觀賞區、兒童游樂區等,其照明設計需結合空間功能和用戶需求,既要保證安全,又要富有創意和吸引力,以提升整體的使用滿意度。
3.3" 深圳濱海公園觀賞性夜景觀營造
濱海公園觀賞性夜景觀營造是提升公園夜間吸引力的關鍵,需綜合考慮公園外部界面、內部界面以及微景觀要素的協調統一與特色展現[7]。公園外部界面的夜景觀營造應著重于塑造公園的形象和識別度,通過燈光設計突出公園的入口和邊界,同時與周邊城市環境形成和諧的視覺過渡。利用照明強調公園的主要入口,營造邀請性的氛圍,引導游客進入。邊界的照明設計則應既確保安全,又要考慮與城市街道的互動,創造出親切而不是封閉的界面。主要出入口夜景如圖3所示。公園內部界面的觀賞性營造則更為細致和多元,通過燈光與景觀元素的結合,營造出豐富多變的夜間體驗。內部道路、景觀小品、水體、植被等都是照明設計的重點,通過不同的照明手法和光源配置,突出這些元素的特色,增強空間的層次感和深度感。例如,對于水體,可以運用倒影和光的折射效果,創造出夢幻般的水面效果;對于植被,通過下投光或背光等方式,強調其輪廓和紋理,提升視覺的吸引力。至于微景觀要素的觀賞性夜景觀營造,重在細節的打造和氛圍的營造。藝術性燈具、地面圖案的光影效果、雕塑和景觀小品的照明都屬于這一范疇,如圖4所示。這些元素的設計和布置需要考慮創意性和互動性,不僅為游客提供觀賞的樂趣,還鼓勵游客參與和體驗,從而使夜游公園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和社交活動。
通過對公園外部界面、內部界面以及微景觀要素的綜合觀賞性夜景觀營造,深圳濱海公園可以在夜間展現其獨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來,同時提升公園的文化和經濟價值[8]。
4" 結語
本文圍繞深圳濱海公園的夜景觀營造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基于活動特征的夜景觀營造策略,旨在為游客提供安全、功能性和觀賞性兼備的夜間公園體驗。通過對公園夜景的精心規劃與設計,可以有效提升公園在夜間的吸引力,提高公園的使用率,并為城市的夜生活貢獻獨特的文化和社交空間。未來,公園夜景觀營造將繼續探索更多創新與可持續的設計方案,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城市需求和游客期望,為城市的夜間景觀增添更多活力與魅力。
參考文獻
[1]" 王丹陽,范琳子,岳佳穎,等.城市濱水公園夜景觀營造策略研究:以福州閩江公園北園為例[J].四川建筑,2022,42(5):19-21,25.
[2]" 陳利華.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的城市公園場景化設計策略研究:以深圳前海運動公園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3(9):57-60.
[3]" 朱健超.華南濱海地區園林綠化難點及生態營建策略分析:以深圳前海前灣片區雙提升工程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1(30):41-42.
[4]" 陳霄,溫細婷.疫情后深圳濱海公園發展現狀研究:以大梅沙海濱公園為例[J].特區經濟,2023(10):103-106.
[5]" 劉煜.韌性理論視角下的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壇區南洲里濕地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3,36(2):216-218.
[6]" 楊梅,袁子艷.基于場域理論的公園活動中心設計策略研究:以大觀公園濱水活動中心場域設計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2021(12):61-62.
[7]" 章晶晶,胡廣,梁木風.基于LIM分析的城市公園植物色彩配置應用研究:以杭州西湖曲院風荷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6(4):230-238.
[8]" 胡詩雨,王中德,何佳棲. “公園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綠地更新研究:以宜賓市興文縣古宋河兩岸為例[J].華中建筑,2023,41(7):90-95.
作者簡介:徐石林(1991— ),男,漢族,廣東韶關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